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痔瘡”這個看似尷尬的話題,其實是現在普遍存在的肛腸疾病,給許多人造成了不小的困擾。俗話說“十人九痔”,雖然說辭有些夸張,但也說明了其在人群中的高發性、普遍性,它的本質是肛門部位氣血瘀滯形成的團塊。
《黃帝內經·素問》曾指出:“因而飽食,筋脈橫解,腸澼為痔。”說明了飲食不節、壓力過大會導致脾胃受損,進而引起筋脈弛緩、氣血瘀滯在腸道末端形成痔瘡。
一、痔瘡形成的主要原因
胃腸濕熱:經常吃辛辣油膩、燒烤火鍋、大量飲酒,會導致體內產生“濕熱”。這些濕熱邪氣向下走到肛門,堵在那里,氣血不通,就會紅腫熱痛,甚至出血,這也是最常見的原因。
中氣下陷:久坐不動、長期勞累、身體虛弱的人,脾氣容易不足。脾氣虛了,就沒力氣兜住內臟,直腸肛門周圍的支撐結構就會松懈下墜,形成痔瘡,尤其容易脫出肛門。
血熱妄行:長期便秘,大便干燥,排便時就得拼命用力。這相當于給肛門周圍的血管施加了巨大壓力,熱迫血行,血管破裂,從而導致出血。
![]()
二、治痔:不只“切掉”,更需“調理”
現代醫學中治療痔瘡,多以手術切除為主,術后有易復發的風險。而中醫則更注重整體調理,消除病根,防止復發。
![]()
1.濕熱下注型的“火辣痔”表現為肛門灼熱腫痛,便血色鮮紅,量多,大便粘膩不爽,舌紅苔黃膩,通常用清熱利濕的中藥,比如含有槐角、地榆的方劑,幫助身體把濕熱清出去。
2.氣虛下陷型的“脫出痔”表現為痔核突出不易收回,便血色淡,量少,倦怠乏力,食少便溏,經典方劑“補中益氣湯”其核心就是補氣升提,托舉下墜的“氣”。
3.血熱妄行型的“出血痔”表現為肛門刺痛,痔核紫暗,便血色暗有塊,舌質紫暗有瘀點,則需要涼血止血,比如用“涼血地黃湯”來讓血脈“冷靜”下來。
除了內服中藥,中醫也有很多外治法,比如中藥坐浴、藥膏外敷等,能直接作用于患處,快速緩解腫痛。
![]()
三、預防痔瘡,防止其復發,關鍵在于日常生活方式
吃對東西:避免辛辣刺激、油炸食物,少飲酒,多食蔬菜水果及富含纖維的食物,保持大便的通暢。
養成良好習慣:避免久坐久立,常做提肛運動,能極大促進局部血液的流通;定時排便,上廁所的時間不宜過長。
痔瘡雖煩人,但并不可怕,它更像是身體發出的一個警報,提醒體內的平衡被打破了——要么是吃得太“火”,要么是身體太“虛”。我們需從從調整飲食、改變習慣入手,從根本上改善體質,才是告別痔瘡困擾的長久之道。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