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校教育數字化改革實踐”
是《中國信息技術教育》雜志
2025年關注重點之一
將展示數字化賦能學校
教育教學的創新變革
呈現學校在推進教育數字化轉型中的
亮點舉措 特色成效 示范經驗
武漢市武珞路中學:平臺驅動,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的“五維三步”雙路徑
作者:羅靚 石慶雄 雷志壯 湖北省武漢市武珞路中學
武漢市武珞路中學秉承應用為王的理念,以《教師數字素養》為準繩,深度融合校本研修與教師專業發展,從學校層面與教師自身層面構建“五維三步”雙路徑的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實踐模型,探索出了一條初中學校深度應用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路徑。
背景與挑戰
武漢市武珞路中學(以下簡稱“學校”)創辦于1966年,有近60年的辦學歷史,是武昌區公辦初中窗口示范學校。學校秉持“教師整體發展,學生全面發展,學校科學發展”的辦學理念,取得顯著辦學成效,先后獲得“湖北省綜合實力50強學校”“湖北省教改試驗學校”“武漢市教育技術工作先進單位”“武漢市綜合辦學水平示范學校”等榮譽稱號。
在教育數字化轉型的大背景下,學校為迎接學校教育數字化轉型,結合年輕教師多、教學經驗豐富的教師年齡偏大、中間層教師斷層、教師數字教學能力和素養整體水平不高等現狀,著力提升全體教師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利用入選武漢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培育校的契機,開展了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以下簡稱“國家平臺”)與校本教研相結合的課題研究和實踐探索。
主要舉措
學校以國家平臺為核心驅動力,深度融合校本研修與教師發展,構建了“五維三步雙路徑”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實踐模型(如圖1)。在學校層面,通過制度建設、平臺搭建、培訓實施、應用推廣和效果評價五個維度自上而下全面賦能推進;在教師層面,通過自主研修、集中研修、引領研修三個行動步驟自下而上主動進階,全面提升數字化應用能力,推動學校的教育數字化轉型。
![]()
圖1 基于國家平臺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的校本研修實踐模型
1.學校層面
(1)建制度,明規劃
學校結合新課程改革、《教育信息化2.0行動計劃》和武漢“四星級智慧校園”建設的需要,以《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的五個一級維度為范例,設計了《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調查問卷》,采用問卷調查方式,獲得教師數字素養的個性化診斷報告,以此作為評估教師整體數字化應用能力水平的基礎。
為加強教師基于平臺的研修管理,學校建立多維度考核激勵機制,著力增強教師數字化學習的內生動力,如制訂《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實施方案》《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考評實施細則》,開展數字化卓越教師和學習標兵等評選活動,設置崗位晉升、績效考評等系列推進制度,充分發揮考核評價的導向作用。通過這些措施,提高教師數字化專業知識與技能水平,有效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重視教師個體差異,綜合評估各位教師的數字化學習表現。
(2)搭環境,融資源
學校創設了良好的數字化應用環境,截至2024年5月,學校師機比達到1:2,超遠武漢市平均水平。與電信運營商合作,實現有線、無線網絡100%覆蓋,構建高效穩定、覆蓋面廣的網絡基礎設施;每個校區各配備1間智慧研修教室,實現校內一體化智能應用服務,為教師教學應用提供了良好的環境支撐。
