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2年6月25日,公眾號“看客inSight”的推送 引發網友關注。有人感嘆“少有人將目光投向流水線上的工人”,也有人說“這篇文章反駁了讀書無用論”,有人在文章中看到了過去的自己,而更多人透過作者的鏡頭和文字,看到小鎮內衣廠的青年們真實的生存狀況。這篇文章首發于2017年,標題是 。
作者陳勁大學學習新聞專業,畢業后選擇成為一名自由報道攝影師。他將鏡頭和文字對準小鎮青年的生活與情感,作品普遍關注當下中國年輕人的生存和流動狀況。
職業學校教育,作為人才培養與發展的重要渠道,進入了前所未有的發展階段,卻也深陷偏見和隱性歧視的困境。當高考600分的考生把職業本科填進志愿表,當非傳統專業引起社會關注,當職業本科畢業生被卡在“不被認可”的困境里,當普通本科畢業生“回爐”職校學炒菜、學美甲......職業教育在發展過程中不斷暴露出新問題,也亟需對癥的解法。職業教育不再只是一個教育議題,也是一場關乎千萬青年未來發展路徑的“社會實驗”。
本期天天泛讀匯集7篇文章,從宏觀政策、社會認可、學校定位、個體經驗等角度,解讀職業教育的發展現狀與制度中的個體困境,在 “大有作為” 的藍圖期許與 “無人認可” 的現實困境碰撞中,探尋職業教育破局的可能路徑。
以下是十六期營員們的天天泛讀——
十六期 運營組彭楚玲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南方周末”的,作者蔣敏玉,編輯錢煒。
“職業本科前途廣闊,大有作為。”近兩年,高考600分填報職業本科院校的現象引發熱議。與此同時,教育部公示新增多所職業本科院校,“職業本科值不值得報考”成為許多人關心的話題。
這篇報道聚焦職業本科的發展現狀。開篇以企業需求和學歷要求為引,呈現專科求職的困境,隨后指出教育部大力支持職業本科建設,將讀者的目光轉向職業教育。報道分為四個部分。一是建設職業本科的大投資。在中等水平民辦層次職校試點,各種資源大力扶持,但建設的質量不一,資源逐漸往公辦職業本科傾斜;二是職業本科的專業設置。專科的教學方式不再適用,本科的教學模式不能生搬硬套,專業設置的優化調整前路漫漫;三是職業教育的突破。職業本科是否只是專科套著本科的皮,未從根本改變問題。直至深職大升為職業本科,職業本科的師資力量和教學質量才有所提升。最后,職業本科的飛速發展也面臨許多問題。產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廣度不夠,師資力量如何壯大,職業本科的未來去向該如何,都是需要考慮的。
大家是否看好職業本科的發展?不同于傳統本科高校的培養方式是否符合企業和市場的需求,甚至影響更多考生的志愿選擇?職業教育的未來發展是怎么樣的呢?
十六期 播客組 于欣都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上觀新聞”的,作者張凌云,編輯林環。
這是一篇“舊聞”。之所以分享它,是因為近日全國首家“燒烤產業學院”揭牌的新聞引發關注。人們對燒烤等非傳統專業仍然很感興趣。
這篇報道主要采訪了該學院的學生和老師,結合農業部《中國小龍蝦產業發展報告》和政府工作報告等,對主題做了比較全面的闡釋。學院之外,作者到當地的農產品批發市場進行采訪,結合潛江當地的小龍蝦產業來談,是一篇很好的“輕深度”報道。
不過我認為,這篇文章同時存在報道角度上的局限。職業教育中還有哪些“非傳統專業”被關注?“職業教育”的邊界在哪里?如果專碩、教育博士也算職業教育,職業教育是否會成為未來教育的主流趨勢?
十六期 深度組曹依霖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澎湃新聞”的,作者熊若皙、孫怡洋,編輯黃霽潔。
這篇報道聚焦職業本科教育的發展現狀,一層層揭開了職業本科面臨的困境。文章由彭勉、于娜這些學生的真實經歷引入——明明職業本科的學歷在法律層面和普通本科平等,可考公、找工作時,就因為專業代碼差一點、專業名稱不一樣,職業本科畢業生便被拒之門外。此外,職業本科學校轉型還具有滯后性,那些升格來的院校,還帶著專科的影子,跑操、早晚自習等管理模式沒有改變,圖書館設施也跟不上。報道的最后給讀者拋出一個問題——職業本科到底該怎么定位,是像普通本科那樣重理論,還是像高職那樣重技能?
