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藍色字體關注本號 · 共同思考討論
在1965年之前中朝關系也都是不錯的,但是到了1965年,號稱同志加兄弟的中朝關系,也出現(xiàn)了裂痕,而且越來越惡化。
![]()
這期間到底發(fā)生了些什么?中朝關系為什么會惡化?惡化到了什么程度?
在1965年9月3號,人民日報用四個版發(fā)表文章《人民戰(zhàn)爭勝利萬歲》,這是林彪署的名字。
這篇文章無疑是一則宣言,它表明中國的對外政策也開始"左",也就是我們講的“革命外交”。
同時,中國的對外機構(gòu)也都完全變成了宣傳革命的基地。這樣一來就對中國的對外關系也造成了極大的影響。
當時的中國,在國際上處于被“孤立”的狀態(tài),即使在社會主義陣營內(nèi)部國家,從中蘇分裂之后,大多數(shù)也都跟著蘇共走了。
除了阿爾巴尼亞以外,大多數(shù)國家也都跟中國斷了聯(lián)系。
如越南勞動黨,也為了獲得蘇聯(lián)更好更多的援助,轉(zhuǎn)而背刺中國,跟蘇聯(lián)打得火熱,日積月累,這才有了后來的“對越自衛(wèi)反擊戰(zhàn)”。
中朝關系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的背景之下,發(fā)生了一系列的變化。
對于中朝而言,只有在反美的斗爭當中,雙方的利益和方針才是一致的。
1965年之前,雖然當時中蘇分裂,朝鮮還是跟中國的關系還是比較緊密的。
![]()
因為在此之前,赫魯曉夫領導下的蘇聯(lián),對于朝鮮的援助是比較消極的,這樣朝鮮跟中國的關系一直還是比較緊密。
隨著赫魯曉夫下臺,上臺的勃列日涅夫,開始重新關注重視對朝鮮的援助。
在這種大形勢下,朝鮮在中蘇之間采取這種"騎墻"的政策。
在此之前,實際上中國是能夠容忍朝鮮這種政策的,也能夠理解朝鮮,想要獲得雙方援助的這種目標。
隨著中國的對外政策轉(zhuǎn)向"極左",這樣一來,對于朝鮮的"騎墻"也就不能夠再容忍。
隨著"文革運動"的展開,雙方之間的關系也就開始急劇惡化。
當時中朝之間的分歧主要表現(xiàn)在3個方面。
首先第一個就是對待蘇聯(lián)的態(tài)度和立場上。
1965年3月召開的莫斯科會議,標志著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正式解體。
![]()
1966年3月中共拒絕參加蘇共二十三大,也標志著中共徹底與蘇共斷了聯(lián)系,而此時朝鮮卻與蘇聯(lián)越來越近。
1965年12月金日成就委托朝鮮駐蘇聯(lián)大使,向蘇聯(lián)方面表示他本人非常重視蘇聯(lián)對朝鮮的援助,而且希望勃列日涅夫能夠接見他。
在1966年3月北京就向平壤施加壓力,希望朝鮮不要派代表參加蘇共23大。
但是朝鮮依舊派出了代表團,并由外相親自帶隊。
緊接著受蘇聯(lián)控制的世界民主青年聯(lián)合會提出倡議,希望在1966年5月,在朝鮮召開會議來討論對越南援助問題。
由于中國方面的抵制最終這事沒成,朝鮮對此感到非常的不滿,于是就給旅日朝鮮人總聯(lián)合會發(fā)去了一封信。
這封信中指責中國破壞社會主義陣營團結(jié),以上的種種舉措確實也讓朝鮮從蘇聯(lián)那得到了一定的實惠。
![]()
1965年6月20號,蘇朝之間簽訂了經(jīng)濟合作新技術協(xié)定,蘇聯(lián)提供了一批援助,包括一些企業(yè)和項目,還有提供了一些貸款。
與此同時朝鮮內(nèi)閣第一副首相金一訪問了莫斯科,雙方之間還簽署了進一步加強朝鮮國防能力的協(xié)定。
在1968年8月蘇聯(lián)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中國對此表達了強烈的抗議,但朝鮮對此卻默不作聲,甚至在私底下表示贊許。
此后中國又拒絕參加了朝鮮建國20周年的慶祝活動。
