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食品預制”之爭,
實為“心理預期”之戰。
羅永浩與西貝的這場預制菜風波,就像一根火柴扔進了汽油桶,瞬間引爆了全網積壓已久的情緒。網友們紛紛吐槽:我花現炒的錢,吃的卻是加熱的料理包?!有網友支招:點菜的時候要求不放辣、不加蔥,做不到的就是預制菜!一時間,“預制菜”成為吃貨們眼中的“公敵”,口誅筆伐,群起杯葛。
![]()
然而,“預制”是菜的“原罪”嗎?“預制菜”是這場論戰的“根源”嗎?也許并沒有那么簡單。其實我們與預制菜的緣分,遠比想象中更早。從古代到現代,從西方到東方,預制菜早已和人類結緣。就讓我們從預制菜那奇妙的“進化之旅”開始講起,論一論這場胃與食物“時差戀”的是是非非。
![]()
有史記載,最早的“預制菜”是什么?你可能想不到,是孔子的“學費”!《論語·述而》:“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所謂“束脩”在古漢語中多被認為是肉干,類似臘肉,可以說是肉類“預制菜”的雛形。嗯,早在兩千多年前,孔子就開創了“預制菜進校園”的先河。
![]()
而說到最著名的預制菜,恐怕要屬《紅樓夢》中的名菜——茄鲞。“你把才下來的茄子把皮簽了,只要凈肉,切成碎釘子,用雞油炸了,再用雞脯子肉并香菌,新筍,蘑菇,五香腐干,各色干果子,俱切成丁子,用雞湯煨干,將香油一收,外加糟油一拌,盛在瓷罐子里封嚴,要吃時拿出來,用炒的雞瓜一拌就是。”“盛在瓷罐子里封嚴”是包裝,“要吃時拿出來”是加熱食用。鳳姐堪稱清朝預制菜行業的首席營銷官。
![]()
沒有冰箱的古代,我們的祖先發明了腌、臘、醬、鹵、風干等各種“古法預制”技術。這些方法不僅解決了食物儲存問題,還創造了火腿、臘肉、醬菜等傳承至今的美味。“預制”、“半預制”亦是美食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分歧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出現的呢?
![]()
改變“預制菜”概念的第一Time Magic是冷凍革命。20世紀20年代,美國企業家克拉倫斯·伯茲艾(Clarence Birdseye)發現:因紐特人捕魚后把魚扔到冰上,可以讓魚瞬間凍住,鎖住鮮味。“急凍鎖鮮”這個概念從此開辟了全新的餐飲路徑,速凍食品、冷鏈運輸的加入,自此成為“凍門”的肇始。
![]()
第二場“預制革命”來自戰場。二戰時期,美國軍隊大規模使用預制軍糧,包括速凍蔬菜、肉類、午餐肉罐頭、飲料和巧克力等。這些預制食品讓美軍大兵成為其他士兵眼中的“別人家的孩子”,而“預制軍糧”這朵美食分類中的奇葩,在戰后也走進了平民廚房。當然,名字和內容已經發生變化以適應商業需求,但其生存的基礎并未改變——為效率而生。
![]()
當“食品”后面加上“工業”二字,那么必然附帶一個“標準化”的標簽。始皇帝統一天下,強制“書同文、車同軌”,快餐帝國征服“世界胃口”同樣得益于“標準化”。同一個世界,同一個漢堡,同一種味道,無論是從管理成本、制作時間、消費者體驗等多維度考量,“標準化預制”都是收益最優解。
![]()
其實,從快餐連鎖到高端品牌到新興餐飲,“中央廚房+店面后廚”的模式早已布局全球。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你喜歡的網紅奶茶店也同可樂機一樣是“預制飲品”。
![]()
玩一場“大家來找茬”:回憶你最近生活的一周,“預制菜”共出現了幾次?為防有遺漏,特提供以下友情提示:外賣平臺那些出餐神速的餐廳,大都是預制菜的忠實用戶,否則就算外賣小哥開火箭也不可能按時送達;堂食的很多硬菜也都是“預制版本”,畢竟廚師手再快,也不可能“獅子頭”下單后再捏肉丸子;便利店24小時供應的飯團、便當、三明治,最后一步加熱都是你自己完成的;網紅甜點,包郵到家,流量的背后只能是中央廚房的標準化預制……
