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截至今年,中國香港和內地股市的市值已增加約3萬億美元,滬深300、中證1000自6月以來分別上漲了18%和23%。
自從8月A股站上3800點后,指數至今維持在該點位之上。然而,近期市場波動明顯加劇,加之8月公布的一系列經濟數據仍偏疲軟,因而靈魂拷問重燃——中國真的能走出“慢牛”嗎?流動性“水牛”又能持續多久?
“水牛”仍有基礎
事實上,這輪牛市之所以被稱為“水牛”,是因為史無前例的機構資金開始進場。
保險資金首當其沖,而“國家隊”則在今年6月后扮演的角色非常有限,更多是在上半年起到“托底”的作用。
根據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的最新統計,過去一年,保險資金對股票的直接投資金額激增了約10000億元,其中2025年內增長了超6400億元。相關分析顯示,考慮到保險資金的投向限制,上述資金主要投向應是A股市場。今年以來,國內保險公司的股票持倉增加了26%(持倉比例提升1.2個百分點)。
高盛表示,假設保險公司和養老金的股票直接配置比例從目前的8%分別提高到投資組合法定上限30%,估算其股票持有規模可能分別增至12萬億元和3萬億元。
包括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主要投資于股票和債券)在內的內地公募基金,在過去幾個月迅速提高了股票持倉比例,其投資組合中的現金比例已降至5年低點。
內地私募基金(即國內對沖基金)對股市的參與度也相當高,其總資產管理規模(不含固定收益的)已從2024年9月的5萬億元增至目前的5.9萬億元。
個人投資者今年一直對牛市將信將疑,但數據也顯示,近期“存款搬家”跡象已經出現。申萬指出,8月金融數據中最明顯的變化體現為“存款搬家”,居民存款連續兩個月超季節性下行,以及非銀存款的再度多增。
![]()
局部主題引發外資興趣
即使是近年來對中國股市十分不感冒的外資,尤其是北美的長線外資,近期都開始展現出對中國股市的興趣。部分數據仍清晰顯示,外資對中國股市(尤其是A股)的參與度已升至周期高點。
例如,高盛機構經紀業務數據顯示,8月全球對沖基金對A股的1個月總流入規模創下近年來新高;中國人民銀行披露的數據顯示,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QFII)的持倉量升至8個季度以來的高點;作為北向資金代理指標的北向交易額也創下歷史新高。
在香港市場,今年以來已完成逾60宗IPO,其中外資基石投資者的占比超過了2021年的峰值水平。
盡管房地產、消費和就業數據仍然低迷,但外資之所以展現出興趣,也是因為中國股市的局部主題開始恢復了“成長性”。
早年中概股吸引美國投資者矚目,正是因為當年阿里巴巴、拼多多、騰訊等對外資而言是高速成長的主題,這些是他們所需要的。然而,過去幾年的監管整頓和價格戰,導致這種“成長性”不復存在,直到今年初DeepSeek的出現。
![]()
據筆者從華爾街投行人士處了解到,近期例如阿里這類主題的公司引發高度興趣和買盤,近階段的累計漲幅高達40%。多家海外投行上調了阿里的預測,這主要由云計算推動,機構對阿里云業務上調了增長預期(預計2026 財年Q2至Q4同比增長30%~32%,此前為28%~30%)。
同時,阿里近期推出參數規模超1萬億的Qwen-3-Max-Preview模型,與2025年4月發布的前代模型相比,Qwen3-Next性能提升10倍,構建成本降低至原來的1/10。因而,機構認為其最新的人工智能全套產品將帶動毛利率提升。
這也意味著,阿里不再是一個深陷價格戰并虧損的電商企業,成了一個欣欣向榮、熱點賽道的云業務企業。盡管二季度總營收同比僅增長2%,低于市場預期,但阿里股價的表現和暴跌的美團南轅北轍,因為市場聚焦的是阿里云智能收入增長26%至334億元,為三年最快增速,AI相關產品收入占外部收入比重已超20%。
阿里只是眾多例子之一。前幾周,外媒報道,中國云服務超大規模企業在自研推理專用芯片方面取得重大進展,云業務增長不再單純依賴國外芯片供應,可支持更廣泛的AI推理任務。與此同時,有消息稱英偉達已要求供應商暫停生產H20AI芯片,推升了國產自主的預期,也帶動了一系列中國相關企業股價攀升。
例如,百度近期的漲幅也頗為驚人,百度突然將“昆侖芯片”推上聚光燈之際,估值卻處于最低水平。即使現在估值迅速趕上,對沖基金認為做空也變得很難,除非出現重大調整;騰訊則向來是“優等生”,本季度財報表現極佳,仍然能看到多重變現的潛力,是為數不多能提供盈利能見度的平臺之一。外資認為,騰訊的投資價值幾乎沒有爭議,市場唯一的問題是:誰會是新增買家?
