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字
關注小卿
沉默的巨響,
他是最“窮”的清華校長。
提到清華大學,有一個名字永遠無法繞過:梅貽琦。
但你知道嗎?
這位被清華大學稱作是永遠的校長的梅貽琦,卻一點都不“像”個校長。
![]()
【圖片來源于網絡】
他從不打官腔,沒架子,說話慢聲細語,還有個著名的外號——“寡言君子”。
學生甚至因為他說話總愛沉吟“嗯……嗯……”,親昵地叫他“梅姨嗯”。
可就是這樣一位“不像校長”的校長,卻成了清華歷史上最受人尊敬的人。
他的一生,就是《大學的意義》這本書最好的答案。
1
梅貽琦的人生,是標準的“寒門出貴子”。
1889年生于天津的梅貽琦,在家道中落時,他靠著自己的努力,成為首批庚款留學生之一,漂洋過海去學電機工程。
學成歸來,他回到清華教書,從物理系教授到教務長,一干就是十幾年。
1931年,日軍侵略者的鐵蹄逼近華北之際,清華園內憂外患,校長之位成了個“燙手山芋”,沒人敢接的時候,這個沉默的43歲男人站了出來,一肩挑起了千斤重擔。
這一接,就是整整17年,包括抗戰八年里,帶領清華、北大南開南遷,組建傳奇的西南聯大。
![]()
【圖片來源于網絡】
炮火連天中,他守護的不只是一座校園,而是中國未來的火種。
2
我們都知道他那句經典名言:
“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
意思是:大學不是因為有大樓,而是因為有大師。
關于這位時代的傳奇,他的故事盡在下方《大學與大師》這本書中,希望有更多的人能從中獲益。
但他留下的,遠不止這一句話。
他留下的還有“教授治校”的魂:
他堅信,大學不是衙門,校長不是官。
他權力很大,卻從不獨斷專行,總是“吾從眾”,這個“眾”就是教授委員會。
他用自己的謙遜,捍衛了大學的獨立和尊嚴。
他還留下了清廉的尺子:
他手握巨額的清華庚款基金,但在西南聯大,師生窮得喝稀粥、穿草鞋,他的賬目卻清晰到一分一厘。
晚年病重住院,無力支付醫藥費,竟是他一生清貧最直接的證明。
他去世后,身邊的人打開他隨身幾十年的手提包,里面是清華基金的賬目,筆筆分明,一文不差。
他更是給我們留下了人格的標高:
他不說教,他用一生沉默地踐行了什么叫做“身教重于言傳”。
他的穩重、忠誠、清廉和無私,凝聚成了人們口中的“梅貽琦精神”,這成為了清華風骨的一部分。
3
在今天這個充滿焦慮的時代,當我們談論“雙一流”,談論就業率,談論大學排名時,梅貽琦就像一座安靜的燈塔。
他時刻在提醒我們,大學的終極意義,不是培養精致的利己主義者,而是長養一個人的骨骼精神——那種面對未來任何不確定性時,內心的定力、眼界的開闊和人格的健全。
他用一生告訴我們,真正的教育,是用生命影響生命。
一個好校長,就是一所以身作則的好大學。
最后
如今他雖已遠去,但他那句經典的“嗯……”,仿佛依然在提醒著我們:
教育的根,在人,在心,在精神,從來都不在那些浮華的表象之中。
嗯……
讀到這兒,你是不是也和我一樣,想起梅校長那句慢悠悠的“嗯”時,心里會有點暖?
他用一輩子的“實在”,告訴我們好的教育從來不是喊口號,而是把“育人”這兩個字,扎扎實實地做在每一件小事里。
他沒搞過什么轟轟烈烈的“大動作”,卻依靠“教授治校”護住了大學的魂,靠“一分不差”的賬目守住了清廉的底線。
現在想想,我們今天懷念他,不就是想在快節奏里,找回一點這種“沉下心做事、守住心做人”的底氣嗎?
不知道你心里,有沒有過像梅校長這樣,用行動默默影響你的人呀?
不管是老師、長輩,還是身邊的朋友,他們或許沒說過什么大道理,卻用自己的樣子或者行動,悄悄幫你定了做人做事的“小標尺”。
而我們,也可以試著把這份“實在”傳下去,哪怕只是做好手頭的一件小事,也是對這種精神最好的回應,你說對嗎?
嗯……看到這里,記得【推薦】【分享】給身邊的人哦~
解讀經典
分享更多好書
往期好書推薦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