![]()
其實,回答并不重要,更深一層的思考才是關鍵:預制菜為什么會成為現代生活的必需品?三個關鍵詞:時間、經濟和品控。
時間:現代人最缺什么?時間。預制菜最大特點是什么?效率。現做一份紅燒肉需要2小時,而加熱只需5分鐘,這個時間差,讓上班族能多睡一會,讓寶媽能多陪孩子一刻,讓獨居青年免于洗鍋之苦。
經濟:預制菜讓“奢侈品”變成了“日用品”。曾經只能在高端宴席上見到的佛跳墻,如今十幾塊元可以買到一小罐。當然,會有人質疑“那還是真正的佛跳墻嗎?”,這就速溶咖啡和手磨咖啡的關系,得到了便利,必然會失去一部分功效,取舍問題而已。
品控:就像每去一家新餐廳都是一場“舌尖”上的冒險,對于品質不可控的恐懼感,一直存在于消費過程。預制菜附帶的“標準化”屬性,恰好提供了一種解決方案,它也許沒有鑊氣,也許缺少個性,但大概率會保持及格線,不至于踩雷。
![]()
現實中預制菜已經突破日常飲食的范疇,戶外工作的定制餐、醫療養護的營養餐、救災應急食品……在這些場景里,預制菜不再是“將就”,而是“最優解”。我們可以把預制菜視為“工具”,而不是“替代品”,不是用它來取代生活,而是解放時間。
![]()
既然預制菜并非“洪水猛獸”,那為何又會引發如此激烈的爭論呢?其實爭論的本身并不是“菜”,而是消費者與商家在“價值認同”上的認知戰爭!
首先,“價值評估體系”的沖突。按消費者邏輯, 預制菜省了廚師工資、廚房場地、制作時間,成本應該大幅降低才對,為什么售價還那么高?誰也不想當冤大頭不是!而商家的邏輯則是:雖然后端成本降低,但研發、包裝等前端成本和冷鏈等新增成本提高了,而且提供“口味穩定”、“服務迅速”的菜品,這就是市場價值!雙方在用兩套完全不同的賬本算賬。
![]()
其次,“餐飲體驗”定義的沖突。行為經濟學有個“心理賬戶”理論,即:消費者會在心里為不同消費開設不同“賬戶”,“專款專用”。“知名飯店”這個“心理賬戶”購買的不僅僅是食物,還有手藝、鍋氣、以及“為我現做”的儀式感,結果端上的卻是“快捷賬戶”里的預制菜,難免心理有落差。雙方在“一頓好飯”的定義上發生了錯位,消費者期待的是“手藝和體驗”,而商家提供的是“產品和效率”,這就像去音樂廳聽交響樂演奏,現場發現是播放錄音帶,即使音質完美,也會感到失望和上當。
![]()
最后,“信任契約”的破壞。這場矛盾最可怕的后果是讓餐飲業陷入“塔西佗陷阱”。塔西佗陷阱:當某一組織失去公信力時,無論說真話還是假話,做好事還是壞事,都會被認為是說假話、做壞事。當消費者發現自己無法通過餐廳的裝潢、菜單的描述甚至親眼所見的“烹飪表演”來判斷真相時,全面的信任危機就產生了。或許,行業內卷之下,預制菜已成為一種“潛規則”,但面對消費者的質疑,如何充分解釋,達成共識,而不是生硬地用你的“標準”約束我,這也許是一門烹飪之外的經營藝術!
![]()
說到底,我們與預制菜的這場“遭遇戰”,從來不是現代人與工業化之間的對抗,而是一場關于知情權與選擇權的權利之爭。每一份被端上餐桌的菜肴,都該有一張清晰的“身份證”——從哪里來,怎么制作,經歷了怎樣的旅程。這份透明,是菜最基本的調味,也是對消費者最基本的尊重。
![]()
舌尖知冷暖,味蕾辨真假。吃進嘴里的可以是預制菜,但咽下去的不該是“預制謊言”。消費者抗拒的,從來不是進步本身,而是以進步之名的退步;質疑的,從來不是技術革新,而是借創新之手的價值欺騙。一個成熟的餐飲市場,應該容得下現炒的鍋氣,也容得下預制的效率,但唯獨容不下稀里糊涂的欺瞞。
編輯:Yuri
撰文:魚龍曼衍
排版:Cecilia
設計:Lidianer
圖源:網絡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