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卓,是開啟漢末三國大亂世的“大魔頭”,他殘忍好殺,酷虐無情。然而,董卓初入洛陽時,卻被當時的名士,也就是“文化人”給擺了一道。董卓掌握朝政后,征辟了許多名士,任用了很多“文化人”為刺史、太守,結果他們卻聯合起兵討伐董卓。
![]()
周毖的牽線搭橋
公元189年,漢靈帝駕崩,大將軍何進輔政,在袁紹的建議下,何進召董卓、丁原等四方猛將進入洛陽,以此逼迫何太后同意誅殺宦官。結果何進被十常侍殺死,袁紹沖進皇宮屠戮宦官,董卓此時帶著西涼兵進入了東漢帝國的首都。
董卓誘使呂布殺了丁原,兼并了丁原所率領的并州兵。而且在此之前,“何進及弟(何)苗先所領部曲,皆歸于卓”。從此,董卓憑借所掌握的武裝力量,成為具有條件控制東漢政府的唯一權力人物。但當時洛陽還有一股勢力,那就是以袁隗、袁紹叔侄為代表的士族官僚和名士們。
如何安撫當時的士大夫和世族高門,據《后漢書·董卓傳》記載,董卓與司徒黃琬、司空楊彪為陳藩、竇武平反,赦免了受到黨錮之禍牽連的所有士人。黃碗、楊彪是身居高位的世族代表人物,董卓這一行動,當然得到他們的支持。
![]()
其次則是對“名士”,加以爭取,對董卓來說,這是更為重要的問題。董卓久在涼州,長期擔任武職,與名士們之間不可能具有聯系;而且“習于夷風”的涼州將校,以及董卓本人,要取得名士們的好感,也極為困難。如何爭取,所迫切需要的,是一個能為之牽線搭橋的人物,其時最符合條件的,在董卓眼中只有周毖其人。
因為周毖有兩重身份:
第一,周毖與董卓是同鄉。雖然史書記載,有的說周毖是武威人,有的說是漢陽郡人,不論武威還是漢陽郡,都屬于涼州,周毖與董卓是同鄉。
第二,周毖是周慎的兒子,董卓曾與周慎一起平定邊章韓遂之亂。而周毖當時也是名士,所以牽線搭橋比較合適。
階級是不可逾越的鴻溝
乃任吏部尚書周毖、侍中伍瓊等。以處士荀爽為司空。幽滯之士,多所顯拔。以韓馥為冀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孔胄為豫州刺史。初平元年,馥等到官,與袁紹之徒十余人,各興義兵,同盟討卓,而伍瓊、周珌陰為內主。——《后漢書·董卓傳》
周毖被任為吏部尚書,并在他的策劃下,董卓“進退天下之士,沙汰穢濁,顯拔幽滯”。對被宦官所壓抑的所謂“幽滯”之士,董卓也“多所顯拔”,付以重任,韓馥為冀州刺史,劉岱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咨為南陽太守,張邈為陳留太守。
董卓自己的部下,呂布、牛輔、胡珍等人,所擔任的不過是中郎將和校尉。董卓企圖拉攏世族、名士,希望得到他們的支持;但是,對來自涼州邊鄙“習于夷風”的董卓,大部分世族、名士仍然是反對的、看不起的。袁紹、曹操、袁術等人出逃洛陽,在周毖、伍瓊的“忽悠”下,董卓沒有通緝袁紹,反而任命他為渤海太守。
![]()
周毖、伍瓊雖然得到董卓的信任,但他們卻是“身在董營心在袁”,他們其實并不是真心與董卓合作。袁紹、韓馥、劉岱、張邈等人到了地方之后,掌握了權力。公元190年就聯合起兵討伐董卓,而周毖、伍瓊則“陰為內主”,作為董卓身邊的“臥底”進行策應。
![]()
面對聲勢浩大的關東聯軍,董卓毒殺了弘農王,同時準備遷都長安,以避其鋒芒。這時候,周毖伍瓊又出來勸諫。董卓因此大怒,對周毖兩人說:“當初我初到洛陽,聽從你們的建議,擢用名士,結果他們到了地方就起兵討伐我,就是你們出賣了我!”于是殺了周毖、伍瓊兩人。
![]()
董卓出身涼州邊地,又不是世家大族,只是一個邊鄙之地粗魯武人,所以董卓剛開始進入洛陽之后,希望能夠拉攏名士、世家大族,希望能夠取得他們的支持。但袁紹、周毖等人作為名士,向來看不起董卓,只會把他當敵人。
這就是階級,這就是偏見,有些人永遠看不起另一些人,不論你做什么……
參考文獻:《三國史話》、《三國志》裴松之注、方詩銘《三國人物散論》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