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養老保險遵循“多繳多得,長繳多得”,就是你交的多,交的時間長,到退休后,領到的養老金就多。很多人都認可這個規則,畢竟我退休前付出了那么多,養老金高一點不是很正常嗎?
但“多繳多得,長繳多得”,真的公平嗎?我們從繳費層面來看,分為機關事業單位人員,企業職工,靈活就業人員。
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就是體制內人員,這些人是怎么繳費的呢?基本上都是按頂格交,不少單位還有養老,醫療方面的補貼。別看工資只有四五千,每個社保都能交一兩千。
有人可能會說那這繳費壓力太大了吧?啥壓力啊,2014年之前他們一分錢都不用出,有大家長幫他們承擔。真正開始和企業職工一樣繳費,還是從2024年10月完成并軌之后才開始的。
![]()
即便是并軌之后要自己出錢繳費了,那很多單位也是漲了一波工資的,這等于是沒有增加什么繳費壓力。
繳費壓力小,繳費時長也不用擔心。鐵飯碗是真的鐵,一些單位的員工不去上班,失聯很久了,單位竟然花錢登報喊這些人去上班。要是在民營企業,曠工三天,就讓你卷鋪蓋走人了。
![]()
所以,體制內基本上不用擔心會失業,繳費三四十年,毫無壓力。這繳費時長,體制外有多少人能比?
再看看體制外的人群,很多企業為了節省成本,不是按實際工資給員工交社保,而是按最低標準來交。比如你工資5000元,當地繳費基數下限是4200元,企業就按4200元的標準來交,而不是5000元。
當然,最難的還是這兩類人群,一類是企業的低收入人群,另一類是靈活就業人員。
前段時間發生的強制社保風波,還記得嗎?為什么爭議這么大?因為對低收入人群的影響很大。他們不是不想交社保,而是真的交不起。
![]()
很多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比社保繳費基數下限還低,過去幾年,社保繳費基數持續上漲,繳費基數下限最高的上海都超過了7000元,中小城市普遍都要三四千元,每個月的社保費用都要四五百元。
但是很多人的收入可能就兩三千元,光是社保費用可能就花掉了每個月收入的20%,甚至更多,確實交不起。
更難的是靈活就業人員,沒有企業幫忙一起交,所有的費用都要個人承擔。現在按照繳費基數下限來交,最低的地方,每個月的養老繳費都要七八百元了,這還沒算醫保費用。
靈活就業人員,說白了就是一群工作不穩定,收入不穩定的人群,和低收入人群差不多,但他們的繳費壓力卻是最大的。
![]()
所以,這兩類人要么交的很少,要么直接不交了,繳費還斷斷續續,艱難達到最低15年繳費年限,以后是20年。
說白了,從繳費層面來看,大家就不在同一個起跑線。有人可能會說你工作不穩定,收入低,不能怪別人啊。如果我有大家長幫襯,一輩子不失業,那我也沒什么話說。
所以,想讓“多繳多得,長繳多得”更公平,就應該給低收入人群,靈活就業人員多一點兜底,比如降低繳費標準,增加一些補貼等等,你說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