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路知遙 編輯|Cong
小米最近有點煩。汽車圈知名博主閆闖最近在社交媒體上發聲:YU7車已經賣掉,以后“不碰小米產品”,因為和小米“價值觀不一致”。
這個論調已經激起了不少回聲:有支持,有質疑,也有冷靜的思考。問題來了:作為一個看起來的小米“死忠用戶”突然決定決裂,這背后到底折射出了小米的什么問題?為什么小米的“敵人”突然變多了?
![]()
01
事件回放:從異響到“價值觀不一致”
這件事情本身其實非常簡單。大概就是一位YU7車主在網上抱怨車子總有異響,而且總是查不出原因。隨后閆闖就在毫無預兆的情況下轉發了這位車主的博文,并說:“我的YU7昨天已經賣了”,還直接表態以后不碰小米產品。但隨后他列舉了他認為小米在產品端的問題,比如:碳纖維機蓋的虛假宣傳、使用車規級紙巾盒卻不使用車規級芯片、駕駛輔助事故案例以及車輛異響問題未被妥善解決。
按照閆闖的說法,這是他跟小米的“價值觀”不一致。換句話說,是“做產品時對質量、對承諾、對服務”這些基本標準的理解方式出現了偏差,這才讓他最終選擇賣掉小米,“和小米劃清界限”。
其實在這段反饋里,有一些問題已經被反反復復提及多遍,小米自己對外界也缺乏一個合理的解釋。
![]()
最典型的肯定是碳纖維機蓋那件事。這套給SU7 Ultra使用的“挖孔前蓋”被他們自己定義為“雙風道碳纖維前艙蓋”,而且以增加下壓力和為剎車降溫作為賣點,但實際上很多車主發現這套價值42000元的選配硬件只是一個“樣子貨”,根本沒有實際的效果,宣傳中這種“高端感”被強調,但實際體驗可能與期待差距較大。
類似的,車規級紙巾盒也有些“貽笑大方”。倒不是紙巾盒不能車規級,但小米在紙巾盒之前似乎從沒有重視過所謂的“車規級”,芯片是消費級不說,哪怕是他們熱衷于宣傳的手機支架也沒按照車規級去宣傳。后期翻出來再說自己“車規級”,難免給人一種“只有我做到車規級了車規級才重要”的雙標邏輯。
![]()
其他的問題爭議也不少,但其實反而有討論的空間。異響的問題涉及到很多復雜的設計和制造層面的問題,任何一家車企都很難徹底避免,更多時候是需要積極的地為消費者解決。而輔助駕駛的相關事故更是一個行業問題,在智駕能力被廣泛“夸大”的現在,并不能把這種問題單獨歸責于小米。
但整體來說,小米所傳達的價值觀隨著YU7的交付正在逐步坍塌卻是事實,他們的口碑就是比不上SU7交付時的眾人狂歡。辦公室里大家聊到對YU7這臺車的實際使用感受時,我們也時常能聽到一些“小米不愿意聽到的聲音”。
02
小米在產品端的問題風險到底有多大?
其實,這些問題都不是小米獨有的,但在當前的市場環境下,它們的代價可能更高。幾個方面值得小米緊急關注:
![]()
從宣傳到實測一致性:對于像“碳纖維”“雙風道”“車規級”這些聽起來高端的配置,小米需要更嚴謹的宣稱,更透明的實測數據。如果用戶自己測或第三方測出與宣傳不符,品牌形象就會受損。
質量控制與體驗細節:異響、共振、靜態與行駛中的舒適性這些“體驗細節”需要嚴控,是用戶買車后的日常感受所在。質量不是只看零件配置,而看整車調校與裝配的細膩程度。
用戶反饋與售后響應效率:做到及時響應、解釋清楚、修復問題,最好預先溝通問題可能性。否則,不滿情緒會積累,口碑會迅速惡化。
核心零件的標準化與可靠性:車規級芯片、輔助駕駛系統、傳感器與整車的匹配度,這些是基礎安全與穩定性的核心。若這些部分被看作“省成本”的地方,那么風險不僅是被曝,也可能引發信任危機或法律風險。
如果小米能夠在這些方面做出調整,無疑還能保住很多“米粉”與普通用戶的信任;但如果問題繼續被忽視,未來每一次用戶吐槽、每一個異響事件、每一次駕駛輔助的小事故,都會被放大,并形成品牌負累。
![]()
就事件本身而言,“價值觀”這個詞乍聽起來有點抽象,但在閆闖這次事件里,它指向的是幾個核心:誠信、質量、用戶體驗與透明度。這些本應是汽車產品最基礎的要求。
當某些小的細節(異響、配件、小宣傳內容)反復出現,而官方或品牌方在回應、修正或解釋時處理不滿意,用戶或評測人感受到的是“看上去重承諾,輕落實”“宣傳大于實質”的失落感。信任不僅來自“賣點”,更來自“兌現”。當兌現與宣傳之間差距被放大,就容易訴諸“價值觀”的爭議。
此外,汽車作為高投入、高信任、高期待的消費品,用戶對“安全”“質量”“體驗”這些方面的敏感度比普通電子產品要高很多,這也是汽車和3C領域最大的差別,因為汽車單價更高,消費者對產品的不滿情緒更容易放大,也更容易“較真”。一旦覺得這些基礎被忽視,那么即便其它方面做得再好,也難以壓過這些基礎問題帶來的負面情緒。
小結:產品力是信任的根基
閆闖的“倒戈”引發了支持者和反對者的激烈討論。支持者認為他勇于揭露頭部企業的問題,說出了很多YU7車主的共鳴,覺得這些問題很多人有感但沒敢說。反對者則懷疑他此舉有“蹭話題”“博流量”的成分,也有人指出他可能因為沒有拿到小米的商單或者有其他利益關系,而發聲帶有偏向。
這種兩極并存本身也說明問題:品牌與用戶、評測人之間的信任本就脆弱。小米如果處理不當,這種信任裂縫會擴大,也可能引發更多人“價值觀不一致”的說法,不只是閆闖一個人。
![]()
到最后,閆闖與小米“價值觀不一致”事件不僅僅是個評測人與品牌的矛盾,更是一個信號:在汽車行業,產品力(包括品質、體驗、可靠性)始終是最根基的東西。再強的品牌、再好的營銷,也難以遮掩產品基礎上的瑕疵。
對小米來說,這次風波是壓力,也是提醒。如果小米能夠正視這些問題,從修復異響、提升實測與宣傳的一致性、強化核心部件可靠性和產品細節體驗開始,那么它還有機會維持在競爭激烈的電動車市場中的品牌聲望。反之,如果這些問題被淡化或擱置,那么“價值觀不一致”的標簽可能會越來越多人打上,而品牌信任則流失得無聲無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