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墨西哥已成為中國汽車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此次關稅調整,就是瞄準了中國車企快速滲透的一種“精準打擊”。
文 / 張恒
墨西哥這個原本被視作北美供應鏈“黃金門戶”的國家,突然出手,擬對來自中國的汽車加征重稅。
9月10日,墨西哥經濟部宣布,將把來自中國等非自由貿易協定國家的汽車進口關稅從約20%提高至50%(汽車零部件關稅范圍為10%-50%),并已將相關法案提交國會審議。若議會通過,政策將在立法批準后正式生效。
墨西哥的表面理由是,“保護本土產業和就業”,但放在中美貿易緊張的大背景下,這一動作很難不被解讀為一次政治站隊。
![]()
2025年前7個月,中國對墨西哥的汽車出口量達到32.2萬輛,同比增長25%,規模已經超過俄羅斯,成為中國汽車最大的單一出口市場。就在中國車企全力加碼墨西哥市場,把這里視作通往北美的跳板之際,政策的突然轉向讓它們陷入了被動。此舉相當于在供應鏈和市場預期上潑下了一盆冷水。
中國汽車在墨西哥的市場前景,是否會就此生變?
精準打擊中國汽車出口
表面上,墨西哥的關稅調整覆蓋了多個國家,但真正受到核心沖擊的幾乎只有中國。
韓國、印度、土耳其在墨西哥的汽車市場份額遠低于中國,而中國產品恰恰是近幾年迅速填補了墨西哥消費市場的“性價比缺口”。2025年前7個月,中國出口墨西哥的汽車已超過對俄出口的兩倍。對中國車企而言,這里是繼歐洲之后最重要的增量市場。
根據墨西哥汽車工業協會(AMIA)的統計,2025年1-7月,中國對墨汽車出口量已占到墨西哥進口市場的8.2%,位列第五大來源國。
事實上,中國車企貢獻了墨西哥汽車進口市場的大部分增量。德國、日本品牌在墨西哥市場的份額保持穩定,美國車企依靠地緣優勢占據了基本盤,真正快速增長、不斷蠶食份額的,就是來自中國的汽車品牌。
![]()
關稅提升至50%后,中國車的價格優勢幾乎瞬間被抹平。以比亞迪出口墨西哥的一款主力新能源車型為例,整車出廠價大約2.5萬美元,疊加新關稅后成本將增加約7500美元。如果終端售價被迫上漲23%,那就意味著一輛車的價格要比本土組裝的北美車還高出一個檔次。
墨西哥消費者雖然對新能源汽車的興趣越來越高,但價格敏感度同樣極強。失去價格競爭力,中國車企在當地市場的份額勢必出現下滑。
與此同時,美國和加拿大作為USMCA(美墨加協定)成員國,不受此次加稅影響。換句話說,墨西哥在維護自由貿易協定框架下的北美一體化,同時對中國實施額外壁壘,結果就是把中國車企“單獨拉出來”施壓。
![]()
其實這也并非是孤立事件。2024年以來,墨西哥已經多次對中國汽車零部件和鋼鐵產品發起“雙反”調查。墨西哥官方雖然聲稱此舉是為了扶持本土產業,但從產業結構上看,墨西哥整車產量超過350萬輛,主要依賴外資車企,本土品牌幾乎不存在。所謂的“保護”,更像是為美國和歐洲廠商留出更寬松的市場空間。也就是說,這些關稅都是瞄準了中國車企快速滲透的一種“精準打擊”。
此次關稅調整正值中國車企在墨西哥快速擴張的關鍵階段。比亞迪、奇瑞、長城等都已經在當地市場形成一定聲量,并通過經銷網絡逐漸打通渠道。一旦關稅生效,渠道商、經銷商面臨利潤被壓縮的壓力,必然只能收緊訂貨,導致整個出口鏈條承壓。
![]()
此外,墨西哥的汽車產業本身高度依賴進口零部件。2024年,中國對墨西哥汽車零部件出口額為127億美元。也就是說,中國車企既是競爭對手,也是供應鏈的一部分。如今關稅驟升,等于把這條供應鏈生生切斷。
地緣政治的“投名狀”
本地的產業保護是表面上的理由,地緣政治才是這場關稅調整背后真正的原因。
去年新上任的墨西哥政府,需要面對復雜的經濟與社會矛盾。2025年上半年,墨西哥GDP增速僅為2.3%,低于預期;通脹水平雖從去年高點回落,但仍維持在4%以上。墨西哥經濟部長埃布拉德強調,加征關稅是為了“保護本土就業”,關稅預計保住的崗位大約是32.5萬個。