整體而言,相較于估值頗高的美國科技股,中國科技股整體處于較低水平,疊加美國開始降息的背景,資金將流入新興市場,而如今人民幣堅挺,或會有快錢進入中國。
筆者此前就提及,每一輪牛市都有一條主線,不論是中國還是美國,此輪牛市的主線都是科技,確切而言就是AI,而這一主題仍將繼續驅動全球市場。
![]()
經濟數據仍待修復
眾多散戶對此輪牛市將信將疑,也是因為經濟數據較為疲軟,導致體感欠佳。
最近公布的8月宏觀經濟增長放緩幅度超出市場預期,房地產市場進一步低迷。在銷售端,全國商品房銷售額同比下降14%,銷售面積同比下降 10.6%;在建設端,8月房屋竣工面積同比下降21%(7月為下降29%),新開工面積同比下降20%(7月為下降1.4%)。
高頻數據顯示,近幾周二手房掛牌價下跌、掛牌量高企。投行預計,未來幾個月房地產銷售同比降幅或將進一步擴大。
從消費數據來看,受補貼發放放緩及以舊換新政策效果減退影響,8月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降至3.4%,為9個月以來最低。
同時,出口增速放緩及去庫存壓力對工業生產和資本支出形成拖累。
也正因如此,機構預計,四季度政策刺激措施或重新加碼。例如,摩根士丹利中國經濟團隊預計,2025年9月底至第四季度初,中國將推出規模為為5000億元的額外刺激計劃,內容包括:增加基建投資資金、適度支持消費,以及通過準財政工具緩解地方政府對民營企業的應付款項。
不過,即使是美國股市也不完全代表美國經濟。就標普500而言,該指數市值的三分之一是科技公司,這些公司約50%的收入來自海外,實際上受益于美元貶值。就A股而言,處于下行周期的房地產、傳統消費板塊的疲軟已經被投資者定價,如今視線和資金轉向了例如生物科技、人工智能、新消費等具有長期競爭力和可持續盈利能力的企業。
高盛認為,由流動性驅動、估值帶動的股市繁榮并非中國獨有。在發達市場和新興市場(不含中國)的前十大股市(其市值占全球總市值的90%以上)中,有8個市場以本幣計價的股價目前接近歷史高點,且估值也接近各自估值區間的上限。而海外中資股市場和A股市場,較2021年創下的歷史高點分別低36%和22%。
在過去幾年里,全球股市上漲的主要推動力實際上是“流動性”,而非周期性宏觀經濟基本面或實際企業盈利,而中國或許是這場全球“流動性盛宴”的后來者。
就當前而言,散戶情緒指標顯示,目前雖然存在一定的盤整風險,但幾乎沒有出現反轉的風險。市場反轉很少來自估值過度,而更多來自政策沖擊,尤其是突然的流動性收緊或監管變化。
不過,近期政策轉向或大幅收緊的風險較低。目前,機構仍普遍看好AI、反內卷、股東回報等相關主題的機會。
No.6548 原創首發文章|作者 Irene zhou
投資有風險,入市需謹慎,本文不投成投資建議。
開白名單 duanyu_H|投稿 tougao99999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