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由微博吐槽引發的輿論風波,正在撕開中國餐飲行業最后一塊遮羞布。當羅永浩在直播間里舉起那袋保質期 18 個月的冷凍海鱸魚包裝袋時,屏幕前數十萬觀眾突然意識到:自己在連鎖餐廳花高價追逐的 "現做美味",可能只是工業流水線上的標準化產物。這場看似個人恩怨的商業糾紛,實則暴露出預制菜行業長期存在的定義混亂、信息不透明與信任危機。
爭議緣起:一場關于 "真相" 的攻防戰
9 月 10 日,羅永浩那條 "西貝幾乎全是預制菜還那么貴" 的微博,像一顆投入平靜湖面的炸彈。這位向來敢言的創業者顯然戳中了消費者的痛點 ——5 個人點 15 道菜仍吃不飽的分量,21 元一個的古法戧面饅頭比米其林餐廳包子還貴的定價,與 "幾乎全是預制菜" 的用餐體驗形成刺眼反差。
西貝的反擊堪稱教科書級的危機公關反面案例。創始人賈國龍先是情緒激動地召開媒體溝通會,堅稱 "西貝門店 100% 沒有預制菜,一道都沒有",甚至放言 "一定會起訴羅永浩"。隨后西貝發布的《致顧客的一封信》和 "羅永浩套餐",與其說是澄清,不如說是將爭議推向高潮。當北京部分門店外賣訂單量從 200 多單驟降至 100 多單時,市場用腳投票的結果已然顯現。
羅永浩的臨時直播間成了這場輿論戰的關鍵戰場。開播僅 10 分鐘,抖音觀看人數突破 10 萬,微博平臺 74 萬人在線圍觀。他展示的證據鏈條清晰有力:保質期 9-24 個月的冷凍食材照片、媒體探店視頻、行業報告中 "多家連鎖餐廳預制菜比例超 80%" 的數據,以及老鄉雞菜單上明確標注的 "餐廳現做、半預制、復熱預制" 分類標準。最辛辣的質問莫過于:"我們去餐廳吃飯,可以接受冰鮮,但不能接受腌制很久的工業化食品 —— 這很難理解嗎?"
定義困局:當 "預制菜" 成為羅生門
"到底什么是預制菜?"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在爭議中暴露出驚人的認知分裂。羅永浩代表的消費者立場樸素直接:不是在餐廳后廚從生到熟現場制作的,就該算預制菜。就像他舉例說明的,扣肉提前一天做好可以接受,但數月前烹飪好冷凍復熱的絕不能算 "現做"。
餐飲行業卻有另一套話語體系。賈國龍強調 "預制和預制菜不同",將中央廚房配送的切配好的肉絲、過油半成品都歸為 "正常備餐流程"。這種區分在普通食客看來如同文字游戲 —— 當你在西貝點一份 "現做" 的牛肉土豆條,端上來的卻是中央廚房預制的冷凍半成品,這種 "現場加熱" 與消費者期待的 "現做" 顯然存在認知鴻溝。
監管層面的定義同樣令人困惑。2024 年 3 月六部門發布的《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的通知》將預制菜定義為 "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并特意把 "中央廚房制作配送的凈菜、半成品" 排除在外。這個狹窄的定義給了西貝們辯護的空間,卻與消費者常識嚴重脫節。食品工程博士云無心的點評一針見血:"大家其實是在批評或維護各自想象中的預制菜。" 當西貝引用這份通知聲稱 "100% 沒有預制菜" 時,公眾感受到的只有被愚弄的憤怒。
價格迷局:21 元饅頭背后的價值欺騙
"古法戧面饅頭 21 元,黑珍珠餐廳包子 16 元,米其林兩星的海參包子 28 元。" 羅永浩報出的價格對比,道出了爭議的核心 —— 消費者并非反對預制菜本身,而是反對用現做菜的價格購買工業化產品。
