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的漏洞,遠比市場風險更為致命。”9月9日深夜,靖奇投資通過官方微信公眾號發布長文,詳細披露了一場持續近三個月的股東內斗。
這場以創始人范思奇與唐靖人為首的管理層沖突,涉及源代碼刪除、賬戶凍結、公章私刻等一系列激烈舉動,不僅導致公司業務一度停滯,更將私募行業長期存在的治理隱患推向公眾視野。
作為調查者,筆者梳理了靖奇投資官方發布的時間線、股東溝通記錄及相關佐證材料,發現此次內斗并非偶然爆發,而是源于股東對資金用途的質疑,最終演變為對公司控制權的全面爭奪。
作為一家聚焦證券與期貨市場的量化私募機構,靖奇投資的這場內斗,也為行業敲響了關于合伙人權責劃分、法人權限監管的警鐘。
一切爭議的導火索,始于一筆未說清的資金往來。6月9日,靖奇投資召開財務會議。會上,多位股東向創始人之一、基金經理范思奇提出質疑,要求其解釋一筆個人歷史大額借款為何最終轉為公司分紅。
據知情股東透露,該筆資金數額約300萬元,最初以“個人借款”名義從公司賬戶劃出,但后續財務記錄中卻被標注為“股東分紅”,且未經過全體股東表決程序。
![]()
“這筆錢的性質轉變沒有任何書面決議,也沒有提前告知其他合伙人。”現任風控官、另一創始人唐靖人表示,作為負責公司風控與產品化業務的合伙人,他也是在財務會議上才知曉該筆資金的用途變更。
“量化私募的核心是信任,無論是對投資人還是對合伙人,資金的每一筆流向都必須透明。”筆者試圖聯系范思奇核實該筆資金的具體情況,但截至發稿,其個人微信及電話均未回應。
不過,根據靖奇投資提供的財務流水截圖顯示,該筆資金于2024年12月以“借款”名義轉出至范思奇個人賬戶,2025年3月的財務報表中,該筆款項被調整為“2024年度股東分紅”,調整記錄上僅有范思奇的個人簽字,無其他股東或監事的確認痕跡。
股東對資金用途的質疑尚未解決,靖奇投資的內部秩序在6月10日至11日陷入“癱瘓危機”。6月10日凌晨,公司IT部門監測到服務器出現四次異常登錄記錄,最終導致Gitlab源代碼庫被全部刪除。
據靖奇投資技術負責人介紹,該源代碼庫存儲了公司成立以來所有量化策略的核心代碼,包括股票、期貨的交易模型參數,以及風險控制算法,“這些代碼是量化私募的‘生命線’,重建至少需要6個月,且部分歷史回測數據無法恢復。”
更關鍵的是,IT部門追溯發現,異常登錄的IP地址為“10.10.0.117”,該地址對應的是范思奇在公司的專用遠程控制電腦,且只有范思奇持有該電腦的root密碼及服務器超管權限。
“我們排查了所有員工的操作日志,當天只有這一個IP地址發起過刪除指令,且操作時間與范思奇的日常工作時段完全吻合。”技術負責人補充道。
就在源代碼被刪除的次日(6月11日),范思奇又作出了更激進的舉動。據靖奇投資運營部員工回憶,當天上午10時許,結算部門突然收到范思奇發出的“全倉清盤”指令,要求對公司管理的3只私募產品進行強制平倉。
同時,運營部門也收到其發起的“公司清算”申請,要求啟動解散程序。“我們當時意識到情況不對,立即暫停了指令執行,并聯系其他股東核實。”運營部員工表示,由于及時攔截,3只產品未實際平倉,避免了約200名投資人的潛在損失。
但范思奇并未停止行動——當天中午,其在個人朋友圈發布“卸任聲明”,稱“因與股東理念不合,即日起卸任靖奇投資所有職務,公司將進入清盤階段”,該聲明迅速被部分投資人截圖轉發,引發小規模恐慌。
