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美國保守派活動家查理·科克在猶他谷大學的一場校園活動中不幸遇害,這起槍擊事件震驚了整個國家。作為NGO組織“美國轉折點”的創始人,科克長期致力于推廣保守主義價值觀,并在年輕人中推廣自由市場、憲政和傳統信仰。他當時正在參與一場關于槍支暴力的問答環節,卻在眾目睽睽之下被一名持槍者射殺身亡。
這起悲劇不僅奪走了一位知名公眾人物的生命,更暴露了當代社會中極端思想如何腐蝕年輕一代的心靈。查理·科克被殺是巨大的悲劇,但這個悲劇恰恰證明了他所從事的事業有多么重要。如果不扭轉美國社會向左轉多年的現狀,這樣的悲劇只會越來越多。美國病了,而且病得很重,這種病就是“左毒”,需要刮骨療毒、徹底重啟,才能拯救美國。
![]()
嫌犯身份與自首過程
據警方透露,嫌犯是猶他州當地居民、年僅22歲的泰勒·羅賓森。事件發生后,FBI迅速發布了嫌疑人照片,并呼吁公眾提供線索。令人意外的是,正是羅賓森的父親首先認出了自己的兒子。他沒有選擇隱瞞,而是第一時間聯系了當地的教會牧師,尋求指導。牧師在了解情況后,立即通知了警方。這位父親隨后花費數小時與兒子溝通,苦口婆心地勸說他面對現實,最終說服羅賓森同意自首。父親親自開車,將兒子送往警局。這一過程充滿了人性化的溫情,卻也凸顯了家庭在危機中的關鍵作用。
警方在獲知信息后,并未立即采取突襲行動,而是選擇和平解決策略,以避免潛在的暴力沖突和升級風險。FBI建議父親讓羅賓森“待在原地”,并繼續通過溝通說服他自首,確保逮捕過程安全無虞。這符合美國執法的標準程序,尤其在涉及潛在武裝嫌疑人的政治暴力案件中,優先考慮“積極解決”。整個逮捕過程從槍擊發生到羅賓森自首,僅耗時不到36小時,猶他州公共安全專員博·梅森贊揚羅賓森“非常順從”,并稱其家人協助“功不可沒”。據猶他州長斯賓塞·考克斯在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我們抓住了他,這多虧了嫌疑人家庭成員的協助。”
總統川普也公開評論稱,嫌犯父親的舉動“體現了真正的勇氣和責任感”。同時也有聲音認為父親的行為是大義滅親,這種說法不能說不對,的確是一種大義滅親,但我個人認為更多的是出于他作為資深警察的職業算計。他擁有27年警齡,知道如果兒子選擇硬抗或逃亡,很可能當場被擊斃。與其那樣,不如自首,或許能落個終身監禁,或者至少通過法律程序多活一段時間。
政治謀殺的證據與動機
猶他州的記者會雖因案情仍在偵辦中,許多具體細節如猶他州長、FBI局長卡什·帕特爾(Kash Patel)以及當地警長并未透露,但從已公布的內容可以明確看出,這是一起政治謀殺。羅賓森在槍殺案發生之前,與家人一起吃飯時提到查理·科克即將前來演講,并明確表達了對科克的仇恨。他聲稱不喜歡科克的政治觀點,認為科克在傳播“仇恨”。
羅賓森的家人告訴警方,他近年來變得非常政治化,但令人費解的是,在羅賓森公開表達對科克的敵意時,他的家人為什么沒有及時制止?這種沉默極有可能表明,他的家人與他觀點相近,也深受激進左派思想的影響。例如,她母親會容忍他與丑化川普的道具合影,還進行網上轉發。
羅賓森并非什么職業罪犯,從早期照片來看,他看起來只是一個普通的美國青年:中等身材、干凈的短發、穿著休閑的T恤和牛仔褲,沒有一絲“惡魔”的痕跡。他的社交媒體記錄顯示,他曾是當地社區的一員,偶爾參與體育活動和家庭聚會,甚至在高中時還被評為“友好學生”。然而,被逮捕后的警局照卻展現出截然不同的形象:眼神冷峻、面容憔悴,不再是媒體最初公布的那種年輕清純模樣,這張照片揭示了極端思想如何扭曲一個人的外在與內在。
更令人震驚的是,羅賓森曾獲得猶他州立大學的一筆價值超過三萬美元的獎學金,這本該是他通往光明未來的階梯,卻最終成了悲劇的注腳。他在大學的學習成績也非常出色,是典型的“好學生”。保守派評論家伯尼·約翰遜指出,羅賓森很可能在左派主導的校園環境中被左瘋思潮徹底洗腦。證據之一是羅賓森在“萬圣節”拍攝的照片,他騎在一個丑化川普的玩具之上,這種行為明顯透露出對保守派領袖的嘲諷和敵視。初步調查顯示,羅賓森的彈夾上刻有字跡,涉及反法西斯和捍衛跨性別者權利的內容,這進一步證實了他自認為是在“正義”旗幟下行動,卻以最暴力的方式剝奪他人生命。
羅賓森的家庭背景更是令人扼腕:這樣一個看似完美的中產階級家庭,卻寄生出一個安提法社會主義分子。他的父親是一位擁有27年警齡的警察,并長期服侍教會;母親在照顧殘疾人的機構工作;他們有三個孩子,住在價值60萬美元的房子里,堪稱美國中產階級的典范。可偏偏是這樣的家庭、大學乃至整個社會,共同培養了一個如此冷酷的殺手。這不禁讓人質疑:美國的社會環境到底出了什么問題?
