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醫生》
【英】 羅伯特·戴博德 著
“能幫你的人是你自己,也只有你自己。”
---蒼鷺醫生
你有沒有過這樣的時刻:明明生活一切照常,卻感覺不到半點快樂,好像被什么沉重的東西壓著?
蛤蟆先生就是這樣走進心理醫生蒼鷺診所的。故事看似童話,實則是心理咨詢的寫實筆記。短短十次咨詢,蛤蟆先生從抑郁絕望,走向重新擁抱生活。今天,就帶你梳理這十次奇妙的內心旅程。
第 1 次咨詢:別等 “別人讓你改變”,先問 “我想不想好”
?戳中你的瞬間:是不是也有過“朋友催你振作、家人勸你開心,可你就是提不起勁” 的時刻?就像蛤蟆一開始被河鼠、鼴鼠 “押” 來咨詢,還吐槽 “這根本是浪費時間”—— 我們總等著別人拉自己一把,卻忘了改變的開關在自己手里。
?核心對話:蒼鷺一句“誰讓你來的?”,直接戳醒蛤蟆:“只有你自己能決定咨詢是否有用,主角是你,不是你的朋友。”
?關鍵突破:蛤蟆終于松口“會按時來”,這不是妥協,而是他第一次主動說 “我想變好”。其實對我們來說,承認 “我需要幫助”,已經是療愈的第一步。
?當下狀態:抑郁還沒散,但心里好像照進了一絲光——“或許我真的能不一樣?”
第 2 次咨詢:把 “我好難受”,變成 “我現在是 2 分抑郁”
?戳中你的瞬間:“說不出哪里痛,卻覺得全身都不舒服”,形容情緒時總用 “難受”“糟透了”,可具體是什么感受、有多強烈,根本說不清楚?蛤蟆也是這樣,說自己 “像沒發條的玩具”,卻講不出到底在熬什么。
?核心工具:蒼鷺拿出“情緒溫度計”(0 分自殺,10 分狂喜),蛤蟆先打 1 分,想了想又改成 2 分:“還沒到想放棄的地步。”
?關鍵突破:模糊的“痛苦” 突然有了名字 —— 是 “2 分的抑郁”,是 “沒人理解的孤獨”,是 “覺得自己沒用的厭惡”。當情緒能被說出來,就不再是能吞噬你的洪水,而是能被看見的小石子。
?行動作業:每天花 5 分鐘記 “情緒日記”:今天遇到了什么事?當時心里是什么感覺?打幾分?
第 3 次咨詢:你現在的 “怕”,可能是小時候的 “傷”
?戳中你的瞬間:有沒有過“明明對方沒做錯什么,可他一指責你,你就忍不住想道歉” 的情況?蛤蟆記錄情緒時發現,獾一批評他 “莊園管得差”,他就慌得不行,這反應和小時候被爸爸罵 “你怎么什么都做不好” 時一模一樣。
?核心概念:蒼鷺點破“兒童自我狀態”—— 小時候怎么想、怎么感受,遇到壓力時,成年的我們還會不自覺地 “變回小孩”。比如小時候怕父母生氣,長大后就怕別人不滿,習慣性討好。
?關鍵回憶:蛤蟆想起爸爸總皺著眉罵他“不夠好”,媽媽從不幫他說話,為了不被嫌棄,他只能拼命做 “乖孩子”,可再乖也沒得到過一句肯定。原來現在的 “討好”,早就在童年寫好了劇本。
?當下轉變:不再怪自己“太軟弱”,而是明白 “我現在的反應,是小時候沒辦法的辦法”。
第 4 次咨詢:別讓 “不敢生氣”,變成 “偷偷委屈自己”
?戳中你的瞬間:明明被人欺負了,卻只會說“對不起”;心里憋得難受,只能故意拖延事、鬧小脾氣發泄?蛤蟆面對獾的指責,明明氣得發抖,卻還是道歉,事后又躲起來罵自己 “沒用”。
?核心分析:蒼鷺說,“兒童自我狀態” 里的憤怒,總愛裝成這三種樣子:
a.順從:用“我錯了” 壓下憤怒,就像蛤蟆對獾道歉;
b.拖延:心里委屈,就故意不做事,比如蛤蟆明明能打理莊園,卻拖著不動;
c.任性:像小孩一樣說“你們都別管我”,其實是想讓人注意到自己的委屈。
?關鍵突破:蛤蟆終于承認“我從來沒敢真正生氣”—— 小時候怕爸爸,長大后怕得罪人,可越壓抑,心里越難受。蒼鷺告訴他:“憤怒不可怕,怕的是不知道怎么好好表達。”
?行動作業:找個你信任的人(比如好朋友),試著說“你剛才那么說,我有點不舒服”,不用怕得罪人。
![]()
第 5 次咨詢:你心里那個 “罵你的聲音”,不是真的你
?戳中你的瞬間:好不容易鼓起勇氣表達不滿,轉頭就開始自責:“我是不是太自私了?他也是為我好”“我不該生氣,太不懂事了”?蛤蟆對河鼠說 “別總管我” 后,立刻就想起爸爸當年說 “不許任性”,心里滿是罪惡感。
?核心概念:這就是“父母自我狀態”—— 我們會把父母(或權威)的評價,變成心里的 “小法官”,像他們當年批評我們一樣,不斷批評自己。
?關鍵發現:蛤蟆發現,不管自己做什么,心里總有個“爸爸的聲音” 在罵:“你做得不對”“你真沒用”。哪怕他現在長大了,這個聲音還在操控他的情緒,讓他不敢做自己。
?關鍵突破:“那個罵我的聲音,不是真的我,是小時候爸爸的話,我沒必要再聽了。”
第 6 次咨詢:三種 “自我狀態”,幫你掌控情緒
?戳中你的瞬間:知道了“兒童狀態” 會讓人情緒化,“父母狀態” 會讓人總自責,可到底該怎么選?蛤蟆也很迷茫:“難道這兩種狀態都要丟掉嗎?”
