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得到滿足時,一段關系才能維持,我們之所以與他人發生聯系,是因為這種關系能不斷滿足我們的需求,一旦關系中出現了令我們不安的干擾因素,便會果斷丟棄。
克里希那穆提的這句話揭示了一種普遍存在于人際關系中的、基于“自我中心”的交易邏輯,并對此提出了質疑。
![]()
克里希那穆提強調:我們通常建立和維持關系(愛情和友情等)的潛在動機,是因為對方能夠在心理上、物質上或情感上滿足“我”的需求。這些需求包括:安全感(陪伴、保護)、歸屬感、自我價值感(被認可、被愛)欲望、逃避孤獨等。
正如榮格所言的:“不要跟我講你的愛,你稱為愛的東西已經被自我利益和欲望滲透。“
![]()
在這種模式下,“自我”是關系的中心,而非“我們”,是兩個“自我”之間基于需求的相互利用和投射。這種關系模式不僅充滿了沖突和痛苦、依賴和控制,極其脆弱。而且也使得關系失去了其應有的價值和意義。
在不少時候,在關系中滿足自己的需求,需要付出更大的代價;雙方的需求和所能提供的交換價值也并非固定不變。一旦失衡,關系就很容易出現矛盾或破裂。
![]()
這啟示我們:
1、大部分的關系痛苦(失望、沖突、破裂)都源于這種“需求-滿足”模式的失衡。
2、要警惕“丟棄關系” 的沖動,關系不安的根源在“自我“,不在”關系“。
3、要審視自己,看清自己關系中所隱藏的自私、依賴、控制和隱患;
4、真正的關系不是一種交易,而是放下自我需求的投射,看見對方的真實存在。
![]()
當內心不再有匱乏感,不再需要從外界索取東西來填補自己時,愛才會真正出現。
克里希那穆提認為,真正的關系(愛情或友情)始于自我的終結,從 “功利的依賴” 走向 “自由的聯結”。真正維系關系的,不是需求的相互滿足,而是兩顆清醒、完整、無私的心之間的自由相遇、彼此共鳴、共同成長。
要體驗到真正的關系,需要擺脫需求的捆綁。走向更自由、更真誠的關系,不再通過自我需求的濾鏡去看待對方,與對方的真實存在直接相遇。
我們要首先學會找到自己內心的完整,不再依賴關系來完整自我,這樣才能與他人建立自由而真實的關系。
![]()
一個內心匱乏的人,必然會帶著需求和執著去進入關系,將關系變為依賴的牢籠、痛苦和沖突的場景。
將自我價值和自我需求完全建立在關系上,或將成為共生依賴的陷阱,導致關系失衡,阻礙個體價值。
“我們”的強大,源于兩個穩固的“我”。
成熟的關系是兩個完整個體的相遇,而非兩個不完整的人的拼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