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在山城重慶的最東邊,有一處文化重地——奉節。“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這里自古以來便是長江要塞,劉備在此托孤,忽必烈在此攻陷南宋長江防線,史書上的浩蕩歷史匯集于此。
同時,這里也被譽為“中國詩城”,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詩詞歌賦。無論是杜甫的《登高》,還是李白的《早發白帝城》,都浸潤了無數國人的心。
步入現代,影視作品也將目光投向了這里,賈樟柯的《三峽好人》便是取景奉節,以三峽移民為背景,刻畫時代中的浮萍人生。
在這里,過往的記憶還縈繞在心頭,但新的記憶也在不停地創造治愈。
![]()
奉節,古屬夔州。貞觀二十三年,為尊崇諸葛亮奉劉備“托孤寄命,臨大節而不可奪”的品質,取為奉節,沿用至今。
長江之水,浩浩湯湯,從雪山峽谷,蜿蜒奔涌。途經重慶湖北之地,因巫山山脈的阻擋,因勢利導,劈切巫山,形成三個大的峽谷地段,造就了萬里長江中最宏偉險峻,秀美旖旎一段。
它西起重慶奉節的白帝城,東到湖北宜昌的南津關,分別為瞿塘峽、巫峽、西陵峽。
![]()
▌瞿塘峽,為長江三峽之首。
瞿塘峽是長江三峽之首,長江在此被赤甲山和白巖山兩山夾峙,“赤甲白鹽懼刺天,閭閻繚繞接山巔”,狹路相逢,形成一道天然門戶,故稱夔門。
長江之水匯此門而入瞿塘峽,高山峽谷,水流湍急,激流勇進。“肆意崖前獨徘徊,萬壑千巖皆洶涌”,有“夔門天下雄”的美譽。
這里是進出巴蜀重要的水路要道,是赫赫有名的軍事要塞,自古以來就是兵家必爭之地。而與夔門隔江對望的白帝山上,有座赫赫有名的都城,名為白帝城。
![]()
![]()
▌瞿塘峽兩岸懸崖壁立,江流湍急,山勢險峻。
相傳西漢末年,公孫述鎮守峽口時,在此屯兵筑壘,見此地“白龍出井”,認定日后他必定登基成龍,便把所建之城取名為白帝城。三國鼎立之期,劉備出兵伐吳,兵敗后退守白帝城,在此托孤于諸葛亮,并說:“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這便是眾所周知的“白帝城托孤”。
自此,這里便成了三國文化的重要見證,杜甫的《詠懷古跡》:“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說得便是此處。
![]()
▌瞿塘峽地處川鄂湘黔隆褶帶、大巴山南坳褶帶及川東褶皺帶交匯處,雄奇險峻,蔚為大觀。
南宋末年,蒙古大汗忽必烈大舉南傾,瞿塘峽是通往湖北的咽喉之地,若失守,后果不堪設想。
南宋大軍退守在此咬牙支撐,憑借著瞿塘峽的地理優勢,宋軍在峽口兩岸位置設置了鐵柱,兩柱設鐵索,并在赤甲山和白鹽山上架置石機和強弩,以此攔江,死守防線。但最終還是被元軍主帥伯顏利用火攻破解,元軍大獲全勝,突破瞿塘峽,夔州失守,南宋長江防線全線崩潰。
![]()
▌白帝城擁有多座城門。因其是在歷代筑城基礎上增補及修建而成,所以存在城套城、城壓城的現象。
如今,在三峽博物館里,見證當年戰役的鐵索殘跡,陳列于此,靜默地訴說著當年戰況的鐵血余痕,成為這座“天下雄關”的血淚印記。
元末明初,紅巾軍將領明玉珍率領大軍攻破瞿塘峽,占領重慶,建立大夏政權;以及明末清初的張獻忠入川……
每一次改朝換代,瞿塘峽都占據著舉足輕重的軍事位置,影響著歷史的進程。“眾水會涪萬,瞿塘爭一門”,自古以來,便是如此。
![]()
“群雄競起問前朝,王者無外見今朝”,獨特的地理戰略位置,雄奇壯觀的絕壁幽深,引得瞻仰紛紛。歷代以來,無數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眾多詩詞歌賦,兩岸還留存著孟良梯古棧道和唐宋以來的摩崖石刻。長河悠悠,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造就了奉節享有“中華詩城”的盛名。
![]()
▌重慶天坑地縫景區內,臺坑內有兩間小屋,過去曾有人隱居在此。
杜甫一生跌宕起伏,命運坎坷。晚年因政局動蕩,杜甫決定結束了“五載客蜀郡,一年居梓州”的生活,攜家眷離東川,沿長江東下,途徑三峽,于大力元年到此暫居。
杜甫在在奉節居住的時間并不長,只有1年9個月。但是在這一期間,杜甫卻創作了430余首詩,創作力十分驚人。壯麗的峽江風貌,巴蜀的風土人情,全是他創作的靈感來源。
在奉節,他創作出了“古今七言律第一”的《登高》:“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秋日的夔門盛景與悲涼的人生感悟交織在一起,提詩抒意,筆下盡是句句蒼涼。