學校利用國家平臺提供的多樣性、個性化的教研課程、學術會議、專家講座等研修資源,通過組建研修群、參與名師名校長及專家工作室等方式,開展了自主學習、同伴互助以及專家引領等模式的研修活動,互相交流研修心得,逐步習得、掌握數字化知識與技能。此外,學校還根據教師的實際需求研發線下專題課程,通過常態化的校本研修活動,如“講一聽十”(每位教師一學期講一節校級以上公開課,聽十節課)、同課異構、青年教師論壇、班主任論壇、教研組研修活動、備課組研修活動、讀書會活動等開展研修,為教師將數字技術融入“備、教、管、評、研”全過程提供知識儲備。
(3)抓培訓,促提升
為進一步落實國家平臺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普及與常態化應用,促進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提升,提高課堂教學質量和課后服務水平,2022年11月25日,學校正式啟動“國家智慧中小學教育平臺”應用能力提升全員培訓活動。活動以《教師數字素養》行業標準中的數字化應用為抓手展開,信息中心骨干團隊研制了如圖2所示的系列課程,在課程中深入挖掘國家平臺的數字資源服務于教學設計、實施、評價和協同育人,采用線上線下混合研修的方式,堅持一周一次培訓與研討。
![]()
圖2 數字化應用培訓課程
為全面落實好國家平臺推廣應用工作,學校還啟動了“教師數字素養提升工程”校本研修項目,設計了年度研修計劃和研修課程,利用校本研修時間,每月開展一次國家平臺應用專項研修活動,并根據應用反饋,及時調整校本研修內容。
(4)抓應用,促落實
學校鼓勵各學科教研組運用國家平臺進行備課、教學和反思。教師通過平臺查找所需資源、觀摩名師課堂、自查備課質量,在集體教研時說課,介紹本節課借鑒了平臺上哪些資源,教研組審核教學設計,集體開展教研、備課定稿。例如,英語教研組利用國家平臺開展智慧賦能的大單元雙案線上協同備課,形成全學科7~9年級雙案備課案例集;語文教研組組織青年教師利用國家平臺的精品課資源、課后服務的“經典閱讀”、教師研修的“名師名校長”等欄目里的資源,通過“同課異構”活動,鼓勵青年教師發掘平臺功能賦能學科教學,生成本校語文學科的“同課異構”資源。針對新入職教師,各教研組借助平臺優質資源開展教學活動,形成基本應用流程:一是借鑒,將平臺的優質資源拿來直接在課堂上應用,激發興趣,突破重難點;二是變通,針對具體學情,將平臺上的教學設計進行二次復備,變成適合學生學情的教學;三是突破,結合自身課堂教學情境,突破平臺上的教學資源,形成個性化的生成資源。
此外,各學科教研組積極利用國家平臺新開設的教研群功能,分教研組創建不同的教研群,方便教師之間實時互動。在常態化的“講一聽十”中開展教學展示,課后教研組集中評課,對照平臺上具體課例的設計及講解,反思教師本節課教學的得與失。授課教師進行教學反思,同組評課教師進行教學點評,最終形成教研組的教學反思。同時,將反思結果上傳至平臺教研群,供同學科教師借鑒參考。
(5)抓評價,促發展
學校將平臺應用工作納入到學校的整體工作安排,細化責任科室,每月由分管教學的副校長對各教研組工作推進情況進行考核。各教研組每周對教師參與網絡研修情況進行考核通報,將教師參與情況納入教師量化積分,并與年終績效掛鉤。
基于應用數據,學校制訂了《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考評實施細則》,以自評、教研(備課)組評、校評相結合的方式評價教師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對于參加各級信息化比賽或論文比賽活動獲獎的教師,學校依據管理制度給予獎勵,與績效考核掛鉤,他們在職稱評定與晉級中,具有優先考慮資格。
2.教師層面
學校根據國家平臺重點培育校的工作要求,借助教師研修模塊提供的優質資源和工具,引導教師關注備課、授課、作業設計、課后服務等領域的數字技術應用發展動態,通過在線研修、實操培訓、經驗分享等幫助教師掌握數字化工具,組織教師通過自下而上的自主研修、集中研修和引領研修三個步驟并行推進,逐步提升自身數字化應用能力。具體研修流程如圖3所示。
![]()
圖3 教師層面的研修流程
(1)自主研修
教師填寫SWOT分析表,全面審視自身數字素養現狀,自我診斷在數字化教學、技術應用及信息整合等方面的優勢和劣勢,繼而根據需求選擇國家平臺“教師研修”板塊的師德師風、學科研修、作業命題、院士講堂、名師名校長等欄目資源開展自主研修。例如,學習借鑒平臺中的“學生自主學習”和“教師備課授課”板塊的具體課例的講解視頻、導學案、教學設計等資源,及時補足自身教學短板;通過對比平臺上“優秀教師”課例,找到自身與優秀教師的差距,學習授課技巧,努力提高自身在教學設計、教學方法等薄弱環節的能力。平臺記錄了教師的學習路徑,可令推送內容更加精準化、科學化。特別是一些新入職的教師,對教材及課標的把握往往不到位,但通過學習借鑒平臺上的優秀課例,他們可以快速提升備課質量,提高教學效率。