餐飲行業現行的市場調節價機制,給這種價值錯位提供了溫床。法律只要求 "明碼標價",卻沒有對不同制作方式的菜品價格作出規范。云無心等專家認為 "不存在現炒菜的標準價格",但普通消費者有樸素的價值判斷:預制菜節省了后廚人力、縮短了制作時間,理應在價格上有所體現。西貝的問題在于,它既享受著預制菜帶來的成本優勢,又不肯放棄現做菜的溢價空間,這種 "兩頭占便宜" 的做法觸碰了消費者底線。
更諷刺的是西貝推出的 "羅永浩套餐"。666 元的價格包含 13 道菜,看似誠意滿滿,實則暴露了定價體系的荒誕 —— 當一家餐廳需要用 "不好吃不要錢" 來證明自己菜品價值時,其價格與品質的匹配度早已受到根本質疑。
行業潛規則:不透明的 "皇帝新衣"
羅永浩與西貝的爭議,撕開了餐飲行業一個公開的秘密:預制菜不標注已成普遍現象。杭州綠茶餐廳的 "佛跳墻" 被揭出是預制產品卻從未說明;珠海斗門區多家外賣店打著 "現炒現做" 旗號,實則使用即熱預制品;廣州連鎖餐飲中使用預制菜的比例高達 80% 以上,標注卻普遍模糊。
這種集體沉默背后是赤裸裸的經濟算計。預制菜能顯著降低人工成本、縮短出菜時間、保證口味穩定,這些優勢直接轉化為利潤空間。而明確標注則可能影響顧客選擇 —— 艾媒調研顯示,超七成消費者希望清楚知道食材是現做還是預制,六成以上會因 "不透明" 降低對品牌的信任度。于是,"不告知" 成了行業心照不宣的潛規則,用模糊的 "匠心"" 現做 " 等營銷話術掩蓋工業化生產的本質。
老鄉雞的做法提供了鮮明對比。這家快餐連鎖在菜單上明確標注菜品是 "餐廳現做、半預制還是復熱預制",其中 "餐廳現做" 要求生鮮、生切、生調,"復熱預制" 則完全是央廚成品。令人玩味的是,這種透明化并未影響其經營 —— 反而贏得了更多信任。
信任重建:透明化是唯一出路
預制菜本身不是原罪。在快節奏的現代生活中,它滿足了便捷、高效的飲食需求。真正的問題在于不透明帶來的信任危機。中消協調查顯示,近四分之一消費者對預制菜 "不放心",這種不安源于信息不對稱。當餐廳用精美的擺盤和營銷話術包裝工業化產品,當消費者為 "現做" 體驗支付溢價卻得到預制菜時,信任的崩塌幾乎是必然。
政策層面已開始行動。2024 年 3 月六部門通知明確要求 "餐飲環節使用預制菜要明示",廣東率先發布地方標準,要求菜單標注 "預制菜" 并規范標識要素。這些舉措為行業透明化提供了制度基礎。更值得關注的是市場反饋:廣東試點標注預制菜的門店,投訴率下降 15%,復購率反而上升近一成。這說明透明化不是商業自殺,而是重建信任的必由之路。
羅永浩在直播中反復強調:"我不是反對預制菜,只是反對欺騙消費者。" 這句話或許道出了問題的本質。當西貝們還在糾結預制菜的定義,爭論中央廚房產品是否屬于預制菜時,消費者其實只想要一個誠實的告知。畢竟,明碼標價賣預制菜不可恥,偷偷摸摸用預制菜賺現做菜的錢才真正令人不齒。
預制菜行業的未來,取決于能否建立起透明可信的市場環境。這需要企業放下僥幸心理主動標注,需要監管部門加快完善國家標準,更需要消費者用選擇權投票。當每一份菜單都清晰標注食材來源和制作方式,當 "預制" 不再是需要遮掩的秘密,這個年產值數千億的行業才能真正走向健康發展的軌道。畢竟,餐飲的本質永遠是 "良心" 二字,而不是文字游戲和概念炒作。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