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子產品普及,網絡已成為孩子學習、娛樂的重要工具,但過度使用乃至成癮,正悄悄威脅他們的成長。不同年齡段孩子認知和自控力差異大,需分齡明確如何正確使用網絡,同時掌握成癮判斷方法,為孩子筑牢數字防護墻。
![]()
兒童青少年使用電子產品到底多長時間合適?
根據國家衛生健康委辦公廳關于印發《防控兒童青少年近視核心知識十條的通知》中指出:0~3歲嬰幼兒不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品;3~6歲幼兒盡量避免其接觸和使用手機、平板、電腦等視屏類電子產品;中小學生非學習目的使用電子屏幕單次時長不宜超過15分鐘,每天累計時長不宜超過1小時。使用電子屏幕學習時,屏幕中心位置應在眼睛視線下方10厘米左右,距離為電子屏幕對角線長度的4-6倍,觀看30-40分鐘后,應休息遠眺放松10分鐘。
盡管通知中提到是對于近視防控的提議,但對于兒童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可遵循以上建議。那么在具體的生活中如何引導不同年齡的孩子正確的使用電子產品呢?以下是幾條建議:
01
分齡施策:
(1)12歲以下兒童,“陪伴+限定”是關鍵
12歲以下兒童自控力弱,易被動畫、游戲吸引,需家長全程引導,核心原則是“明確場景、家長參與”。 場景上要“去娛樂化、重陪伴感”,優先用電子產品輔助學習,如看科普動畫、學拼音軟件,避免讓孩子單獨刷短視頻、玩無監管的手游。使用時家長最好在旁陪伴,比如一起看繪本類APP、討論動畫內容,既把控內容質量,也能減少孩子對屏幕的依賴。
(2)12歲以上青少年,“自主+邊界”是核心
12歲以上青少年進入中學階段,學習需用電子產品查資料、上網課,社交也開始依賴社交軟件,家長需從“全程管控”轉向“引導自主管理”,核心是“明確邊界、關注內容”。
建議可以劃分“學習時段”和“娛樂時段”,比如規定晚上7-8點用設備寫作業、查資料,9點后關閉娛樂類APP。同時要設立“無屏幕時間”,比如吃飯時、睡前1小時不碰手機,周末預留半天到一天進行戶外活動,避免“全天候在線”。內容上,家長可和孩子約定禁止接觸暴力、低俗內容,教會孩子辨別網絡謠言,不隨意透露個人信息,同時尊重孩子的社交需求,不粗暴禁止使用社交軟件,而是引導他們合理安排社交時間。
02
警惕網絡成癮傾向
兒童和青少年網絡成癮的判斷,更側重“是否失控”和“是否影響生活及學習”。若孩子出現“無法自控”,比如計劃玩30分鐘游戲,結果到時間了孩子哭鬧、發脾氣不愿意關設備;或因玩電子產品不按時吃飯、熬夜,甚至拒絕和同齡人外出玩耍;或“學業下滑”,上課走神、作業拖延,甚至逃學,只為上網;或“社交退縮”,現實中不愿和家人溝通,卻在網上頻繁交友,甚至產生網戀;或“心理依賴”,一睜眼就找平板,沒有設備就坐立不安,或“情緒異常”,一旦斷網就暴躁、焦慮,上網時卻異常興奮,這些都是成癮的信號,需及時介入。
03
預防與干預:家庭是第一道防線
無論兒童還是青少年,應對網絡成癮的關鍵是預防,預防的關鍵在家庭,家庭中良好的親子關系是預防網絡成癮的基石。家長要避免“雙重標準”,自己不沉迷刷視頻、玩游戲,為孩子樹立好榜樣;多花時間陪伴孩子,培養他們的興趣愛好,比如打羽毛球、游泳、跳繩、籃球等戶外運動、或者畫畫、閱讀等,讓孩子有除網絡外的快樂來源。
若發現孩子有成癮傾向,不要一味指責、沒收設備、斷網等,而是先溝通,了解孩子沉迷的原因——是孤獨?學習壓力大?還是現實中找不到成就感?再針對性解決問題,比如多陪孩子聊天或者陪孩子找到更多的興趣點緩解孤獨,逐漸找到成就感;幫孩子制定學習計劃減輕壓力。若情況嚴重,可尋求專業幫助。
![]()
總之,網絡是把雙刃劍,用得好能助力成長,用不好則會帶來傷害。分齡明確網絡使用規范,細心觀察成癮信號,用理解和引導代替管控,才能讓孩子在數字時代健康成長,既享受網絡的便利,又不被網絡束縛。
文字|精神科 閆俊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