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2025金熊貓國際文化論壇的四場平行論壇上,來自全球的影視從業者、學者圍繞數字技術革命下的文化創作展開深度對話。AI技術的沖擊與應對、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生、Z世代消費邏輯變革以及短劇崛起帶來的產業重構,成為今年的核心議題。
01
AI是工具而非替代者
“我相信五年以后,AI將能夠生成一整部電影,但它無法取代導演、攝影師、剪輯師、編劇等這些人員的作用,他們的貢獻是不可替代的。”奧斯卡最佳視覺效果獎得主、來自美國的電影視覺特效大師喬爾·海尼克作為“和AI工作過的”電影人,在分享AI技術帶來的創作變革時強調,“沒有靈魂的技術只是表演而已”。喬爾·海尼克認可AI在場景生成、角色年輕化等方面的應用,但同時指出“真實性關于故事和情感都應該體現內心”。
以《拯救》《他的兒子》等作品聞名的意大利導演、電影場景設計大師馬可·登蒂奇對此持相似觀點:“任何文化行為或者意識創作的核心就是人的思想。人工智能就像人所創造的所有的工具,都是要伴隨著人們進行發展,而不是掩蓋人本身的職能。”他特別提到能源消耗問題:“為了推動人工智能的發展,能源的消耗非常恐怖,會導致非常大的污染。”
面對AI與虛擬技術的沖擊,中國導演、演員葉一云認為,真實的情感體驗與創造力是AI無法復制的核心價值。她呼吁創作者在擁抱技術的同時,守住內心的創作節奏與人文關懷。
在中國傳媒大學教授索亞斌看來,當下電影行業仍處于追求高規格技術參數的階段,他預測,如果裸眼3D的技術足夠成熟,可能會成為未來電影的基本配置。
電視劇《三體》導演楊磊從創作實踐角度分享了AI的應用體驗:“這兩年最大的感受是會降低原來拍攝的一些難度。”他在《三體》等作品中已大量使用虛擬拍攝和AI生成技術,但同時強調:“不論怎么好用,創作的內容是給人看的。我們到底要創作什么內容,這點非常重要。”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副理事長周建東認為,AI技術的爆發式發展正從根本上重構文化內容的生產邏輯。它不僅是效率工具,更是激發新業態的創新引擎。
復旦大學中國研究院院長張維為表示,中國在發展AI技術方面有獨特優勢:“中國是歷史沒有中斷的古老文明,和一個超大型的現代國家結合,形成四個超:超大的人口規模、超廣闊的國土、超悠久歷史傳統、超豐富文化積淀。”他認為AI技術的發展應該“為多數人謀利,改善人們生活”。
02
“Z世代”觀眾:從觀看到參與
中國電影制片人協會副理事長周建東在分析“Z世代”消費行為時談及兩大顯著特征:一是參與式消費,二是文化認同驅動下的“為愛付費”。
周建東說:“‘Z世代’不再滿足于被動地觀看,他們渴望沉溺其中,與之互動。‘Z世代’不再滿足于僅僅觀看一部電影,他們為愛付費,為信息買單,這是圈層認同和社交的貨幣。”他認為,觀眾消費行為的改變,作用于電影票房之上,于是“一部電影的成功不再僅僅取決于票房,更在于它能否在社交媒體上引發話題,能否衍生出表情包、梗文化、同人創作等等,可否成為一個可持續討論的文化事件”。
中央廣播電視臺影視紀錄中心電視劇項目部副主任馬駿提出了“性時比優先”的概念:“比性價比更重要的是性時比,我花這個時間在這個內容上值不值。”他認為內容與形式的邊界正在消解:“內容和營銷的邊界在慢慢消解,同時內容創作和內容消費的邊界也在消解。”
巴西演員朱莉安娜·克努斯特從跨文化視角分享了她的觀察:“中國和巴西雖然是兩個完全不同的國家,但作為人類,我們的情感是相通的。”她特別強調影視作品在推動性別平等方面的作用:“我希望我們可以去創建一個安全的地方,作為一個女性,我是希望我們為所有的女性帶來更安全的社會環境。”
巴黎中國電影節創辦主席高醇芳結合實踐經驗表示,中國電影應通過全球共通的情感語言實現文化對話。她以修復版《自古英雄出少年》和電影《紅樓夢》在法國的反響為例,說明小成本、深情感的中國影片同樣能打動海外觀眾。
03
從單一作品到全鏈生態,
短劇崛起
以《家里家外》為代表的短劇模式成為論壇關注焦點。“聽花島”總制片人趙優秀介紹:“《家里家外2》的創作投入和內容深度都顛覆了大家對短劇低成本短周期的刻板印象。劇本字數達到了7萬余字,拍攝周期長達30天,準備了800余套服裝造型,拍攝場景40余個。”
長信傳媒董事長郭靖宇認為:“短劇未來應該向長劇學習作品思維,長劇應該向短劇學習產品思維。”他正在實踐長短劇的結合開發:“今年《唐朝詭事錄3》上線的時候就會同時有微短劇叫《唐詭奇譚》,同時還會有多部豎屏的短劇。”
美國美西編劇協會國際委員會負責人鮑勃·安德伍德從美國視角分析:“短劇確實也可以去學習這些作品的思維。如果是長劇,每集一個小時的長度,你可能考慮的要素就不一樣了。”美國電影協會大中華區總裁、亞太區副總裁馮偉補充道:“好萊塢在向中國同行學習,中國現在微短劇出海實際上已經成為中國文化出海的一個品牌。”
中國演員唐嫣從表演角度分享了她的體會:“現如今季播才是開始,因為所有觀眾可以根據他們的喜好解讀、解析、二創。這意味著我們所有檢驗不但要經受正片的檢驗,還要能經得起被拆解、重組、放大。”
04
技術創新應與人文精神平衡發展
論壇與會者普遍認為,面對技術的飛速發展,影視產業需要找到創新與守正的平衡點。正如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饒曙光所言:“我們不僅要守護好這塊承載著光影夢想的大銀幕,更要勇于踏入未知的數字疆土。電影的魅力不僅是定格在銀幕上,還要活在觀眾的生活里。”
在全球文化交流日益頻繁的背景下,中國影視產業正通過技術創新與文化自信的驅動,探索從單一作品向全面生態的躍遷之路。無論是傳統文化的數字化重生,還是短劇形式的內容創新,或是AI技術賦能下的創作變革,最終都指向同一個目標——用世界性的語言講述地方性的故事,在深耕本土的同時觸及人類共同的情感母題。
正如本屆論壇所展示的,在技術革新與文化傳承的雙重驅動下,全球影視產業正在經歷一場深刻變革,而中國正在這場變革中探索著自己的路徑與方向。
文/杜思夢
編輯/吳嘉怡
責編/杜思夢
CONTACT US
![]()
轉載授權 | 3117342843(微信)
![]()
![]()
投稿郵箱 | zgdybxmt@qq.com
MORE NEWS
? 中國電影報原創稿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歡迎分享至朋友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