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我們熟知的美、蘇、德、中、日、意、英等主要參戰國外,還有一些不是太出名的國家也卷入了這場人類歷史上的無盡浩劫之中。他們有的助紂為虐,甘心充當軸心國的傀儡,向正義的一方展開作戰;而有的堅守正義理念,與同盟國陣營團結一心,堅決抵抗軸心國的進攻。
在這些低調的國家中,蒙古可能是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個。自諾門罕戰役開始,這個草原國家便將自己全部的力量都投入到反擊軸心國的戰斗當中,經過重重戰斗,最終獲得了大戰的最終勝利。
一、出擊諾門罕
那時的蒙古,名字還叫做"蒙古人民共和國"。戰爭爆發之前,這個農牧業國家雖然也歷經了一些波折,但總體上還是享受著難得的寧靜生活。1934年11月27日,當時的蒙古與蘇聯簽訂了一份"君子協定",根據該規定,蒙古的國防安全受蘇聯保護,兩年后的互助條約里,雙方都決定建立一個相互防御的軍事同盟,以應對日軍對蘇聯遠東的威脅。
![]()
1936年以后,日軍開始不斷通過挑釁和"演習"對蒙古邊界進行侵擾,為保證自身安全,后者決定向蘇聯進行求助。1936年3月12日,兩國正式簽訂《蘇蒙友好合作互助條約》,協定書中有兩條特別引人注目:"蒙古或蘇聯領土的領土一旦受到第三國進攻的威脅時,蘇聯政府和蒙古政府約定立即就此情勢進行協商,并采取為他們領土的保衛和安全所必要的一切措施。""如果締約國一方遭受軍事攻擊時,他們應互相給予各方面的援助,包括軍事援助在內。1937年9月,蘇軍正式進駐蒙古,開始與蒙古共同建設戰線防御工作。
1939年5月11日,諾門罕戰役正式打響。在蘇聯軍隊的指揮下,蒙古人民軍在霍爾洛·喬巴山的帶領下,與進攻諾門罕的日軍展開了抵抗,當時的蒙軍部隊主要以騎兵和輕型裝甲部隊為主,軍事實力較為薄弱。5月24日,蒙古騎兵第6師在經過艱苦戰斗后,成功渡過哈拉哈河,擊退了日軍及仆從軍隊,并在哈拉哈河以東10千米處成功設置了防御陣地。
![]()
整個諾門罕戰役期間,蒙古軍隊在蘇聯軍隊的幫助下,對日軍的步兵和騎兵進行了一系列的進攻,取得了一些實際的效果。但由于自身戰力的不足,蒙軍在諾門罕戰役中也付出了一定的損失,包括第六騎兵師師長沙日布在內的990人陣亡,11輛輕型裝甲車被摧毀,此外還損失了1921匹軍馬和駱駝。這對于以騎兵為主的蒙軍來說,是一場慘烈的勝利。
![]()
諾門罕戰役結束后,蒙軍開始接受蘇軍的完全指導。在符合自身軍事發展的情況下,對蘇聯提供大量的物資和人員援助,尤其是軍馬的支援,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蘇軍騎兵的馬匹短缺的情況,自此蘇蒙兩國雙方的軍事互助活動開始有條不紊地進行,尤其在后來的衛國戰爭期間,這一活動達到了高潮。
二、"洛登騎士"丹達爾
雖然在整個二戰期間,蒙古軍隊并未全程參與對軸心國的全面戰爭,但在有限的幾場戰斗中,蒙古軍隊還是涌現了一些表現優異的英雄人物。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在諾門罕戰役中一戰成名的騎兵英雄,時任蒙古騎兵第6師師長的洛登·丹達爾。
洛登·丹達爾(蒙古語:Лодонгийн Дандар),1914年出生在蒙古布爾干省的拉桑特蘇木。小時候由于家庭貧困,8歲時就被迫送人代為撫養,1933年丹達爾應征入伍,由于新兵期間表現優異,他本人被破格送往蘇聯坦波夫的騎兵學校進行騎兵理論的系統性學習。
![]()
1938年,學成歸來的丹達爾被任命為蒙軍騎兵第6師17團團長。在他的指揮和教授下,該騎兵團的軍事素養有了巨大提高,在多次演習中也取得了優異成績。不久之后,隨著日軍對蒙古邊境的襲擾,包括他在內的10萬名騎兵被送往前線,應對日益緊張的邊境戰事。
![]()
