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轉自:逗馬貳叁Dogme23
由逗馬23代理、齊炎焱執導的短片《上岸》入圍了2025年第19屆FIRST青年影展最佳紀錄短片單元。我們很高興邀請到了齊炎焱導演進行關于該短片的專訪。在本次采訪中,我們聚焦“短片標題”、“短片角色”、“創作策略”、“影像結構”等視角與導演展開了深度問答。
![]()
《上岸》
2025|中國大陸|30min
【劇情簡介】
Nana畢業后在大城市職場碰壁,天真地以為回老家考教職就能獲得穩定生活。然而返鄉考編卻因疫情后競爭激烈屢屢落榜。在等待再考期間,他輾轉代課,逐漸體會到“躺平”比努力更難。代際矛盾成為他發泄的理由。當就業內卷成為時代背景,求穩成了一代人的集體焦慮,他終在反復失敗中卸下自洽偽裝,承認無路可走。次年,他借政策放寬以人才引進身份成為教師,他發現同事同樣為“求穩”而來,所謂“上岸”不過是換種方式在現實里淬煉。
![]()
【導演闡述】
人們習慣將年輕人初入社會的迷茫、無力和挫折當作每一代都要面對的必然,但習慣是否只是因為接受比改變更容易?我希望通過片中人物的經歷,讓觀眾在看到自己或身邊人的影子,于審視與共情中直面自我。同時,反思社會制度在自我價值實現中,該以包容涵納多元,還是以公平劃定尺度?良性愿景與現實邏輯的博弈,究竟何為更合理的解?
【導演簡介】
2001年畢業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后從事影視相關工作至今。
![]()
【采訪內容】
逗馬23:
片名《上岸》是對時代語境中的“穩定渴望”的回應。但在片尾,Nana意識到“上岸”其實只是另一種掙扎。你在創作初期,是否就已經確立了這種結構性的諷刺?
齊炎焱:
起初并沒有意識到,是越到后期看到nana的抱怨越來越多。當時我并不確定這是他無力的反應還是他是個索取型的人只要付出就會有負面情緒,或者是其他什么。直到他和家人吃年夜飯時對母親說“如果你讓我做點什么或許我還會有點存在感”時,讓我回想起他曾經一些矛盾的行為,推測穩定或許只是他的底線,是追求有價值有意義不得,退而求其次的選擇。
當他在頻繁考試的路上說出感覺疲憊不知道自己的人生意義到底是什么時,說明他其實一直在掙扎自洽,就像適婚年齡要對一個符合結婚標準但自己不喜歡的人付出一樣。
![]()
逗馬23:
在你看來,當代青年口中的“上岸”究竟意味著什么?它是一種真實選擇,還是一種時代制造出的幻覺?
齊炎焱:
在我看來年輕人所說的“上岸”就像年輕人常說的“佛系”一樣,它是真實的狀態卻并非真正宗教所說的佛系。我不好說“上岸”對年輕人意味著什么,畢竟這其中還存在有意識和無意識的選擇。而且“上岸”目前只是現象,就像早年的上山下鄉、下海經商。它還要在這片土地上發酵,才能看到在個體身上的結果,目前它只是人們想到或許容易生活穩定的一種選擇。
![]()
逗馬23:
影片中母親對Nana的責備并非惡意,卻也難以共情。你如何看待這一對母子在同一屋檐下對“穩定”的分歧?
齊炎焱:
可能母親平時在家庭中承受了很多,會下意識的說出責備抱怨的話。就像她教育nana時背景是刷小視頻的聲音,多想一步都能猜到聲音出自nana的父親,還有年夜飯母子對話。父親的一言不發的嘬酸奶,再有母親說自己從10歲開始干活,干了50多年,這些都讓我覺得她挺不容易的,但又不會完全覺得她無辜。她太想表達自己的內心想法了,以至于她只是在表達自己,沒有意識到表達的目的是什么。
就像她說再多認為對nana有益,表達對他關心和愛的話,都會遭到nana的反駁,最后只能妥協用溺愛的方式。而恰恰是在這種情況下讓她說出“我理解你”觸動到nana,nana幾次面對母親表現出來的“放肆”,這在我看來更像是一種撒嬌,是他知道他在母親面前是安全的表現。
![]()
逗馬23:
是否可以理解為,這是一部寫給“未上岸者”的片?你是否想為仍在掙扎的人保留某種情感出口?
齊炎焱:
這個問題特別好,因為這幾年我是拍攝記錄了幾個初入社會的年輕人,這部短片取材其中一人。當初拍攝前選擇這個群體,是預判在當時普通年輕人身上一定會看到未來社會變化的端倪,是想給未來社會為什么會呈現那樣的面貌提供一種答案或觀察切口。現在距我開拍已經過去6年了,這個“未來”比我預想來的快了很多。
當初的“上岸潮”跟現在比起來算不上什么,我希望觀眾可以通過這部影片能了解一些“準上岸者“的內心。作為當下未上岸的人,我希望他們可以看到一個真實的不完美的人,他們的處境、焦慮、矛盾、無力都不是孤獨的。就像早年的“下崗潮”中的人們,在審視或共鳴的同時能直面自己的內心,因為我認為所有的”治愈“都是自己的選擇,都是自愈。
![]()
逗馬23:
影片設置了考編、代課、疫情、返鄉等具體社會情境,和很多現實題材影片相似。但你選擇用相對克制、不煽情的方式去講述。你是如何在“表達”和“隱忍”之間尋找平衡的?
