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們就叫它“某貝”吧。
最關鍵的問題,大家對這個飯店真正的怨氣,到底是啥?
在我看來,只有一個問題,那就是貴。
如果它的價格減半,還能掀起現在這么大的風浪嗎?
這一點很多人不愿意承認,承認了貴,就承認了自己價格敏感,不太體面。還有一些人看著在替某貝說話,其實也是在暗暗秀優越感,“我就覺得這個飯店很好,因為我不在乎錢”。
那問題來了。
按理說一個公司給自己的產品定價高,大家不去消費就行了,干嘛要對它意見很大?事實上并不只是那些一個月幾千塊的人有意見,我周圍很多百萬以上的也都不爽,我問他們,他們也說不上來為啥,就是不爽。
這個很不正常,因為大家不會嫌愛馬仕貴,還有游艇和私人飛機呢,貴的東西多了去了,不買就是了。
我這兩天慢慢想明白了,其實就是預期。
主要也是貝的店面環境和體驗給人的感覺更偏向大眾化,而且桌椅密集程度堪比大排檔,但定價卻直逼高端餐飲。
大家對他的預期跟他的定價差距很大,這種定位上的模糊甚至矛盾,容易讓消費者產生“被宰”的感覺。同時,不少消費者抱怨某貝的菜品分量偏少,你不是西北菜么,啥時候變上海主理人的小眾料理了?更不爽了。
另一個關于預期的例子,是蜜雪冰城,那貨在315上被揭發使用隔夜檸檬片的時候,當時大家的反應是啥?
是“我哭死,它竟然給我三塊錢的檸檬水里放真檸檬”,“我媽應該被抓起來,因為她給我吃上周的剩菜”。
說白了,某貝就是預期和現實差距太大,產生了集體性的怨氣,這次一股腦都沖出來了。有點類似當年鐘薛高給大家的感覺。鐘薛高也是把大家氣了很久,但一直混得有聲有色,突然因為某個引信全網輿情爆發,最后給搞沒了。
說到這里,可能還是有人理解不了,可能會說,“你嫌貴就不要去,咋還生氣上了”。
設想一下就知道了。現在圍攻某貝的,常客并不多,主要是大量的“一次客”。
很多人就是那種看著某貝的門臉像大排檔,進去一看菜單發現不對,但是看了菜單跑路,多少有點尷尬吧,尤其跟別人一起的情況下。
只好硬著頭皮點餐,上餐之后發現更不對了,發現菜量小的像到了上海外灘,又跟當初買了鐘薛高似的沒法跑路,咬牙付賬,賭咒發誓這輩子再也不去。
還有一些,本來覺得某貝還不錯,但慢慢發現不太對,越來越貴,量越來越小,終于有天下決心再也不去了。我這幾年就極少去了,主要是不想給這種減量加價的模式投票。
而且大家一定要仔細體會下這種感覺,如果你收入很高,誤入高價餐廳,不爽是不爽,但這種感覺不會持續很久。
但如果你收入不高,誤入后被狠宰一刀,會產生一種被羞辱的感覺。這種情緒非常復雜,我也沒法用文字給大家描述出來,但確實存在。人的本性決定了,大家會對這種情緒非常記仇。
此外這兩年的大環境大家也知道,整個餐飲行業都在降價,就顯得他們家非常突出。
這些年積累了大量的這種潛在怨氣,這次輿情,把這群人全給喚醒了。
而賈老板也是魔幻,我覺得他就是單純不想讓大家聊這些年籠罩在某貝頭上“減量加價”的事,然后集中火力聊預制菜,覺得這件事上自己能占理。
拜托,你還不如聊價格的事。
因為價格這事,辯論的空間是很小的。給點漲價原因,說說自己有多難,有一萬多個家庭要養活,租金貴,大家消費意愿弱等等。到此話題性就沒了,這事也就過去了。
很多時候,給個原因,氣就消了。比如有人插你隊,你正要生氣,他說他自己馬上要晚點了,對不起啊大哥,你可能立刻就消氣了。
但賈老板的騷操作來了,拿著國家標準,硬說自己的不是預制菜,這不搞笑嗎?
