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有太多熱點值得討論,但唯獨這一句話,讓人聽完久久沉默。清華大學的社會學教授孫立平說:“我們這代人,很可能成為歷史的罪人。”他沒在罵人,而是在提醒我們:這一切,真的是時候該醒醒了。
講真,如果一個連年飆升的GDP背后,是環境破壞、文化斷層、價值扭曲,那咱們這代人活得再體面,也未必對得起后人。
![]()
01
這幾十年發展快是事實,高樓一幢接一幢,路修得筆直又寬敞,城里人吃穿不愁,看起來一派繁榮。但腳下的這片地,真的還能撐得住嗎?
為了蓋房子,多少良田被水泥鋪平,為了追利潤,多少水源、空氣、森林被糟蹋得面目全非。你可能覺得無所謂,但你的孩子、孫子以后去哪找干凈的水和新鮮的空氣?
![]()
有些城市的房屋空置率高得嚇人,一棟棟樓白天曬太陽,晚上燈都不亮。這些“鋼筋森林”看似輝煌,其實是吞噬了子孫未來的“空殼債”。
一邊是還沒住人的樓盤,一邊是越蓋越窮的農村,城鄉差距越拉越大。資源被透支,環境被透風,到頭來,什么都留不下。
再想想小時候河里還能摸魚洗衣服,現在連下腳的地方都臭氣沖天。這不是自然災害,是我們親手把土地“折騰”殘了。
![]()
02
比起空氣和水源變差,更讓人心慌的是文化正在變薄。以前過年講究對聯、守歲、祭祖,現在變成了“搶紅包+看直播”的網絡鬧劇。
傳統文化被娛樂化、快消化、碎片化,最后變得誰都不記得。“寫毛筆字”“講老故事”“守傳統節日”聽起來像是別人的事,不是我們生活里真實存在的東西。
書越來越少人讀了,字也越來越少人寫了。短視頻刷得飛快,手機翻得比書勤,結果漢字忘了怎么寫,成語說不全,年輕人提筆就抓瞎。
![]()
文化傳承如果斷了,民族的精神根基也就松了。我們不是真忘了傳統,而是忙到懶得去記,甚至覺得那些東西“沒用”。
再看看網絡上,一堆無底線內容靠搞笑、撒潑刷流量;你認真講點傳統美德,沒人點開。誰還在乎“禮義廉恥”?能變現才算本事?
如果整天拿“賺錢”當信仰,“躺平”當生活方式,那咱們離精神“空殼化”也不遠了。文化不是掛墻上的字畫,而是咱們代代要過的生活方式。
![]()
03
講公平,說實話,這幾年最難受的就是普通人越來越難翻身了。想上個好大學,不光看成績還得看你在哪個省;想看個好醫生,也得看你住哪。
有人拼到600分卻只能去二本,有人加分輕松上985。教育資源不均早就不是新聞,關鍵是你拼得過嗎?拼不了,吃虧的只能是孩子。
房子、教育、醫療,本該是國家最該守的底線,現在都成了普通人難以負擔的壓力山。大家活得越來越像“考試機器”“還貸機器”,哪還有心情去思考價值、公平、尊嚴?
![]()
別說年輕人不努力,是太多人早已被現實逼到無話可說。
如果努力還不如“拼爹”,如果規則可以靈活變通,那社會的信任感還剩什么?一旦公平感崩了,社會只會越走越僵。
孫教授說得沒錯:社會最怕的不是貧窮,而是不公。人可以窮,但不能沒希望。如今的問題是,越來越多人看不到希望了。
說白了,咱們這代人如果連“給下一代留下一個能奮斗的環境”都做不到,那真的愧對了這個時代。
![]()
最后:
你有沒有發現,現在很多問題不是不能解決,而是沒人愿意先站出來扛。資源在被糟蹋,文化在被稀釋,公平在被耗盡。裝睡可以一時,醒來卻可能已經晚了。
別等孩子長大問你:“我們為什么會活得這么難?”那時候你想說點什么,也說不出口。
從今天起,別再只盯著眼前那點蠅頭小利,多留一份敬畏,少踩一點紅線。塑料袋能少用一個就少用一個,老手藝能傳一個就傳一個,老話能講一次就講一次。
![]()
別讓“遺憾”成為未來孩子對這代人的定義。我們也許不是救世主,但最起碼能別做罪人。寫在歷史里的,是你怎么活,不是你怎么說。
別讓子孫后代,在未來翻開歷史那一頁時,只看到一句——“他們什么都知道,卻什么都沒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