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孫怡媽媽的育兒觀,她說不想讓女兒學做飯,因為"不想我的女兒以后進了廚房以后就被困在廚房里頭"。這種觀點讓我深思——我們培養孩子,究竟是為了讓他們成為只會享福的"公主",還是具備全面生活能力的強者?
1
生活技能不是負擔,而是底氣
我完全理解為人父母不愿讓孩子受苦的心情。但不教孩子基本生活技能,不是在保護他們,而是在剝奪他們未來的選擇權。
人生無常,誰都無法保證永遠有錢請人做飯、永遠雇得起保姆。我從未想過自己會有一天連鐘點工都請不起,但現實給了我一課。就像敘利亞的中產一夜之間可能流落街頭,人生的下限可能遠超出我們的想象。
做飯、帶孩子這些生活技能,不是束縛人的枷鎖,而是讓人在任何環境下都能活下去的底氣。有了這個能力,我們才真正擁有選擇權——可以選擇自己做飯,也可以選擇購買服務。這才是真正的自由。
2
越是有錢家庭,越注重親力親為
有趣的是,我觀察到一個現象:越是有錢的家庭,越重視父母親自參與育兒。
董子健媽媽希望孫怡能夠照顧孩子、顧家,這被很多人批評。但仔細想想:有錢人賺那么多錢,不就是為了讓下一代更好嗎?誰會愿意把自己的孫子孫女完全交給保姆?
真正重視教育的家庭,都明白一個道理:再好的保姆也替代不了父母的關愛和親自教導。孩子的心理健康、價值觀培養,需要父母親力親為。這與有錢沒錢無關,而是對育兒本質的理解。
3
我的親身教訓,婚姻需要共同承擔的態度和能力
在這方面,我有切膚之痛。當年我和大馬收入都很高,結婚前覺得不會做飯沒什么影響,請保姆就好了。誰能想到20年后,我們會面臨請不起保姆的境地?
沒有保姆后,大馬還處在不會干也不愿干的狀態。我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晚上八九點回家還要餓著肚子做飯。我滿腹的心酸和委屈,而大馬則理直氣壯的來一句:你知道我不會做。
我特別能理解俞渝說的:婚姻需要參與感。參與不僅是一種態度,更是一種能力。
4
如何培養孩子的生活能力
基于這些教訓,我在教育孩子時特別注重:
1.早期自理能力培養:我家兩個孩子很早就自己洗澡、整理書包
2.烹飪技能從小學起:老大7歲就開始自己做早餐,現在上大學全部自己做飯
3.家務責任分擔:讓孩子明白,家是需要每個人共同建設的
會做飯不等于就要給別人當一輩子保姆,而是擁有了照顧自己的能力。這種能力讓孩子在任何環境下都能保持尊嚴和選擇權。
5
養育孩子的終極目標
我們生孩子,就要負責任地把他們養好。這不是在為婆婆生孩子,而是在為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
養孩子不是把所有事情都交給保姆,很多事必須親力親為。給孩子做他喜歡吃的飯菜,與孩子一起做飯,這本身就是美好童年的一部分。誰會認為天天吃食堂、外賣是幸福的童年呢?
真正的育兒,是培養孩子具備面對各種人生境遇的能力。這既包括高處的飛翔,也包括低處的生存。只有這樣,孩子才能真正擁有掌控人生的自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