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界中,“偽裝者”的故事時刻都在上演:一只無害的小食蚜蠅,把自己偽裝成很厲害的大黃蜂,嚇跑天敵——這就是“貝氏擬態”(指一種無毒無害的物種通過模仿有毒有害物種的外形,從而嚇退捕食者的生存策略),自然界最精巧的生存策略之一。
但令人困惑的是,許多擬態者并不“完美”,它們與模型的相似度參差不齊。這就奇怪了!為何進化過程未淘汰這些“劣質模仿者”?
![]()
食蚜蠅(左圖)和它的擬態對象黃蜂(右圖)
(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不完美擬態的進化悖論
傳統理論認為,擬態者模仿得越精確,被誤認為是有毒(或有武器)的被模仿對象的概率就越高。但科學家們調查發現,在現實中食蚜蠅模仿黃蜂的水平從“以假亂真”到“漏洞百出”都有。這就矛盾了:既然高精度擬態更具生存優勢,為何低精度擬態卻也未被自然選擇淘汰?
為此,科學家們提出了三個主要猜想:
1.多模型假說——擬態者通過“中間形態”同時模仿多種模型獲得更廣保護;
2.特征遮蔽效應——某些關鍵特征(如顏色)主導捕食者判斷,降低其他特征(如形狀)的選擇壓力;
3.捕食者視角假說——不同捕食者對同一擬態的識別能力存在差異。
要驗證這些猜想,關鍵的限制在于以往的研究只能測試現存物種,無法評估“自然界不存在的表型”(比如70%像蠅+30%像蜂)的生存優勢。
面對這一關鍵難題,英國諾丁漢大學的Taylor研究團隊想到了一個絕妙的主意——他們決定直接利用高精度3D打印技術,打印出自然界中不存在的“過渡物種”,研究成果發表在了《自然》雜志上。
![]()
用于生成人工擬態刺激物的方法概覽示意圖
(圖片來源:參考文獻[1])
研究人員首先對標本進行數字化處理,對黃蜂(模型)和食蚜蠅(擬態者)進行360度高清掃描,獲取精確數據;然后進行虛擬雜交,在形狀、顏色、圖案、大小四維度上生成漸變中間體(如75%蠅+25%蜂);再用工業級3D打印機制作高精度(0.2毫米)全彩“虛擬昆蟲”模型,就可以準備開始驗證實驗了。
實驗一:驗證大山雀能夠識別極細微的差異
研究團隊先對大山雀進行訓練,讓鳥兒學習打開帶有“蠅模型”的蓋子獲取面包蟲,而“蜂模型”無獎勵。然后引入精度漸變的擬態模型(如25%-75%蜂特征的食蚜蠅)進行測試。
![]()
實驗一結果示意圖
(圖片來源:作者據參考文獻[1]制作)
結果發現,大山雀具備區分極細微差異的能力,否定了“不完美擬態已足夠騙過捕食者”的傳統觀點。大山雀能識別0.2毫米體長差異(黃蜂12毫米,食蚜蠅14毫米);并且,它們對特征辨別的優先級為:顏色>大小>斑紋≈形狀,即使最精確的擬態(比現存食蚜蠅更似黃蜂的模型),仍能被鳥類識破。
實驗二:多模型假說的證偽
多模型假說認為:當存在多個“值得模仿”的警戒模型時,擬態者同時模仿多個警戒模型,可以獲得更多的保護優勢。
為了驗證這一假說是否正確,研究團隊引入了群居的常見黃蜂和獨居蜂兩類黃蜂模型,對比只有一種“模特”(群居黃蜂)和有兩種“模特”(群居黃蜂+獨居蜂)的場景下,鳥兒對“中間型”(50%像群居蜂+50%像獨居蜂)的態度。
結果顯示,“中間擬態體”(如50%黃蜂+50%獨居蜂)并未獲得額外保護。雖然鳥兒面對多種“模特”時學習動力似乎低了點,但其篩選標準卻非常穩定——只要獵物不夠“像”,就依然會被拒絕。
![]()
實驗二結果示意圖。
訓練階段:藍色實線邊框代表有獎勵刺激物,紅色虛線邊框代表無獎勵刺激物。
(圖片來源:作者據參考文獻[1]制作)
雖然該實驗證偽了“中間擬態體有額外優勢”的假說,但在有很多種警戒色“模特”的環境里,捕食者可能被搞得有點暈,對“模仿者”的要求反而沒那么苛刻了。這與自然界中穆氏擬態(一些物種體表具有鮮艷的警戒色以提醒捕食者自己有毒或不可食,但這種警告的生效一般要等捕食者得到教訓才開始)相呼應——在多樣性高的警戒系統中,擬態者可能不需要精確模仿某個特定模型。
實驗三:哪個特征在主導擬態進化?
