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鐵路子弟而言,吉鐵文化宮是一處有著特殊情感寄托的建筑物。從1956年開始,這里便替代了始建于日偽時期的鐵安里俱樂部,成為吉林地區鐵路系統觀影、看劇、開會、演出等文娛活動的中。那里留有我們最快樂時光的美好記憶。
新中國成立后,鐵路系統曾于1953年在新站建成一座職工俱樂部,但規模很小,還沒有鐵安里俱樂部大。隨著鐵路系統的規模日益擴大,吉林鐵路局在中興街修建了一座規模宏大的文化宮(1983年后劃歸分局管理)。這座建筑為鋼筋混凝土結構,水涮石掛面,坐西面東,占地9000平方米,建筑面積5100平方米。
文化宮的建筑分為三部分:北側為劇場,中間為文藝科技活動館、圖書室、閱覽室,南側為辦公室和體育館。1983年吉鐵文化宮整修,劇場地面改為水磨石,并安裝了沖洗地面設備,劇場座席和電影機進行了更新。
這其中劇場面積1344平方米,樓上、樓下設1218個座席,舞臺為鏡框式,深度15米,高12米,寬20米,有樂池和一面附臺,四道電動幕。除用于內部大型會議外,對社會常年開放電影。1977年,在劇場后墻又外接建起一座500平方米的二層樓,一樓為演員化妝室和道具、布景倉庫,二樓為排練室。局(后改隸分局)列車文藝工作隊(后改稱列車文藝工作團)的辦公場所也設在后二樓。
我對鐵路文化宮的印象始于上小學之后,當時學校組織看電影,同學們排著隊,在1—2—1的哨聲指引下,有節奏擺開雙臂,邁著隨性的正步,由鐵二小魚貫行進到文化宮。看的是什么已經記不清了,大概是戰爭題材的黑白影片。初進文化宮,年齡小,還有些畏生,加之老師管理得嚴格,故而并未像在東方電影院那般東游西逛。去了幾次后,特別是憑家長給的招待票觀影后,才慢慢開始對文化宮進行“探索”,尤其愿意在二樓橢圓形天井周圍傻跑。
除了放映電影,鐵路文化宮還是很多大型文藝演出的場地。在服裝道具、燈光舞美方面,吉鐵文化宮也可謂人才濟濟,歌舞、話劇、音樂,一度好戲連臺,其中最為影響力的的當屬吉鐵業余京劇團的演出。這個京劇團的歷史可以追溯到民國早期,是全國企業中成立最早、活動時間最長、演出劇目最多的一個京劇團。雖為業余演員,但何瑞吾、王樹聲、郝瑞興、崔慶榮、張玉林、孟少川、韓鳳陽、曹玉萱、馬莉等人都具有較高的京劇造詣,是毫不遜色專業京劇演員的名“票友”。
鐵路文化宮最熱鬧的演出要數“文藝匯演”。文藝匯演是鐵路系統一種綜合性的文化藝術展演,節目由系統內機關、企業、學校、醫院等單位選送,演出形式包括歌曲、舞蹈、戲劇、朗誦、器樂演奏等。另外,吉林鐵路系統內部,如教育系統也舉辦過文藝匯演。
吉林鐵路系統舉辦文藝匯演歷史十分悠久,但由于場地限制,并非所有人都能到現場觀看文藝匯演。以學校為例,通常只有數個班級會沾班主任的光,有機會代表學校出席,去文化宮觀看。我記得自己上小學時,有兩三次,所在班級曾被安排觀摩文藝匯演,初中有過一次。自己在學校組織的活動中,也有幸上過一次文化宮的舞臺。
另外,學生階段,我還曾在寒假去文化宮的科技活動館猜過謎語,玩過科技游藝器具;去體育館看過比賽,滑過旱冰。直到1996年之后,就再也沒有進過鐵路文化宮了。后來聽聞吉鐵一中劃歸地方管理時,鐵路系統曾有動議將文化宮并入學校,但建議被當時的校領導拒絕,未能最終成型。
時隔二十多年后,我有機會在2018年進入吉鐵文化宮。與更換了“皮膚”的建筑物外壁不同,文化宮內樓體、走廊、天井雖有新裝潢,整體仍可見舊貌,行走其間仿若時光倒流,毫不陌生,只有親切。想一想,自己青少年時熟悉的那么多劇場,如今在吉林市唯有這里還保留著曾經的模樣。
雖然當時周圍一個人也沒有,我卻并不覺得寂寥:耳畔縈繞著是孩子們歡快的叫嚷聲,眼前如見孩子們頑皮地嬉鬧——恍惚間,我似乎也看到了小小的自己,正飛揚著頭發,圍著二樓的天井瘋跑……
![]()
![]()
![]()
![]()
![]()
![]()
![]()
本文為優雅的胡子原創文章,其他自媒體轉載須經作者同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