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嗎,被抑郁困擾的人,往往都有一個難以察覺的習慣——情緒反芻。
他們或是反復(fù)咀嚼過去的傷痛,沉溺在早已逝去的遺憾里;或是深陷對自身的否定,困在“我不行”“我不值得” 的負面評價中,卻唯獨看不到當下的光亮,也無力走向未來。
后臺總是收到許多帶著沮喪的留言:
“那次匯報搞砸后,同事們肯定都覺得我很沒用,每天上班都覺得大家在背后議論我。”
“明明已經(jīng)很努力了,可還是一事無成,看著身邊人都越來越好,我真的太失敗了。”
“晚上躺在床上,腦子里全是過去做錯的事,怎么也睡不著,覺得自己的人生一團糟。”
“就算遇到開心的事,也總覺得這份快樂不會長久,心里一直空落落的,提不起勁。”
這些都屬于情緒反芻,說白了就是反復(fù)陷入負面情緒和消極想法中,不斷自我攻擊、自我消耗,卻始終走不出情緒的泥沼。
![]()
這種狀態(tài)不僅會讓心情越來越低落,還會逐漸磨滅對生活的熱情,影響工作、學習和人際關(guān)系,甚至慢慢吞噬身心健康。
那么,該如何打破這種局面,走出抑郁的陰霾呢?
重構(gòu)思維,打破負面循環(huán)
為什么我們會陷入情緒反芻的怪圈?
總是不自覺地回想痛苦的經(jīng)歷,反復(fù)糾結(jié)自己的缺點,被消極想法裹挾……
究其根本,抑郁背后往往藏著消極的思維模式和過低的自我價值感。
“遇到挫折→認定是自己的問題→陷入自我否定→情緒更加低落→遇到新的挑戰(zhàn)時更加膽怯→再次受挫→加深自我否定”,這是一個不斷強化的負面循環(huán)。而想要跳出這個循環(huán),關(guān)鍵在于重構(gòu)思維,打破固有的消極認知。
心理學中的“認知重構(gòu)療法” 指出,很多時候,讓我們感到痛苦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們對事情的解讀。抑郁者往往習慣用 “非黑即白”“災(zāi)難化”“過度概括” 等認知偏差看待問題。
舉個簡單的例子,當你向朋友發(fā)送消息,對方許久沒有回復(fù)時:
消極思維會告訴你:“他肯定是不想理我,覺得我很煩人,不然怎么會不回消息?” 這時,你會陷入自我懷疑,甚至開始回想過去是否做了讓對方反感的事,情緒也隨之跌到谷底。
而重構(gòu)后的思維會引導(dǎo)你:“他可能在忙工作,沒看到消息,也可能手機沒電了,等他有空了自然會回復(fù),先專注做好自己的事就好。”
看吧,面對同一件事,不同的思維模式會帶來截然不同的情緒體驗。
所以,重構(gòu)思維的核心,就是學會察覺自己的消極想法,當負面念頭冒出來時,主動停下來問自己:“這件事真的像我想的那樣嗎?有沒有其他可能性?” 用客觀、理性的視角取代極端、片面的解讀,逐漸打破負面循環(huán),重建對自我的認可。
![]()
圖片來源:unsplash,攝/Anthony Tran
用微小行動,激活生活能量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fā)現(xiàn),抑郁情緒總是在“空想” 中被放大,當你試著邁出一小步,用行動填補空白時,情緒的重擔會悄悄變輕。
就像心理學博士史蒂芬?海斯所說:“抑郁的本質(zhì),是大腦陷入了‘思維反芻’的陷阱,而行動是打破這個陷阱最直接的方式。” 當我們長時間沉浸在消極情緒里,大腦會逐漸適應(yīng)這種 “低能量模式”,變得越來越懶惰,而行動能像一束光,照亮這種停滯的狀態(tài)。
《被討厭的勇氣》一書中提到“課題分離” 的理念,對于抑郁者而言,與其糾結(jié) “我為什么會抑郁”“我什么時候才能好起來” 這些無法立刻解決的問題,不如專注于 “當下我能做什么” 這個可掌控的 “課題”。
抑郁時,我們常常覺得“什么都做不了”,但行動并不需要多么宏大,哪怕只是起床后疊好被子、出門曬十分鐘太陽、喝一杯溫水,這些微小的舉動都能給生活注入一絲活力。
我曾遇到一位來訪者,被抑郁困擾時,每天都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連吃飯都覺得費力。后來,她試著每天晚上花五分鐘整理桌面,一開始只是機械地擺放物品,慢慢的,當看到雜亂的桌面變得整潔時,她突然覺得“自己還是能做好一件事的”。從整理桌面開始,她逐漸嘗試做更多小事 —— 煮一碗簡單的面條、下樓散步、和家人聊幾句,這些微小的行動像一顆顆小石子,慢慢在她沉寂的心湖里泛起了漣漪,讓她重新感受到了對生活的掌控感。