?核心概念:蒼鷺帶來了“成人自我狀態”—— 不被過去的情緒牽著走,也不被心里的 “小法官” 罵著走,而是基于當下的事實,理性思考 “我該怎么做”。
?清晰對比:一張表幫你分清三種狀態:
自我狀態
核心特征
心里會想
兒童狀態
情緒化、被動
“我好委屈”“他會不會不喜歡我”
父母狀態
愛批評、愛說教
“你應該這樣”“你怎么又錯了”
成人狀態
理性、主動
“事實是這樣”“我想怎么解決”
?關鍵突破:不是要丟掉前兩種狀態,而是能自己選—— 想安慰朋友時,用 “兒童狀態” 共情;想反思自己時,用 “父母狀態” 提醒;想解決問題時,用 “成人狀態” 理性面對。
第 7 次咨詢:你覺得 “注定不幸”,其實是自己 “寫了劇本”
?戳中你的瞬間:有沒有覺得“我的人生就是一團糟,再怎么努力也沒用”?蛤蟆也這么問蒼鷺:“為什么我總把事情搞砸,好像從一開始就注定了?”
?核心概念:這就是“人生腳本”—— 小時候,我們會根據父母的態度、經歷的事,偷偷給自己寫一個 “故事”,比如 “我是個沒用的人”“我注定會失敗”,長大后就會不自覺地 “演” 這個故事,證明自己的預判是對的。
?關鍵發現:蛤蟆的“腳本” 是 “受害者”—— 小時候被爸爸罵、被媽媽忽視,覺得自己是 “沒人疼的受害者”;長大后,他故意讓獾欺負自己,不敢反抗,就是在 “演” 這個腳本,告訴自己 “你看,我果然又被傷害了”。
?關鍵突破:蒼鷺說:“腳本不是注定的,你現在是‘成人狀態’,能改寫自己的故事 —— 你可以從‘受害者’,變成‘自己人生的主角’。”
第 8 次咨詢:別在關系里 “裝角色”,要做 “真實的自己”
?戳中你的瞬間:在關系里總覺得累—— 朋友總把你當 “需要照顧的小孩”,家人總把你當 “不懂事的晚輩”,你也習慣了配合他們,可心里卻很壓抑?蛤蟆和河鼠、鼴鼠、獾的關系就是這樣,他覺得自己像個 “配角”,找不到真實的自己。
?核心概念:人際關系分兩種:
a.共生關系:一方裝“照顧者”(河鼠、獾),一方裝 “依賴者”(蛤蟆),看似和諧,卻都沒做自己;
b.成人關系:大家都用“成人狀態” 相處,平等尊重,不用裝角色,能坦誠說 “我想怎樣”。
?關鍵突破:蛤蟆第一次試著“做自己”—— 對河鼠說 “謝謝你,但我能自己處理莊園的事”,對獾說 “我理解你的建議,但我想按我的方式來”。說完后,他發現朋友沒有生氣,反而更尊重他了。
第 9 次咨詢:從 “1 分抑郁” 到 “7 分快樂”,你也能做到
?戳中你的瞬間:回頭看自己的改變,會不會驚訝“原來我已經走了這么遠”?咨詢快結束時,蒼鷺讓蛤蟆再給情緒打分,他毫不猶豫打了 7 分:“我不再失眠,能主動打理莊園,還開始寫回憶錄,面對朋友也敢說心里話了。”
?核心收獲:和蛤蟆一起盤點這 9 次咨詢的成長,其實也是我們能復制的路徑:
a.不再把情緒怪給別人,學會“為自己負責”;
b.能分清三種“自我狀態”,不被情緒和自責操控;
c.改寫了“我不行” 的腳本,開始相信自己;
d.在關系里做真實的自己,不再委屈討好。
?真心感悟:蛤蟆說:“以前我覺得幸福是別人給的,要爸爸認可、要朋友照顧才開心。現在才知道,幸福是自己給的 —— 是接納自己的不完美,是敢做自己的勇氣。”
第 10 次咨詢:告別咨詢師,你就是自己的 “療愈師”
?戳中你的瞬間:當你能自己解決問題、調節情緒時,就會明白“最好的療愈,是學會自己幫自己”。最后一次咨詢,蛤蟆帶著自己寫的回憶錄初稿來,臉上有了久違的笑容,他知道 “是時候和咨詢說再見了”。
?核心對話:蒼鷺問:“以后再遇到情緒問題,你會怎么做?” 蛤蟆說:“我會先問自己‘我現在在哪個自我狀態里’,再想‘事實是什么,我想要什么’—— 就像你教我的那樣,做自己的咨詢師。”
?溫暖收尾:蒼鷺沒有給“最后的建議”,只說 “你已經有了療愈自己的能力,接下來的路,你能自己走”。蛤蟆告別時,沒有不舍,只有對未來的期待 —— 他終于成了自己人生的主人。
最后:
蛤蟆先生的旅程,其實就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
學會覺察情緒,而不是壓抑。
理解童年的烙印,但不被它綁架。
激活“成人自我”,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心理學告訴我們:自由不是想做什么就做什么,而是有能力選擇不再被過去困住。
蛤蟆最后走出診所,眼里有了光。或許,你也可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