之所以想推薦這篇報道,是因為它讓我們看到了教育體系里容易被我們忽略的角落。職業本科本應該是技術人才的上升通道,可現在卻卡在“不被認可”或“紙上認可”的尷尬之中。或許我們可以多想想,怎么讓政策落地更實在?怎么讓社會能更多地正視職業本科?通過這篇報道,我們看到了問題,也希望這些問題能夠得到解決——畢竟,每一個努力的學生,都該有公平的機會發光發熱。
十六期 運營組畢詠璇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新京報”的,作者李聰,編輯袁國禮
這篇報道寫于2022年,關注了職業本科的第一屆 畢業生。文章首先展現職業本科生多樣的求職路徑,再回顧他們當初 報考職業本科的原因,接著提到成為職業本科生后遇到的不便、誤解以及畢業生就業后的真實感受,最后回到職業本科生的發展路徑上,并呈現了他們對未來的期待。可以發現,他們走上職業本科道路的原因很多,有學歷焦慮,也有對技術的追求。從結果上看,職業本科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他們最初的期待——他們當中有的摸到了普通本科的就業門檻,有的憑借實訓經驗收到多份offer,有的真正提升了自己對技術的認知。
推薦這篇文章,是因為文中的主角是第一批吃螃蟹的人。在當下重新回看他們的經歷,也許更能看清一些新變化和老問題。如今,有越來越多的高分考生報考職業本科,學校數量和招生名額也在增加,這與職業本科剛創辦時的景象大有不同。然而,文中提到的職業本科畢業生在應聘時被質疑學歷、專業代碼與普通本科不一致等情況,在三年后的今天依然存在。縮小政策宣傳與實際執行之間的差距,消除大眾對職業教育的誤區,依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另外,文章的采訪對象多是工科專業的學生,這會讓我好奇,其他領域的職業本科生發 展情況如何?尤其是文科方面,在大力 發展職業教育的語境下,文科建設能從中獲得什么啟示呢?
十六期 深度組 宿旸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南方周末”的,作者姜博文、柯愉樂,編輯譚暢。
這篇文章敘述了袁靖、陳茂珊、黃曼、謝婉這四位選擇“回職校重造”的本科畢業生的經歷,并且還原了他們做出這個決定的原因,重新學一門技術過程中的苦和甜,以及學習技術后對就業市場產生的不同看法。“職校”與“普通本科”這組“平行世界”產生交匯,映射出兩種教育背景為學生面對就業市場做出的不同準備。
一方面,有些畢業生如袁靖、陳茂珊、謝婉,發現自己在職場中“能力差”,且對職業規劃感到“迷茫”,于是想要通過培養一技之長找到自己的“軌道”;另一方面,對黃曼而言,“回職校重造”也成為反叛社會期待、尋找“曠野”的一種方式。
綜合四位畢業生的經歷和大學生技師班教師徐丕兵的教學觀察可以看到,本科學生在職校中的普遍特性是:對抽象知識的理解能力強,但較為缺乏實踐能力和意識。與此同時,企業對復合型人才的要求、終身學習理念的流行以及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產教融合的資源,都為職業技術培訓的“大學生班”提供了市場。
宏觀來看,近年來社會也愈發意識到職業教育的重要性。但現實是,就業市場似乎還沒做好準備接受這個改變:學位證書依然被認為是求職的“敲門磚”、對職業技術學習依然存在偏見、許多技術從業者的工作條件和待遇一般等問題依然存在,改變偏見或許還需要更長的時間。此外,“本科班”的興起趨勢會不會加劇職業技術學校學生的就業壓力?讓他們的就業面臨新的困境?