(2)集中研修
學校根據教師SWOT分析表中教師普遍存在的問題挑選培訓內容,每周定期開展常規集體培訓。學科教研組利用平臺新增的“在線研修”功能,創建教研群,圍繞具體課例,開展線上線下同課異構活動。例如,在“雙減”政策頒布后,教師對如何進行高效作業設計普遍存在困惑,學校將平臺上的“指向學科核心素養的單元作業設計與實施”等課程推送給教師,教師從中汲取經驗并及時應用到自己的教學設計中,有效減輕了學生的課業負擔。
(3)引領研修
依據前期開展的《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調查問卷》調研結果,學校領導掌握了學校教師數字素養的現狀和需求,由此充分發揮國家智慧教育平臺專家團隊的引領帶動作用,針對教師在數字素養應用方面的薄弱環節,做好線上與線下的示范引領。線上利用教研群、教學空間,建立教師互助共同體,即名師發布任務,教師隨時隨地提問、交流、討論,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任務,名師及時給予點評點撥;線下示范實踐,通過上學科示范課、錄制應用微課等方式,引領教師關注平臺上的教學設計、作業活動、答疑輔導、評價體系等功能,為課堂賦予線下教學的生機活力,幫助教師感受如何利用智慧平臺創建師生交互的新生態課堂。
成效與特色
1.形成“教研評一體化”的教師發展新機制
學校依托國家平臺開展的研修活動,大大提升了教師的數字化應用能力。各學科組將教學實踐中存在的問題整合、提煉為教研的課題,再將課題研究成果轉化為研訓的主題,在“問題—課題—主題”的融合進階中推動教師的專業發展,構建了“教研評一體化”的教師專業發展新機制。
“教”:教師運用校本培訓中掌握的數字化應用知識與技能,撰寫教學設計,參加學校組織的校本研修活動(如“講一聽十”“同課異構”等),上一節研討課,學校組織行政領導、信息中心骨干和同備課組教師組成研評團隊參與聽課。
“研”:針對教師課堂教學中的優缺點,研評團隊課后組織討論、研究,總結教師處理問題的優勢經驗,探討教學中出現的問題,提出解決問題的方法和策略。
“評”:由研評團隊負責人或專家整理、歸納教師存在的問題,通過“線上+線下”的混合式研修,以主題教研的形式點評類似問題的處理方法,幫助教師反思評價改進教學,擴大解決疑難問題優秀方法和手段的覆蓋面。
2.教師數字化教學能力得到顯著提升
學校運用《武珞路中學教師數字素養調查問卷》對教師做調查,通過對比前后兩次調查統計發現,教師在數字技術的應用上有了顯著提升。后測結果顯示,教師在數字化教學設計、資源獲取與加工、教學實施和評價等方面的表現優于前測。特別是在課件制作、利用平臺進行教學準備以及課堂互動等方面,后測中“非常符合”的比例明顯增加,反映出教師對數字工具的掌握程度和應用能力有了進一步提高。
此外,后測中教師在組織教研活動、解決技術問題以及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專業學習方面的能力也顯示出進步。這表明教師不僅在技術操作層面有所增強,而且在信息整合、創新教學和終身學習方面也取得了積極成果。
3.學校數字化轉型發展取得了長足的進步
學校被納入武漢市“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十大培育學校之一,有關國家平臺的數字化應用活動多次受到媒體的宣傳報道。在課題研究方面,學校獲批兩項湖北省教育數字化專項課題“校本研修促進教師數字素養提升的策略研究”和“基于國家中小學智慧教育平臺的教師發展路徑探索與實踐”,以及武漢市重點課題“信息技術促進初中化學深度學習的實踐研究”。
本文作者:
羅靚 石慶雄 雷志壯
湖北省武漢市武珞路中學
文章刊登于《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年第4期
原標題:平臺驅動,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的“五維三步”雙路徑
引用請注明參考文獻:
羅靚 石慶雄 雷志壯.平臺驅動,提升教師數字化應用能力的“五維三步”雙路徑[J].中國信息技術教育,2025(04):45-48.
歡迎訂閱
![]()
識別上方二維碼即可訂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