齊炎焱:
這樣的表達對我而言其實無關克制,可能只是個人喜好而已,現實題材的影片如果垂直的表達,我會覺得像社會調查、新聞報道,而且自媒體時代,電影再這樣做意義不大。不是說這些現實問題不重要,或許可以用“圖層”來解釋。人和事在表層,社會問題在底層,我想讓觀眾先看到這個人的經歷,對人對事感興趣后自然的關注社會問題。
而且我認為想客觀講清社會問題都得從現象入手,單從個人的表述很難跳出主觀局限,越是刻意追求嚴肅嚴謹,反而越顯得可笑。所以我希望我的紀錄片標準是主題有價值,呈現方式有意思,不必讓人一眼就看穿中心思想或深刻意義,而是讓觀眾自己去看、去思考。
![]()
逗馬23:
影片不帶直接批判,卻在片尾落點于“原來大家都是求穩的同路人”。這種緩慢但致命的共識,讓人不寒而栗。你如何在劇作中設計這種結尾“余波”?
齊炎焱:
因為這是我拍攝前思考的回響,當初除了感覺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和以往明顯的不同和預判進入社會后一定會發生什么事外,拍攝前我做了兩百多份臨畢業大學生問卷調查。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我問“如果有可能,你想成為像馬云那樣的人還是梵高那樣的人?”只有一個人想成為“梵高”。我不確定我當時的反應是否有自己的主觀偏見,但如此懸殊的比例一定說明什么。
此外大家的矛盾性和精神困境有很多交集,這些如果呈現出能量,在這片土地上會怎樣存在?是怎樣平衡還是怎樣?所以在拍攝時我會想,我的拍攝對象的群體特征是什么?會有什么社會問題在他身上發生?呈現的現象是什么?當考公考編社會群體化時,我很明確影片要講到這件事,最后nana和同事的對話時,我很興奮,所以影片就是現在這樣的。
![]()
逗馬23:
“努力不如躺平,躺平更難于努力”這句話幾乎成了這代人的真實寫照,你是從什么時候意識到“掙扎”是這代人最準確的常態?
齊炎焱:
成功標準單一、感官容易滿足、思想被結扎、價值觀反向構建、還要面對自我價值確認的常態問題,簡單點說就是現在的生態變了。當長輩的經驗已經完全在這個時代不奏效,自己的認知在這個時代照應的也變少,需要回看歷史尋找相似痕跡、道理,那這個時代中的人一定活的不容易。
逗馬23:
影片中的節奏有種疲憊的慣性感,像現實中人的“拖延”和“茍活”。你在剪輯或機位安排上有做過什么設計來配合這種身體/情緒狀態嗎?
齊炎焱:
這種感覺其實更多是主角本身呈現出來的,我只需要預判他會表現出這種狀態記錄下來,機位是根據預判,設想人物的動線。例如:主角面對我時是放松的,有傾訴欲望的,那我就不要在攝影上耍花樣。就讓觀眾像看一個熟人或者朋友一樣在自己面前,當他多次這樣呈現,觀眾自然就會感受到這個人的特征。在剪輯前我會回想這幾年的感受,想像出幾種節奏,想象nana如果無聲的在每個節奏里是否和現實中的他一樣?如果一樣,那呈現與他現實不同的行為是否也合理?然后選擇更像nana的那個節奏去選擇素材,在剪輯時去驗證。
![]()
逗馬23:
你從清華美院畢業,長期從事影像相關工作。你覺得你的視覺經驗是否影響了你在這部片中的調度或構圖風格?
齊炎焱:
肯定是有影響的,不過我這次的紀錄片和以往從事的工作不同。以往的工作會更注重形式和視覺表現,像做宮廷菜。哪怕是道水煮白菜,也是要讓人賞心悅目。但這次的紀錄片會更像炒河粉,把握技藝的同時更要關注火候,甚至炫技要給火候讓步,因為放在這部影片里,鍋氣更重要。拍攝時有時為了讓觀眾關注點在人物動作、表情上或者一些細節上,為了不讓觀眾往美學上聯想出戲,會刻意的回避一些“美”的表現,學習達內兄弟那種攝影機圍繞人物的動線捕捉人物。
但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有些表現還是太常規了。因為時刻要對人物或人物關系要發生的事做預判。自己該走還是該停?該站在哪里方便下一個動作可以有選擇的余地?站多遠還能讓觀眾感受到人物的情緒?站多近才不會影響到人物的情緒?自己怎么做不會影響到事情的發生或者結束?過程中要想這一場怎樣結束,是否等人物的表現結束就夠了?還是要等環境音結束還是有新的環境音出現?如果判斷錯誤是馬上跟上去,還是等人物自己進入鏡頭?所有的思考要瞬間給出結果,以往經驗要在這個時刻給出方案,一邊做排除法一邊作出決定。
![]()
逗馬23:
片尾主角開車行駛在雨里說道:“怎么突然下這么大,我好害怕,看不見了”你如何看待影片最終傳達的那種溫和卻不確定的希望?
齊炎焱:
當時拍的時候我和nana都感覺這一年沒希望了,所以我問了那個問題。他應該是越說越覺得前途渺茫,恰好又遇到大雨,所以脫口而出。我想如果當時我是他,那句話應該是個比喻,把它作為結尾是讓觀眾感受貌似開放的結局又好像沒希望的的那種不確定。但不管哪種情緒,都肯定是向下的,這樣彩蛋出現的時候才夠勁兒。
![]()
采訪策劃:子陽
排版&文案:齊馬不很藍
文字整理:齊馬不很藍
校對:靳曉琪
凹凸鏡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豆瓣|知乎:@凹凸鏡DOC
推廣|合作|轉載 加微信?zhanglaodong
投稿|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影迷群 加微信?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關心普通人的生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