十六期 深度組 黃秋玥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武大新視點”的。采訪由劉馨潞、薛靜迪、劉美言、龔鄭豪完成,作者劉馨潞,編輯瞿王燁、姚汶含。
這篇報道由學生媒體撰寫,聚焦“一群有教育理想的職教老師”。行文邏輯上,前三節可以由“理想與現實的沖突”概括;第四節拆解結構性問題;最后一部分提到了外界偏見、國家政策等問題,即外部視角。
在這部分老師眼中,職教似乎可以填補“脫不下的孔乙己長衫”的空白。他們上進的心理與被外界貼上學歷歧視標簽的處境,具有天然的矛盾點。老師們發現職教中存在的問題,試圖改變,卻受制于現實,“理想與現實水土不服”。老師們重新思考自己的教育理念并做出改變,面對高中化的大學、根深蒂固的歧視,他們仍然決定“為它多努力一點”。
這篇報道很好地從老師們自身的視角出發,去展現職業教育中的結構性困境。比起直接聊后者,它呈現了老師們的心理狀態,我覺得是很有意思的切入點,也能更好地打破大眾單一的偏見。
在最后,報道指出了當下職教的新變化——國家政策在鼓勵職教發展,職校學生的觀念在改變,學校對老師的學歷水平要求也在提高。我忽然想到,職教發展本身是在努力跳脫被學歷劃定的未來,但職教對老師的學歷限制卻越來越高,這種矛盾也很有意思。國家支持職教發展,但是否限制了另一部分人的發展?我暫且沒有想得很清楚。
十六期 深度組 李思敏
今天分享的文章是“正面連接”的,作者洪蔚琳,編輯康路凱。
“你還會打電話給初中被分流到中職的同學嗎?”這是洪蔚琳老師發出的疑問,也是我恍然意識到的,人與人之間似乎產生分流的臨時節點。
在以往的刻板印象里,我們常常認為“不好好學習”的“壞孩子”才會去讀職校,但這篇文章卻牽涉出一個較少被提及的現實:據統計顯示,我國70%以上的職校生來自農村。
由此出發,文章把環境、背景乃至更多成績之外的因素與“上中職”聯系起來,從而向我們展開了譚俊寶、劉麗蓉、陳偉廷和陳子川等中職生的故事。接著是刻板印象的破除——中職生并不總是“抽煙喝酒逃課”,反而大多數掙錢打零工、老實上課,但卻也熱衷于約架、上課開小差。再到另一種生活的展示:“我就是個垃圾”的低自我認可式敘事,家庭、社會乃至他們自己都認為自己毫不重要,選擇自我放棄。文章呈現了家庭中冷漠與刻板的認知帶給學生最直接、卻也最深刻的困苦。關于職校資源的短缺、老師教育理念偏離現實等問題,梁自存的博士生研究給老師和學生帶來了啟發和思考。一切看似在往欣欣向榮的方向發展,但更多的問題卻在課堂之外發酵著。
一顆小石子產生的漣漪太小了,打不破整片湖面的平靜。
最后,無論是最成功的畢業生案例陳子川,還是思想認知得到極大改變的譚俊寶,或是在為賺錢發愁的劉麗蓉,他們都仍然在為自己的人生前路探索,為成為人的目的本身前行。
推薦這篇文章的原因有很多。一方面是文章主要從學生的視角展開闡述,讓我們能更深入地了解到另一部分“被遺忘的世界”。另一方面,文章結合了梁自存的博士生研究,試圖給當代的職業教育困境提出一些可解之法。以及,這篇文章的敘述節奏很舒服,敘述內容也足夠真誠和動人。結尾對人本身部分的強調深入人心。此外,文章評論區的討論也值得我們關注。
在這一篇和上一篇的分享中, 不同于大部分關于職業教育的外部視角研究,我們嘗試聚焦于內部視角,以“老師”和“學生”兩個主視角的切入,更好地理解在職業教育中兩大主體的真實想法與現實困境。這兩篇文章有很多互通且能夠互相啟發的地方,可以聯系起來閱讀,也希望這兩篇文章能帶給大家一些新的想法!
大家看完這些報道有什么感受?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互動~
系列統籌 | 彭楚玲 于欣都
組稿人 | 宿 旸
參與 | 十六期成員
值班編輯 | 湯博磊
編委 | 黃柏涵
運營總監 | 葉沛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