筆者獲取的朋友圈截圖顯示,該聲明中并未提及源代碼刪除及資金爭議,僅將卸任原因歸咎于“股東單方面排擠”。唐靖人表示,范思奇發布聲明前,未與任何股東或投資人溝通,“他的目的很明確,就是通過制造恐慌,動搖大家對公司的信任,從而掌控后續的談判主動權。”
6月12日,沖突進一步升級。當天上午,范思奇派人前往公司辦公地點,強行搬走涉事的遠程控制電腦,現場員工試圖阻攔時,雙方發生肢體推搡,最終電腦被范思奇方面帶走。
“那臺電腦里不僅有服務器操作記錄,還有部分未備份的策略文檔,他搬走電腦,就是想銷毀證據。”唐靖人說。更嚴重的是,當天下午,范思奇單方面聯系公司托管服務器的機房,要求關閉服務器并拔走硬盤。
所幸機房負責人察覺異常后,第一時間聯系了靖奇投資其他股東,該行為才被及時阻止。為避免后續出現更大損失,當天傍晚,靖奇投資召開緊急股東會議,一致表決罷免范思奇的所有職務,并凍結其在公司的托管權限、IT系統操作權限。
但這并未徹底遏制范思奇的行動——6月13日,公司員工發現企業微信上的各類辦公文件、流程文檔被最新操作刪除,經技術人員排查,操作記錄指向范思奇此前留存的賬號權限,最終通過備份文件才恢復部分資料。
進入7月,雙方的爭奪從“破壞”轉向“控制權”。7月2日,靖奇投資財務部門發現,范思奇私自刻印公司公章,并利用該公章變更了公司基本戶銀行的預留印鑒,還與銀行柜臺預約次日掛失補辦網銀。
“一旦他成功補辦網銀,就可能轉移公司賬戶內的資金,當時賬戶里還有約800萬元的運營資金和投資人申購款。”財務負責人回憶,為保全資產,公司緊急決定先行支付員工工資及部分應付款項,剩余資金全部申購旗下合規私募產品,以此限制資金轉移。
7月3日,范思奇又試圖通過托管機構變更超級管理員權限,阻止公司新基金產品的備案流程,同時凍結了公司基本戶原有的網銀,導致公司賬戶支付功能受限,日常運營資金無法正常流轉。
7月16日,范思奇利用其法定代表人身份,前往銀行辦理了靖奇投資一般戶的銷戶手續。據銀行工作人員透露,辦理銷戶時,范思奇僅提供了法定代表人身份證明及私自刻印的公章,未出示股東會決議或其他股東授權文件。
“但根據銀行規定,法定代表人單獨到場即可辦理銷戶,我們無法拒絕。”此次銷戶導致公司部分客戶的資金結算通道中斷,引發多位客戶投訴。唐靖人表示,公司事后多次與銀行溝通,要求恢復賬戶,但因公章已被范思奇控制,后續手續無法推進。
“這就是法人權限過于集中的弊端,一個人就能決定公司賬戶的存亡。”
8月,沖突蔓延至線上平臺與股東會議。8月6日,靖奇投資員工發現,公司官方微信公眾號的運營權限被變更,經查詢,是范思奇利用微信法人掃臉功能獲取了控制權。
隨后,范思奇通過公眾號及個人朋友圈發布多篇“聲明”,稱“公司銀行資金被其他股東非法轉移,經營已陷入異常”,再次引發投資人恐慌。筆者注意到,這些聲明的發布IP地址多次顯示為日本。
而據靖奇投資股東透露,范思奇自2023年起便定居日本,日常通過遠程方式參與公司運營。“他在日本發布這些不實信息,就是想利用地域差異,增加我們澄清的難度,同時誤導投資人。”唐靖人說。
8月21日,為恢復公司正常運營,靖奇投資召開臨時股東會,議題包括變更法定代表人、重新刻制公章等,同時邀請公證員到場公證、律師到場見證,確保會議程序合法合規。
據參會股東回憶,范思奇及其委托律師到場后,并未參與正常討論,反而以“會議未提前通知”為由大鬧會場,甚至報警要求驅逐公證員。