行動的意義,不在于立刻“治好” 抑郁,而在于讓我們在停滯的生活中找到一個 “支點”,通過一個個小成就積累信心,逐漸激活身體里的能量,讓生活慢慢 “動” 起來。
![]()
圖片來源:unsplash,攝/Yuris Alhumaydy
學會自我關(guān)懷,與自己溫柔相處
很多抑郁的人,都習慣用嚴苛的標準要求自己,一旦達不到預(yù)期,就會陷入深深的自責,卻忘了像對待朋友一樣溫柔地對待自己。
其實,自我關(guān)懷才是治愈抑郁的“良藥”。就像心理學家克里斯汀?內(nèi)夫所說:“自我關(guān)懷不是自私,而是我們應(yīng)對人生苦難的必要能力。” 抑郁時,我們的內(nèi)心就像一個受傷的孩子,需要的不是指責和批評,而是理解和安撫。
那么,如何做到自我關(guān)懷呢?可以從“接納情緒” 開始。當抑郁情緒襲來時,不要抗拒它,也不要責怪自己 “為什么這么脆弱”,試著對自己說:“我現(xiàn)在很難過,這很正常,我可以慢慢調(diào)整。” 就像對待陷入困境的朋友一樣,給予自己包容和耐心。
同時,也可以試著做一些“滋養(yǎng)自己” 的小事。比如,泡一杯喜歡的茶,看一部輕松的電影,聽一首治愈的音樂,或者只是安靜地坐在窗邊發(fā)呆。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能讓我們感受到 “被自己重視” 的溫暖,逐漸修復(fù)內(nèi)心的創(chuàng)傷。
有位讀者曾分享,她抑郁時,每天都會寫一句“給自己的鼓勵”,比如 “今天你按時吃飯了,很棒”“雖然很難過,但你還是堅持下來了,辛苦了”。一開始,她覺得很別扭,甚至覺得自己在 “自欺欺人”,但慢慢的,這些簡單的鼓勵像一縷縷陽光,照亮了她灰暗的內(nèi)心,讓她逐漸學會了與自己和解。
走出抑郁從來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它需要我們一點點打破消極的思維,一步步用行動積累力量,一次次用自我關(guān)懷溫暖自己。但請相信,只要你愿意邁出第一步,就一定能慢慢走出情緒的陰霾,重新?lián)肀畹墓饬痢?/p>
所以,被抑郁困擾的你,請試著:重構(gòu)思維,打破負面循環(huán);用微小行動,激活生活能量;學會自我關(guān)懷,與自己溫柔相處。你值得被世界溫柔以待,更值得被自己好好愛著。
抑郁自助指南:走出陰霾,找回快樂人生
目前,認知行為療法是比較主流的抑郁癥的心理治療方法,它的主要作用是對患者的不合理認知問題進行修正和改變。
比如,一個人認為自己什么事都做不到,自我評價極低,那么這種療法就是幫助修正患者覺得自己“很差”的這種想法。
為了幫助更多的抑郁癥患者進行自助,鏡子心理聯(lián)合普華心理,攜手美國認知治療學院認證認知行為心理治療師、培訓師、督導(dǎo)師楊發(fā)輝博士、北京大學季靖博士、廣州腦科醫(yī)院心身科主任羅新妮博士、德國哥廷根大學博士/波恩大學醫(yī)學院博士后胡雯博士四位資深的心理專家,推出了音頻課程“抑郁癥自助:走出負面情緒,找回快樂人生”,采用認知行為療法來幫助你改善認知、走出抑郁。
![]()
掃碼聽課
原價:528元
限時特惠:79元
↓ 掃描二維碼,立即學習 ↓
課程已更新完畢,可永久不限次數(shù)學習
報名后可立即聽課
↓咨詢課程,請掃碼添加張老師微信↓
![]()
可識別上方二維碼,添加張老師咨詢
▽ 1000份心理福利,免費領(lǐng)取 ▽
轉(zhuǎn)發(fā)本文章到朋友圈或兩個心理學群(200人以上)
即可免費領(lǐng)取
七本危機干預(yù)專業(yè)心理學電子書
1. 《防止青少年自我傷害》PDF一本
2.《樊富珉:生命教育與自殺預(yù)防》一本
3. 《心理危機干預(yù)實用指導(dǎo)手冊》一本
4. 《青少年心理危機干預(yù)手冊》一本
5.《大學生自殺的鑒別與預(yù)防》一本
6.《心理治療自我傷害的青少年》一本
7. 《中小學生自傷問題識別、評估和治療》
精品心理資料福利:
???
因微信公號改版,為防錯過 【免費資源 】的推送
請【點贊】或文末點【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