無獨有偶,這位猶他州槍手的落網,讓人立刻聯想到去年企圖刺殺現任總統川普的兇手。他們有如此多的相似之處:首先,大概同樣的年紀,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其次,兩人都是成績出眾的好學生,沒有任何犯罪劣跡;再次,他們突然成功或幾乎成功地射殺了最有影響力的大人物,且表現出頂尖專業狙擊手和職業殺手的水平,心理素質極佳;最后,看起來都有些木訥,平凡無奇。這些相似點令人生疑:他們真能單獨做出如此大案嗎?這種模式化的極端行為,或許背后隱藏著更深層的左瘋勢力操控。
![]()
極端思想的腐蝕與極左作用
羅賓森并非天生就是惡魔,沒有人是。人類的惡念往往是被外部力量灌輸和放大而成的。就像一顆種子,如果落在肥沃的仇恨土壤中,就會迅速生根發芽,最終結出毒果。
特別值得警惕的是,極左思想在其中的作用。這種思想體系往往通過制造虛構的“敵人”來煽動無端的仇恨。它將社會問題簡單化,將對手妖魔化,讓原本理性的人相信“暴力就是正義”。例如,在一些激進的在線社區和媒體平臺上,保守派如科克被描繪成“法西斯分子”或“白人至上主義者”,而忽略了他們實際主張的多樣性和包容性。
羅賓森可能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迷失了自己:從瀏覽激進帖子開始,到逐漸接受“行動主義”的號召,最終拿起武器“伸張正義”。這不是孤例,近年來,美國多起針對政治人物的襲擊事件,都與類似的思想洗腦有關。數據顯示,2020年以來,極端左翼團體引發的暴力事件占比顯著上升,許多參與者都是20歲出頭的年輕人。他們本該在大學里追求知識、探索人生,卻被意識形態的漩渦吞沒。
正如《哈利波特》的作者羅琳女士為查理·科克的去世仗義執言所稱:“如果你認為言論自由只屬于你自己,而不屬于你的政治對手,那么你就不是自由主義者。”
“如果你認為政治對手應該受到暴力或死亡的懲罰,那么你就是恐怖分子。”
這些話直擊極左偽善的核心,他們高喊包容,卻用暴力扼殺異見。甚至荒唐攻擊對手為納粹?什么是納粹?因為立場不同、觀點不同、意見不同就剝奪別人生命的才是納粹。
言論自由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但是我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力。而不是,我不同意你的觀點,就用子彈讓你永遠閉嘴。這兩天我們見識了很多真正的納粹。
年輕人易受影響的原因與警示
為什么年輕人特別容易受影響?一方面,社交媒體算法推波助瀾,將極端內容推送給易感人群,形成“回音室”效應。另一方面,教育體系的缺失也難辭其咎。有些學校過度強調“社會正義”而忽略批判性思維,導致學生無法辨別事實與宣傳。
羅賓森的案例就是一個活生生的警示:如果不守住常識、信仰與自由,任何普通青年都可能在仇恨中迷失自我,變成一顆隨時會引爆的炸彈。常識告訴我們,暴力從來不是解決分歧的途徑;信仰提供道德錨點,讓人堅守人性;自由則確保多元聲音的存在,而非一言堂的霸權。
有人試圖將此案歸咎于“槍支問題”,但真相是,羅賓森這個青年完全被左派勢力當槍使了。左派媒體和激進勢力才是真正的禍根,他們通過歪曲事實、煽動分裂,將無辜青年變成政治暴力的工具。
最新消息顯示,羅賓森已被猶他州以加重謀殺罪名起訴,這將使他面臨死刑審判。此外,還有待處理的聯邦指控,也同樣攜帶死刑可能。行刑隊即將到來,這不僅是對兇手的正義回應,更是對政治暴力的嚴厲警告。
![]()
對左派極端的憤怒批判
這起悲劇呼吁我們行動起來。首先,家庭和社區應加強教育,幫助年輕人辨識極端思想的陷阱。其次,社會需要更嚴格的媒體監管,遏制仇恨言論的傳播。但我們必須直面左派極端的丑陋本質:這些偽善的“正義戰士”一邊高喊“包容”和“反法西斯”,一邊用子彈和謊言扼殺異見!他們的洗腦機器像毒瘤一樣腐蝕社會,制造出像羅賓森這樣的怪物,卻從不反省自己的罪行。這種雙標和虛偽令人作嘔、憤怒至極,他們不是在捍衛權利,而是在摧毀文明的根基!如果不徹底鏟除這些左派毒瘤,更多無辜生命將白白犧牲。
查理·科克的離去是一個巨大的損失,但他生前致力于的價值觀,自由、責任和理性,正是我們對抗黑暗的武器。只有以雷霆之勢批判和打擊左派極端,我們才能防止更多“羅賓森”出現,讓社會重歸和諧與正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