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你一個問題,我們眼中的世界是真實的嗎?
先別急著回答,想一想是不是所有動物眼中的世界都是相同的?顯然不是。世界是什么樣子的?世界的樣子是眼睛告訴大腦的,而不同的眼睛所能接收到的信息是不同的,所以大腦對于世界的認知也就不盡相同。早期的生命形式是沒有眼睛的,結構精密的眼睛是由最初的感光細胞一點一點不斷演化而來的,所以不同的生物為了適應自身生存的需要,也演化出了結構和功能不一樣的眼睛。而且對于一些生物而言,眼睛不僅會進化,有時還會退化。
![]()
哺乳動物祖先的眼睛之中有四種視錐細胞。
視錐細胞是眼睛中負責感知色彩的部分,也就是說視錐細胞的種類越多,眼睛所能看到的色彩就越多,這個世界就越顯得五彩斑斕。然而,千百萬年過去了,我們人類眼睛之中的視錐細胞數量非但沒有增加,還減少了一種,也就是說現在人類的眼睛中只有三種視錐細胞了。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變化呢?視錐細胞的減少是為了給視桿細胞讓位,而視桿細胞可以讓我們在光線暗淡的夜晚看得更加清楚。
![]()
生存是生物的第一要務,所以一切的進化都是為了這一目標服務的。
能夠看到五彩斑斕的世界,這對于生存而言幾乎沒有什么幫助,但夜視能力對于生存的幫助可就太大了,要知道哺乳動物的祖先是與恐龍生活在同一時代的,夜晚出來活動能夠最大限度的減少與恐龍相遇的機會,大大提高生存能力。所以為了給視桿細胞讓位,視錐細胞就減少了。也就是說夜視能力越強的動物,它的色彩感知能力可能就越差,比如貓,它只有兩種視錐細胞,它眼中的世界就比我們看到的要單調很多。
![]()
我們感覺自己看到的世界已經夠漂亮了,那是因為我們從未看過更加美麗的世界,我們無法理解擁有5種視錐細胞的蝴蝶和擁有16種視錐細胞的皮皮蝦眼中的世界到底能美麗成什么樣子。
我們的眼睛不夠強大,這是致使我們無法看到真實世界的第一個限制,而第二個限制則是光。地球上的光來自于太陽,太陽光包含了各個不同波長的可見光。我們平日里看到的各種物體,其本身并不會發光,而我們之所以能夠看到這些物體展現出來的不同顏色,是因為光的反射。
![]()
不同的物體表面對于不同波長的光的吸收和反射能力是不同的。
比如有些物體會吸收其它顏色的光而反射藍光,這些光進入我們的眼睛,我們看到的物體就是藍色的。當然,這是因為自然光中包含有藍色的光,如果我們在完全黑暗的環境中用單純的紅光去照射一個藍色的物體,我們是看不到藍色的,能夠看到的仍舊只有黑暗。所以說是包羅萬象的自然光讓我們看到了五彩斑斕的世界。
![]()
但我們并不總在自然光下活動,比如在室內,在夜晚,我們就要借助燈光來視物。
但任何燈光都不可能完全模擬自然光所蘊含的全部光譜,所以在燈光下看到的物體,其顏色就會比在自然光下暗淡一些,這就是顏色失真。長期看顏色失真的物體,會導致視覺疲勞,甚至誘發近視。而要避免這種情況,就要盡量選擇高顯色指數的燈具。太陽光的顯色指數為100,任何燈具都達不到,但越接近,對于眼睛就越友好。所以選擇燈,特別是給孩子用的臺燈,不是越亮就越好,而是顯色指數越高才越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