![]()
![]()
▌杜甫的《登高》與李白的《早發白帝城》石刻。
在奉節,他還創作了《秋興八首》,雖居住夔州,深處江峽,但依舊“叢菊兩開他日淚,孤舟一系故園心”、“夔府孤城落日斜,每依北斗望京華”。心念故園,憂思國家,而路漫漫不復往昔,只待“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如今奉節老城還保有依斗門復建古跡,是夔州古城僅存的標志性建筑。
在奉節的日子里,杜甫還創作了《夔州歌十絕句》,以“中巴之東巴東山,江水開辟流其間。白帝高為三峽鎮,夔州險過百牢關”為開篇,道出了夔州自古以來的地理險峻及壯闊風景。而后,將夔州的歷史興衰,人文民生,山水風貌等娓娓道來,堪稱奉節最佳的寫實記錄。
![]()
▌夔門秋日,歷代文人墨客在此留下無數詩篇,與奉節的景色和人文都無法分割。
另外耳熟能詳的,必定當屬李白《早發白帝城》。唐玄宗末年,安史之亂爆發,玄宗逃亡蜀地,李白受邀加入其子李璘幕府,一腔熱血欲報效國家。而后肅宗即位,李白卷入政治旋渦,因“附逆”罪流放夜郎,時年李白57歲。
![]()
▌奉節白帝城耀奎塔,始建于清嘉慶二十三年,據說塔建成之后,朝廷科考中三科有五人折桂。
758年,李白沿長江逆流而上啟程前往流放之地。當行至白帝城時,突然傳來朝廷大赦天下的消息,李白錯愕轉而懷揣著無比激動的心情寫下了這首《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
在奉節白帝城,漫漫江水見證了李白最為肆意釋放的復雜情感。已行萬重山,人生到此,還有何懼怕惘然之事。
![]()
▌長江口船隊,霧靄已散,輕舟已過萬重山。
劉禹錫曾在奉節擔任夔州刺史,在此創作了《竹枝詞》,“楊柳青青江水平,聞郎江上唱歌聲。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晴卻有晴。”白居易途徑瞿塘峽時,寫下:“瞿塘峽口水煙低,白帝城頭月向西。唱到竹枝聲咽處,寒猿闇鳥一時啼”。蘇軾經過奉節時,也創作出了《白帝廟》、《入峽》、《白帝城西萬竹蟠》等詩作。陸游曾擔任夔州通判,在此地也寫下了《十二巫山見九峰》,對今詠古,直抒胸臆,這是屬于詩人的夔州印象,皆具歷史厚重感。
據不完全統計,歷代文人墨客在這里留下了四千余首詩篇,創作豐富令人嘆為觀止,奉節也是全國唯一授予“中華詩城”稱號的地方,走進奉節,可以看到很多道路都以歷史、詩歌來命名,例如夔州路,竹枝路,詩城路等,無不感受到這座詩城的詩意浪漫。
![]()
盡管無數詩詞歌賦為奉節代言,擁有眾多的旅游人文資源,但由于地理環境的制約,奉節主要依賴公路和水路,鐵路交通長期屬于空白。抵達和出發都非常不便,長期以來,它更是像是站臺上的靜觀者,依據自身的節奏緩慢發展。
![]()
▌如今的奉節縣城,高樓的掩映下,長江記得奉節的一切。
1994年因三峽水利樞紐工程的建設,這座置身世外的小縣城,寧靜被打破。
因工程水位上漲,奉節縣長江沿線及支流區域大面積淹沒,作為三峽庫區的核心大縣,奉節開啟了浩浩蕩蕩的移民大幕。
在“理民之道,地著為本”的千年傳統理念面前,生存根基被毀滅,家的概念漸漸變得模糊。人們只能收拾行囊,帶著失落和迷惘,帶著混沌和不安,去遠方重構“歸屬感”,這漫漫路跨越的何止是萬水千山。
在時代洪流下,我們看到的奉節人民迎風奏響騰飛的號角,而夾縫中的褶皺卻像沙子被江水卷走。
![]()
▌峽江纖夫。
2006年,賈樟柯執導電影《三峽好人》以這段歷史為背景,采用紀錄片式的拍攝手法,聚焦三峽移民的城市變遷和普通人物的命運。煤礦工人韓三明和護士沈紅從山西來到重慶奉節,分別尋找自己已離開十六年的前妻和分別兩年的丈夫。面對紛亂的搬遷和城市摧毀的滿目瘡痍,他們在尋找與抉擇中不斷掙扎。
![]()
![]()
![]()
▌《三峽好人》劇照。
賈樟柯的鏡頭里出現了大量的拆遷場景和廢墟畫面。在陣陣尖銳作響的爆破聲中,一棟棟居民樓轟然倒塌,斷壁殘垣,煙塵彌漫,模糊不清。
而停靠碼頭的嘈雜貨船,拆遷工人,農民工,形色各異的人群,無家可歸的流浪貓狗……底層邊緣人物在這國家宏大敘事的處境中,生存的吶喊聲早已被掩蓋。
影片以“煙、酒、茶、糖”四種物品分章結構,屬于中國人情社會交往中的硬通貨禮品,卻在片中屢屢碰壁。寓意美好的煙酒茶糖,最終通通抵不過赤裸裸的金錢,傳統的人情社會正在分離解序。而敗落的爛尾樓、擁擠的輪船艙室、轟鳴的拆遷工地……家園的淪陷和生存的窘迫,也導致了個體身份認同感的強烈破碎。
![]()
▌山城的梯坎,特殊的地形造就了特殊的城市景觀,無數奉節人從上面走過,留下獨特的城市記憶。
一切信仰正在崩塌。正如影片中拆遷辦職員說的:“一個兩千多年的城市兩年就拆完了,能不有問題嗎?”