諾門罕戰役爆發后,作為主力的騎兵第6師率先投入戰斗中。在前任師長不幸陣亡的情況下,臨危受命的丹達爾成為了最高指揮官。在蘇軍的支援下,丹達爾帶領騎兵第6師重新渡過哈拉哈河,并建立了相應的防御陣地。
5月28日晨,日軍第64聯隊、搜索部隊以及仆從國騎兵部隊,約千余人分別從三個方向向騎兵第6師的防御陣地展開瘋狂進攻。丹達爾此時臨危不亂,在指揮手下部隊靈活與日軍進行周旋,通過反突擊向日軍薄弱部位進行沖鋒,附近的蘇軍部隊聞訊后也迅速支援丹達爾的騎兵部隊。經過一番激戰,東八百藏指揮的搜索隊幾近覆滅,他本人也被蘇蒙聯軍當場擊斃。
![]()
戰斗中,丹達爾一直身先士卒,揮舞馬刀在敵軍中多次沖鋒,還親自砍下一個日軍騎兵的腦袋。日本人也被他不畏生死的勇猛精神所震撼,送上了一個的贊嘆的名字"哈拉哈河的騎士丹達爾"。戰斗結束后第二天,丹達爾被蒙古政府授予"蘇赫巴托爾勛章"和"紅旗勛章",表揚他無畏的戰斗精神。
![]()
諾門罕戰役結束后,洛登·丹達爾又榮獲了"蒙古人民共和國英雄"稱號。作為優異的士兵代表,丹達爾再一次前往蘇聯進行學習,衛國戰爭期間,丹達爾干脆加入了蘇軍的騎兵部隊,與其他蒙古軍人一起并肩戰斗。從莫斯科到柏林,丹達爾的足跡幾乎遍布了整個東線戰場,他也與其他蘇聯士兵一起,迎來了戰爭的最后勝利。
戰后,丹達爾因一些"特別的原因",一度遠離了他心愛的騎兵事業。但在極端困難的情況下,他本人依然沒有改變對騎兵生涯的熱愛,依然為軍隊的現代化發展默默地做著自己的貢獻。1986年,72歲的洛登·丹達爾因病去世,人們也在他的家鄉豎立起一座雕像,銘記他在二戰中的英勇表現。
![]()
三、舉國之力為勝利
除了諾門罕戰役的突出表現外,衛國戰爭期間,蒙古也直接或間接做出了各種貢獻,有力地保證了蘇軍后勤的穩定,為戰爭最后的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根據統計,蒙古在整個二戰中,共向蘇聯提供了70萬頭牛,490萬匹小牛,50萬匹軍馬及600萬張各類皮毛。這些農牧品極大緩解了蘇聯在戰時的服裝原料短缺的問題。
1941年10月,蒙古首次通過鐵路樞紐向蘇聯進行物資供應,首批貨物包括1.5萬套冬裝和3000余類物資,總金額超過了180萬圖格里克(蒙古貨幣單位)。到1944年底,累計2530萬圖格里克的物資經過鐵路陸續發往蘇聯境內,這樣的物資供應一直持續到1945年初才宣告結束。
![]()
民間對于蘇聯的援助同樣也沒有停止,許多組織呼吁民眾通過義務捐款的方式,向蘇軍提供各類支援。民眾在捐款運動中,共籌集了250萬圖格里克,以及10萬美元和300公斤黃金,這些款項被用于購買裝甲車輛和飛機等重型武器,起到了一些重要作用。
![]()
蘇聯本土上,由紅軍前騎兵總監奧卡·戈羅多維科夫上將組建的蒙古騎兵團在東線戰場上屢創奇功。這支原卡爾梅克騎兵團改編而成的草原勁旅,在各項東線戰斗中,給納粹德軍騎兵帶來了重大傷亡。作戰時,蒙古騎兵團手中的馬刀和象征勝利的"蘇魯錠"之矛,給蘇軍和德軍士兵留下了深刻印象。
![]()
在強烈榮譽感的鼓舞下,蒙古騎兵團在戰斗中都顯得斗志昂揚,就連蘇聯著名的騎兵元帥布瓊尼,在觀摩了蒙古騎兵團的表演后,也不由贊嘆:"這是一支充滿生氣的軍隊,騎兵們期待'奧卡汗'帶領他們戰無不勝。"
整個二戰期間,蒙古騎兵團中共有12人獲得"蘇聯英雄"的稱號,但他們也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最初組建的2000名騎兵,戰后幸存下來的僅有700人。這些蒙古勇士用他們的鮮血和忠誠,彰顯了草原勁旅的不朽名號。
結語
雖然一度成為"蘇聯的第16個加盟共和國",但蒙古在二戰中付出的巨大努力和犧牲,則不會被經歷這場世紀浩劫的正義之士所遺忘。為反法西斯戰斗作出巨大貢獻的精神,將會永遠留在歷史的記憶之中。
參考資料
1.《第二次世界大戰歷史1939-1945》
2.《二戰中的蒙古軍隊》
3.《日本騎兵史》
4.《蒙古歷史:二戰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