為了找出主導擬態進化的推動力,研究人員以非擬態蠅類(特征全“差”)和黃蜂模型(特征全“完美”)為端點,獨立操控顏色、斑紋、形狀和大小四類特征對雛雞進行實驗。先對雛雞進行訓練,啄“無害蠅模型”有吃的,啄“黃蜂模型”沒吃的,然后測試雛雞對實驗昆蟲的延遲攻擊行為,看哪個特征最能“唬住”小雞。
結果發現,顏色擬態主導回避行為,當顏色接近黃蜂時,攻擊延遲顯著增加;大小也很重要,即使僅2毫米的差異也可影響決策;形狀與斑紋則幾乎不影響雛雞行為。
進化啟示:天敵(尤其是鳥)主要靠顏色和大小來判斷危險!所以進化對這兩個特征的選擇壓力巨大,必須“模仿得像”。而由于天敵不太關注形狀和斑紋,所以進化上就比較“隨意”,導致了模仿的不精確。這就是“特征遮蔽效應”——關鍵特征(顏色、大小)像了,其他特征壓力就小了。
![]()
實驗三結果示意圖
(圖片來源:pixabay)
實驗四:捕食者視角的發現
測試無脊椎捕食者(螳螂、蟹蛛、跳蛛)對同一批3D模型的攻擊行為。給測試者們看“黃蜂模型”時,同時給點輕微“懲罰”(比如小刺激),讓它們把“黃蜂樣”和“不舒服”聯系起來。然后測試它們對“混血”模型的攻擊性(螳螂看攻擊延遲,蜘蛛看攻擊次數)。
結果顯示,蟹蛛和螳螂最好“糊弄”!模型只要有50%像黃蜂,就能獲得和真黃蜂差不多的保護,不被攻擊;跳蛛則要求稍高,需要75%相似度才夠(依舊低于大山雀90%)。可見這些無脊椎捕食者視覺分辨能力相對較弱,或者它們應對風險(被蜇)的策略更保守,寧可放過,不愿冒險。
![]()
實驗四結果示意圖
(圖片來源:pixabay)
生態啟示:不完美擬態為何能存續?
本研究顛覆了三個傳統認知:“多模型優勢”不存在,中間擬態未提升生存率;鳥類是“終極考官”,具有超強辨別力驅動擬態向高精度進化;無脊椎捕食者是“漏洞來源”:它們的低要求使得中等精度擬態也得以存續。
自然界的“競賽與偽裝”永無止境,這項研究揭示了擬態進化的深層邏輯:對鳥類而言,擬態是一場“精益求精”的進化競賽;對蜘蛛等節肢動物來說,中等精度擬態已是足夠好的“護身符”;對科學界,3D打印打開了“虛擬進化實驗”的大門。
正如研究者在論文的最后指出:“正是捕食者世界的多樣性,才共同維系了自然界中千姿百態的不完美偽裝。”這場持續3.5億年的“欺騙游戲”,仍在繼續書寫新的規則。
參考文獻:
[1]Taylor, C. H., Watson, D. J. G., Skelhorn, J., Bell, D., Burdett, S., Codyre, A., ... & Reader, T. (2025). Mapping the adaptive landscape of Batesian mimicry using 3D-printed stimuli. Nature, 1-8.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姬俏俏(農學博士)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