眼看高樓坍塌,眼看高樓新起,面對新的秩序和規則,所有的一切都像是一場逃亡。就像電影中韓三明最終還是決定回到山西挖煤。當他看到有人在高樓的鋼絲中行走,晃晃悠悠,虛實不定。那一刻,像極了他們漂浮不定的命運。
不僅僅是韓三明和沈紅,影片中所有的人,都帶著壓抑的失落,無處安放的情感,在未知中苦苦尋找著。
![]()
![]()
▌運送煤礦的工人隊伍和等待渡船離江的人們。
電影記錄了當時最真實的社會動蕩,在這歷史節點中,人們進退維谷的生存狀態遍地凋零。
時光荏苒,那些殘留的印記和創傷,沉默的精神傷口能否隨著時間漸漸消散。
而三峽過后,霧靄散盡,輕舟是否已過萬重山?
![]()
▌正在悠然劃船的船夫,載完最后一船游客便可安心歸家。
如今,當你再次走進奉節縣城,房屋依山而建,立體錯落,街巷市井煙火氣濃厚,薄霧籠罩,整個縣城比我們想象中更幽靜安好。
夔州路人來人往,施家梁菜市場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陡峭的梯坎,人們悠閑地穿梭其中;街頭依舊可見棒棒軍的隊伍,坐在路旁等待著活計;車輛行人,各有步伐。市井如常,雖歷經變遷,但山城獨特的生活氣息依舊濃郁厚實,過往悲愴似乎煙消云散。
![]()
▌奉節縣城,重建的家園與再構的情感。
作為這座城市的主打名片之一,奉節的飲食文化豐富多樣,物美價廉,融合了川渝特色和土家族風味,蓬勃之姿讓人眼花繚亂。
早晨起來,聽著飯館里“搭搭”的打面聲,來一碗搭搭面,再搭配著現炸的油餅或玉米粑粑,口感勁道,味道鮮美濃郁。濃稠的蛋花糊糊配上不同的風味澆頭,整個奉節的煙火氣就在這一碗里了。
隨處可見的熱氣騰騰包子鋪,白煙繚繞,蒸屜里的白胖包子透浸著紅油,臘肉菜餡,鮮肉餡,土豆餡……各式各樣,讓人眼花繚亂。再來一疊搭配著醋 、辣椒油、蒜汁混合調制的蘸水。一口下去,油潤鮮美,再來碗小粥或豆漿,那叫一個舒坦。
![]()
▌一碗小面,既可以開啟新的一天也可以撫慰疲憊的山城兒女。
奉節非遺名菜盬子雞,濃郁鮮嫩;川渝特色的炒菜,麻辣鮮香;老灶邊爆炒的臘肉熏腸,香味四溢。而到了夜晚,空氣中都彌漫著火鍋和燒烤的,紅鍋咕嚕冒泡,熱辣沸騰,脆嫩的毛肚黃喉裹著香油蒜泥,酣暢淋漓。再來炭火烤的滋滋冒油的肉串,浸染著孜然辣椒面的香氣,舉杯碰飲。晚風溫柔,人生須盡歡,奉節的夜是不眠的。
![]()
▌縣城小館,無論是小吃還是手藝都只有在當地才可以享受到。
清晨,碼頭的輪船再次響起汽笛聲,盛放脆李的竹篾框占滿沾染雨露的石板街,菌子也滿滿當當鮮嫩無比,吆喝聲此起彼伏,潮濕的街道早已人頭攢動,江岸的人們悠哉地跳著廣場舞……
三峽之巔的紅葉盛了又落,日子也就這樣夜了又明。舉杯邀明月之時,也許過往的記憶還縈繞在心頭,但總有新的記憶在不停地創造治愈。
厚重的歷史沉淀和別致旖旎的山水自然景觀,超高性價比的美食體驗,奉節終究被時光溫柔款待,此刻幸福的愉悅感是如此簡單純粹。
![]()
▌三峽人家的悠然日常,長江水依舊翠綠,人與家鄉的情誼也不曾更改。
白帝城的風起云涌依舊在長江岸回蕩,壯麗三峽續寫著新的偉岸篇章,夔門的險峻直抵巔峰的遼闊,舌尖的醇厚是永不褪色的老城溫柔,而三峽好人,好于至真、至善、至美的品格。
這座被長江水浸潤千年的詩意之城,歲月如歌都融化在這漫漫煙火里。
編輯/Tasia
文/魯倩
圖/視覺中國、圖蟲
設計/April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