你那玩意可能按國家照標準可能不是預制菜,但你是不是屬于提前做好的半成品?是不是臨時加熱的?在群眾的眼里,這要不是預制菜,魯迅就不是周樹人,機器貓就不是哆啦A夢了。
這種狡辯,把一部分中立群體推到了對面去了,更加加重了群起攻之。
而且大家不知道注意到沒,如果只是嫌別人“價格貴”,是件見很low的事,顯得自己對價格很敏感,很容易招來別人一句“吃不起就別吃”。
而抨擊“預制菜”則是一個完美的、站在道德和品質制高點的理由。它巧妙地將情緒從“我嫌貴”轉移到了“你用工業化的產品欺騙我,卻收著我現炒菜的錢”,這關乎誠信、透明度和價值對等之類的問題,理直氣壯。
在這個戰場上,品牌方確實無法獲勝,因為無論怎么解釋中央廚房和預制菜的定義,都無法改變消費者“付出高價卻吃到加熱菜品”的負面感知。
更麻煩的是,新的問題越來越多,比如討論預制菜過程中,不可避免扯到了兩年的西藍花什么的,一年的冷凍牛肉等等,還有大量沒法驗證的東西,這也是為啥說是災難級的公關。
這類新聞直接把本來站某貝的媽媽們給搞崩潰了,她們一直以為自己花高價給孩子買的兒童餐,原來潛在問題這么多?要知道,家長們是某貝最核心最穩定的客戶群。
說白了,那個飯店平時把怨氣給攢那里了,被羅永浩給引爆了。或者說,量少價高,一部分人可能無所謂,但確實惹怒了不少人,全國性超大餐飲連鎖,就意味著惹怒的人規模非常大。
至于很多人說這次某貝會不會倒閉?我覺得不至于,某貝這些年還是積累下了一些鐵桿用戶的,畢竟它的品質還算可以,除了貴,沒啥別的大毛病,應該能挺過去。這一點跟鐘薛高不一樣,后者沒有堅定的用戶盤。
那可能你要問了,預制菜不是問題?
還真不是。
餐飲行業有個明擺著的“不可能三角”,現炒,價低,干凈衛生。
現在真正的問題是,如果飯店真的都不用預制菜,要不質量下跌一大截,要不價錢直接翻倍,絕大部分飯店價錢漲不動,那就降品質。而且那幾家預制菜巨頭的產品,比現做要的干凈的多,可能很多人理解不了,不過確實是事實。
有點類似那幾個賣方便面的,每年往出賣幾億包,硬是幾乎沒有任何負面新聞。說白了,他們的品牌價值太高了,沒法接受任何疏忽,所以把食品安全看得比命還重要。
各種小作坊可就沒這個覺悟了,大不了明天換個門臉繼續混。
你可能說,不對啊,我家樓下那家價格就不高,而且現炒有鍋氣。嗯,如果房租便宜還湊合。如果房租很貴,你仔細想想它是從哪省錢的,只能是從你看不到的地方,比如菜品選便宜的,洗菜人手不足就湊合著來,食物不夠新鮮就使勁加調料,變成重工業餐飲。
這也意味著,大商場里的餐廳搞預制菜是餐飲工業化的必然選擇,尤其是在快餐和連鎖領域,這是未來的趨勢,沒啥特別好的辦法。
但某貝們搞砸的是,它們試圖用預制菜的成本,去收取現炒的價格,并且沒有做好透明的溝通,粗暴地打破了消費者的價值預期。
而且我覺得,關于預制菜的討論,不應該低級地“抵制預制菜”。能抵制那玩意的,只有你的錢包,錢足夠,自然沒問題。或者干脆不出去吃。
錢不夠,躲不開的。所以最好的議題,應該是如何確保預制菜的安全衛生以及監管等問題。
最好的辦法,可能就是加強監管,順便逐步巨頭化,畢竟大家看著幾個比看著幾萬個容易得多,而且越大越愛惜自己名聲,而且出了問題它也不會隨便跑路。
這件事也給所有商家上了一課:不要試圖挑戰消費者的基本認知,更別想著能教育市場。在信息透明的時代,真誠才是唯一的捷徑。一旦你粗暴地打破了消費者的價值預期,無論體量多大,出來混,這筆賬遲早要還。
全文完,感謝閱讀,如果喜歡請三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