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長達數年的波折與等待,泰國海軍與中國造船工業終于在近日就S-26T潛艇項目簽署補充協議,為這筆自2015年起便牽動地區防務格局的軍購案畫上了一個階段性的句號。這不僅意味著一艘中國制造的先進潛艇將于2028年加入泰國海軍序列,更折射出東南亞國家在國防自主、經濟現實與地緣戰略之間的復雜權衡。
![]()
2015年,受周邊國家水下力量建設的刺激,泰國海軍決心啟動其現代化進程中最大膽的一步:組建潛艇部隊。在經過多輪競標后,中國基于039B型潛艇設計的S-26T方案脫穎而出,擊敗來自德國、韓國的競爭對手,成功拿下3艘、總價值10億美元的訂單。這不僅是中國常規潛艇首次打開東南亞市場,也被視為中國軍工出口邁向高附加值、高技術裝備領域的標志性事件。項目初期推進順利,中泰雙方于2017年完成設計調整,并確定了“先造一艘,再建兩艘”的建造模式。泰國海軍支付了首期款項,一切似乎正按計劃推進。
![]()
然而,2020年成為項目的轉折點。德國方面以所謂“最終用途限制”為由,停止向中國出口MTU柴油發動機——這正是S-26T原定的動力系統核心。這一突如其來的斷供,使得S-26T與同期中國為巴基斯坦建造的S-20P潛艇項目一同陷入停滯。巴方出于長期與中國防務合作的信任及緊迫的戰略需求,迅速接受了改用中國國產發動機的方案,項目在一年后便重回正軌。但泰國方面的情況則復雜得多。
泰國并非軍事強國,其國防預算始終受經濟波動制約。2020年后,全球疫情嚴重沖擊了以旅游業為支柱的泰國經濟,10億美元的軍購開支在國內輿論中承受了空前壓力。發動機問題的出現,進一步激化了泰國軍方與政府內部本就存在的分歧。部分聲音質疑中國發動機的性能與可靠性,甚至主張擱置或取消項目;而泰國海軍則堅持認為,S-26T在性價比和作戰效能上仍是最優選擇,并積極要求中方提供全面的測試數據與驗證報告,以打消技術疑慮。
![]()
此后數年,S-26T項目陷入了一場拉鋸戰:泰國海軍在專業層面認可中方的替代方案和測試結果,但方案提交至國防部后屢遭其他軍種質疑,甚至被內閣駁回。項目遲遲無法推進,首艇處于停工狀態,前期已支付的超過2億美元資金面臨可能因違約而打水漂的風險。就在外界幾乎認定項目將走向爛尾之際,泰國海軍于今年初向內閣提交了一份關鍵報告,明確指出取消合約不僅將導致潛艇部隊建設計劃徹底擱淺,更已支付的巨額預付款亦將無法收回。經濟現實最終說服了決策層。今年4月,泰國政府原則同意繼續推進首艇采購,暫緩后續兩艘的建造,中泰雙方在此基礎上展開新一輪談判,最終于9月16日由泰國海軍司令旺維特上將與中國方面正式簽署補充協議。
![]()
從更深層次看,S-26T項目的曲折遠不止于一場簡單的發動機斷供風波,而是揭示了中小國家軍備現代化的普遍困境。一方面,地區安全壓力迫使泰國必須加強水下作戰能力,以維持區域戰略平衡;另一方面,其經濟結構單一、財政承受能力有限,難以應對長期、高額的裝備投入。這種兩難處境使得每一項重大軍購都不僅是軍事決策,更成為國內政治與資源分配的焦點議題。
對中國而言,S-26T協議的最終落地具有多重意義。盡管過程曲折,中國仍成功向地區重要國家輸出了高端裝備,體現了其在常規潛艇領域的技術實力與系統解決方案的靈活性。在德國斷供后,中國迅速提出國產動力替代方案并通過嚴格測試回應客戶關切,展現出較強的供應鏈自主權和工程應變能力。此外,項目也為中國軍工出口提供了寶貴經驗:高端裝備出口不僅是技術和價格的競爭,更需理解對象國的政治生態、經濟周期與戰略焦慮,并提供可持續的合作路徑。
![]()
未來,隨著首艘S-26T的建成交付,泰國海軍將初步具備水下作戰能力,而中國也借此在東南亞防務市場站穩了關鍵一步。是否續購后續潛艇,將取決于泰國經濟的復蘇情況及其對地區安全態勢的重新評估。但可以肯定的是,中國軍工裝備正在以更成熟的姿態參與全球高端防務合作,而泰國等國家的國防現代化道路,仍將在自主需求、外部技術與現實資源之間繼續尋找平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