家里老人愛買保健品這事兒,估計不少人都遇見過。但最近珠海這家人碰上的事,實在讓人咋舌。去年四月,老人走了之后,兒子兒媳收拾遺物,一沓沓單據翻出來,越算心越沉——零零總總加在一起,竟然花了五百多萬在保健品上。其中最扎眼的是一套南極磷蝦油,標價39.8萬,這價格夠在小城市買套房了。
除了這天價磷蝦油,還有2000多塊一支的斐肽,4萬多一盒的進口牛樟菇,全是聽著就玄乎的東西。這些錢零零散散轉給了三家公司,可現在找上門,一家已經被列入經營異常名單,另外兩家和當初牽線的中間人,要么躲著不見,要么就裝聾作啞。事情過去一年了,這五百萬的賬還沒個說法,只能指望市場監管局介入等結果了。
![]()
這事一出來,網上早就炸開了鍋。有網友拿著淘寶截圖算賬:"這磷蝦油是從南極空運來的,還帶了南極企鵝的簽名?不然憑啥賣39.8萬?我搜了下,同仁堂的磷蝦油才二十多塊,這溢價夠買輛特斯拉了吧?"底下有人接茬:"可能是按'療程'賣的?比如買一套送南極旅游名額?可惜老爺子沒等到兌現。"
更多人把火撒在了騙子身上。"這哪是賣保健品,分明是搞金融詐騙啊!"有人分析很到位,說這些公司套路都差不多,先是給老人送米送油送溫暖,再讓老人拉人進群送雞蛋,利用各種小恩小惠拉近距離。這天天打電話噓寒問暖,比親兒女還勤快,老人能不動心嗎?等老人卸下了心理防線了,就開始吹噓產品能"根治糖尿病""修復血管"“抗癌防癌”,甚至編造和中科院合作的假消息,引老人購買產品。有個網友說得扎心:"他們騙的哪是錢,是老人想活下去的念想啊。"
![]()
也有人注意到背后的情感因素。"我爺爺以前也這樣,推銷員三天兩頭上門陪他聊天,最后花兩萬買了個磁療床墊。"這位網友分析,很多老人不是傻,是太孤獨了,"子女忙工作沒時間陪,騙子卻能天天陪他嘮嗑,時間長了自然信他們不信兒女。"還有人現身說法:"我媽被拉進養生群,天天聽'專家'講課,后來把退休金全買了'抗癌糖果',攔都攔不住。"
討論著討論著,話題就轉到了監管上。"這種天價產品怎么能明目張膽賣這么久?"有人扒出類似案例,某公司把成本三百的"神藥"賣一萬八,被查了也就罰幾萬塊,"違法成本這么低,難怪騙子前赴后繼。"更有人發現套路升級了,現在騙子都玩起了私域直播,在微信群里搞"小圈子洗腦",用"CA"代替"癌癥",說"尿某毒癥"代替尿毒癥,專門鉆監管的空子。
![]()
還有些評論帶著無奈的自嘲。"突然理解我媽了,她買的三千塊按摩儀,現在看簡直是'良心價'。"有人曬出家里堆積如山的保健品:"我爸的降壓藥不吃,非要喝'量子水',說這才是高科技。"底下立刻有人回復:"同款老爸!我家抽屜里還有'干細胞口服液',后來發現就是糖水。"
順著單據查下去,這幾家公司的操作也挺耐人尋味。有網友發現其中一家生物公司早就被列入經營異常,卻還能繼續賣貨;另外兩家注冊地址模糊,想維權都找不到門。"這不就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嗎?"有人總結規律,"等你發現上當了,公司要么換名字,要么直接跑路,剩下一堆沒用的膠囊讓你維權無門。"
更讓人唏噓的是老人的處境。據家里人說,老爺子生前身體不好,做房地產攢了不少錢,本想靠這些"神藥"調理身體,結果錢花光了,病也沒見好。有學醫的網友提醒:"最危險的是老人會停掉正規治療,去年就有患者吃'抗癌保健品',結果耽誤了化療時機。"這種用健康焦慮賺錢的套路,實在讓人不齒。
![]()
現在市場監管局已經介入,但熟悉這類案件的人都知道,想把錢追回來難上加難。騙子早就把資金分散轉移,公司賬戶往往空空如也。有律師網友支招:"遇到這種情況一定要保留單據和聊天記錄,聯合其他受害者一起報案,單靠個人力量太難了。"可現實是,很多老人根本不認為自己被騙,甚至會幫騙子說話,讓子女維權時束手束腳。
這事說到底,暴露的不只是保健品市場的亂象,還有老年人情感關愛和健康知識的雙重缺失。那些騙子正是抓住了老人"怕生病""怕孤獨"的心理,一邊扮演貼心晚輩,一邊用偽科學概念畫大餅。而監管上的漏洞、處罰力度不足,又讓這種騙局有恃無恐。
希望這次事件能給更多人提個醒:家里老人突然熱衷買保健品,一定要多留個心眼;平時多陪他們聊聊天,比啥"保健神藥"都管用。畢竟,真正的健康從來不是靠天價膠囊堆出來的,而是家人的陪伴和科學的養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