在警方到場核實會議程序合法后,又威脅公證員不得對其進行錄音錄像。在股東簽到、表決環節,范思奇更是在遞給他的簽到表、表決票、股東會決議等文件上大面積涂寫,導致文件無法使用,其余股東只能重新簽字確認。
最終,股東會以多數表決通過了變更法定代表人的決議,但因范思奇的阻撓,后續工商變更手續遲遲無法推進。
8月至今,范思奇以“維權”名義,在網絡上持續發布針對靖奇投資其他股東及員工的誹謗內容,涉及個人隱私、商業信譽等方面。
更嚴重的是,靖奇投資其他股東及其家屬、員工還遭遇了有組織的網絡攻擊、惡意抹黑與騷擾——股東個人隱私被惡意捏造并廣泛散布,家屬朋友及相關企業收到包含誹謗材料的快遞包裹,部分員工甚至收到具有恐嚇意味的匿名祭祀花束。
“這些行為已經超出了正常商業爭議的范疇,涉嫌違法違規。”唐靖人表示,公司已收集相關證據,向公安機關報案,并向法院提起訴訟,要求范思奇停止侵權行為并賠償損失。
此外,筆者還了解到,范思奇曾舉報靖奇投資存在“刷單”“違規返還”“提交虛假材料變更法定代表人”等事項。對此,靖奇投資表示已在第一時間向監管機構遞交相關材料,主動配合調查,目前尚未收到監管機構的違規認定通知。
而關于此次內斗的深層原因,唐靖人透露,范思奇自2023年定居日本后,便陸續贖回自身在公司產品中的持倉,并多次向其他股東提出想關閉或出售公司。
“但我們認為公司仍有發展潛力,且投資人利益需要保障,因此拒絕了他的提議,雙方由此產生了經營方向上的爭議,最終演變成如今的局面。”
靖奇投資在披露材料中強調,公司始終認為一切商業爭議都應在法律框架內妥善解決,因此在事件處理過程中始終保持最大程度的克制與專業。
但范思奇不僅未能就借款轉為分紅的核心問題作出合理解釋,反而采取了一系列破壞公司知識產權與基礎運營的行為。
同時,靖奇投資也基于此次事件提出了幾點警示:一是約束法定代表人權限,防范濫用職權,法定代表人目前可憑一己之力變更托管權限、操作分紅、清盤基金、停止備案、影響申贖,甚至可至銀行申領新U盾、轉移資產或凍結支付渠道,必須在公司章程和內部制度中明文限制法定代表人的關鍵權限,將最終決策權收歸股東會;
二是審慎選擇與持續評估合伙人,需密切關注合伙人的持續經營意愿,及時完成股權轉讓,避免日后糾紛,切勿為合伙人墊付大額私人款項,并持續評估其個人及直系親屬的債務和司法處理狀況,防范潛在連帶風險;
三是加強線上平臺(如公眾號)的風控管理,強化數字資產與IT安全體系,避免核心權限被單一人員掌控。
“我們用慘痛代價換來的最大教訓是:公司治理的漏洞,遠比市場風險更為致命。”靖奇投資在文末表示,懇請所有同行,尤其是量化私募領域的伙伴,能真正重視內部權責設計與風險隔離。
希望大家以其為鏡,立即行動,開展行業性討論,審視自身隱患,勿讓類似的悲劇重演。
作為調查者,筆者認為,靖奇投資的這場內斗,不僅是一家公司的內部危機,更折射出私募行業在快速發展過程中積累的治理問題——法定代表人權限過于集中、合伙人權責劃分模糊、IT安全體系薄弱等。
這些問題若不及時解決,不僅會影響單個公司的生存,更可能損害投資人利益,破壞行業信譽。此次事件也為私募行業敲響了警鐘,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建立健全風險防控機制,已成為行業健康發展的必答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