在這種背景下,加征關稅成為一個可以向國內選民交代的“牌”。
但真正的推手還是來自外部壓力。2026年,USMCA將迎來六年一次的審查,美國政府早已釋放信號,要求墨西哥在勞工標準、能源政策以及產業補貼等方面做出讓步。尤其在汽車產業,美國多次表示對中國車企繞道墨西哥、再轉口北美市場的行為高度警惕。對墨西哥來說,如何在審查前取得美國信任,是當下最大的政治考量。
![]()
某位墨西哥的業分析師直言:“這更像是一份投名狀。”墨西哥以犧牲中國車企的利益,來換取美國在未來談判中的寬容。但問題是,墨西哥汽車工業過去的繁榮,正是因為外資信任其低成本和穩定的環境。如果這種信任被削弱,損失將遠大于一時的利益。
墨西哥一直將自己定位為“可靠的制造基地”和“全球供應鏈樞紐”,靠的正是開放和穩定的貿易政策。現在一旦形成“政策隨地緣政治擺動”的印象,長期資本和技術投資就會謹慎觀望。
對墨西哥而言,這確實是兩難選擇:一邊是依賴度極高的美國市場;另一邊是快速增長的中國供應鏈。貿然倒向美國,可以換來短期的安全感,但同時也可能讓墨西哥在全球制造業價值鏈上多年的布局功虧一簣。
全球貿易的裂痕
墨西哥之所以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的重要一環,很大程度上源自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與制度優勢。
作為北美自由貿易區的成員,它既能享受進入美國市場的零關稅待遇,又能以低勞動力成本吸引全球投資。正因為如此,墨西哥不僅是北美的“生產車間”,也逐漸演變成中美貿易的“轉口樞紐”。
數據顯示,墨西哥對美國出口的汽車和零部件中,大約40%的零部件來自中國。一旦對中國供應商實施50%的關稅,這條供應鏈就可能被迫重組。電池、驅動電機、鋼材等關鍵環節,都離不開中國供應商。若徹底排除中國零部件,墨西哥整車廠的成本將顯著上升,甚至可能出現“缺件停工”的風險。
![]()
墨西哥本身缺乏完整的零部件體系。美國和加拿大雖可填補部分空缺,但要在短期內替代中國的規模化供給,幾乎不可能。
對中國車企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倒逼本地化的機會。奇瑞和長城正在評逐步推進零部件本地化,雖然短期投入不小,但長遠看有助于提升抗風險能力。
同時,多元化布局正在成為車企的必選項。俄羅斯市場驟然收縮的教訓還歷歷在目,中國車企深知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里。東南亞、中東、拉美的其他國家,都可能在未來分散關稅風險。事實上,巴西、智利等國的新能源汽車政策環境相對友好,或許會在關稅風波中成為替代增長點。
墨西哥把汽車關稅直接抬到50%,無論是出于保護產業還是討好美國,對中國車企來說,墨西哥市場的成本和風險陡增,短期內份額下滑幾乎難以避免。但在全球范圍內,中國車企已經開始分散風險,巴西、中東、非洲正成為新的落腳點,本地化建廠也逐漸提上日程。
![]()
對墨西哥來說,這場政策調整的風險可能會使其失去“橋梁角色”。過去幾年,墨西哥受益于“友岸外包”,大量跨國公司將生產線從亞洲轉移至墨西哥,以便更接近美國市場。但如果墨西哥過度迎合美國、完全壓制中國元素,就可能削弱自己的吸引力。畢竟,全球供應鏈講究的是成本與效率,而不是單一政治考量。
全球貿易規則正變得愈發不確定。墨西哥的這紙“投名狀”或許換來一時的政治安全感,卻也可能埋下產業空心化的隱患。這也再度提醒中國車企,單一市場的紅利隨時可能消失。【版權聲明】本文系汽車人傳媒原創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