理由就是說有蘇聯(lián)修正主義者在場不便發(fā)表自己的觀點。
當時中朝之間的分歧,有一個戲劇化的一幕在平壤街頭就表現(xiàn)出來了。
當時中國使館就在樓頂上放置了一個標語牌,就是"反帝必反修"。
朝鮮則在馬路對面也豎立一塊標語牌,叫做"堅決維護社會主義陣營的團結(jié)"。
當時中國自認是世界革命和國際共產(chǎn)主義運動的中心,而朝鮮則處處強調(diào)獨立自主不聽北京的指揮,甚至借古諷今,通過批判四大主義來影射中國的大國主義。
![]()
當時朝鮮的報刊紛紛刊登歷史文章和照片,講述高句麗抗擊隋朝和唐朝的歷史,甚至關閉了朝鮮的華僑學校,而且朝鮮多次警告中國使館關閉宣傳櫥窗,但是在中國使館置之不理的情況下,朝鮮又以維修為名將中國使館附近的道路封閉了。
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當時朝鮮對于中國的那場運動采取了批判的立場。
文革剛一開始朝鮮的報刊就連載文章,對此進行批判。金日成對此最直接的評價,就是1966年5月份在海參崴與勃列日涅夫進行會晤的時候,他對此評價道
"簡直愚蠢得不可思議"。
以上的三點也就表明中朝在意識形態(tài)領域出現(xiàn)了嚴重的分歧,這就導致雙邊關系開始逐漸的下降。
由于意識形態(tài)的分歧加上外交的失控,確實讓中朝關系一度降到了冰點。
但與中蘇關系、中美關系和中越關系還是完全不同的,簡單來說就是冷淡而沒有對抗,惡化而沒有決裂。
從表面上來看到1967年中朝之間的交往已經(jīng)十分微弱。
![]()
1966年10月26號中國駐朝大使焦若愚奉調(diào)回國,沒有再回來。
11月21號朝鮮駐中國大使樸世昌也奉調(diào)回國。
1969年5月中國駐朝使館的人員有2/3都已經(jīng)回國了,而且中國也沒有派人參加朝鮮建國20周年的慶祝活動。
這讓朝鮮人看來是對他們的一個極大的侮辱。
另外在"那場運動"初期,朝鮮的華僑學校都換成了朝鮮人為校長,而且很多華僑學校隨后也都被關閉或者取消,或者已經(jīng)并入到了朝鮮人的學校。由于受到虐待和排擠,大量華僑開始紛紛私自越境回國。
1966-1968年這期間,吉林省的7個口岸共計接待了6285名華僑,遼寧省一共接待了1900多人。
在中國方面,紅衛(wèi)兵小報和大字報也開始散發(fā)一些關于朝鮮的謠言和對朝鮮的這些攻擊性言論。
1967年1月就出現(xiàn)了朝鮮發(fā)生政變,朝鮮副首相金光俠被捕的這種謠言。
2月19號在北京街頭也出現(xiàn)了攻擊金本人的大字報,說他是赫魯曉夫的徒子徒孫。
![]()
朝鮮對于這些謠言和攻擊言論的通常不以報刊的方式進行回擊,只是在外交場合通過散發(fā)書面聲明和口頭聲明來回應,或者直接向中國使館提出抗議。
在1965年到1969年,中朝交惡的社會現(xiàn)象主要發(fā)生在中朝邊境地區(qū),當時比較有名的就是廣播喇叭大戰(zhàn)。
1968年夏天的時候,中朝兩國工人在中朝合建的鴨綠江上的水電站,一邊共同勞動修繕大壩,一邊用大喇叭各自宣傳自己的口號、自己的觀點,每天十多個小時熱鬧非凡。
在1969年初,在延邊地區(qū),上海知青和當?shù)氐脑旆磁删凸餐趫D門口岸建立了一個巨大的領袖像,搭了架子安上了擴音器,就向?qū)γ嫘麄魑恼潞陀^點。
朝鮮這邊也是如法炮制,跟中國這邊做了一樣的事情,雙方也就這么對著喊話,丹東也發(fā)生了同樣的事情。
在那場運動當中還有一件事情是鬧得比較厲害的,就是造反派到處抓"朝鮮特務"。
當然了主要針對的對象就是朝鮮族干部,朝鮮族干部不僅在工作當中受到排擠,而且有一些還遭到了揪斗,關押審訊。當然了朝僑和朝鮮族群眾也受到了波及。
![]()
從1967年到1970年10月,在延邊地區(qū)一共有上萬人因"朝修特務"案被逮捕。
從1965年到1969年,盡管在這期間中朝來往比較冷淡,中朝的社會情緒比較對立,但是從官方的角度來看,高層都不想看到中朝關系持續(xù)惡化下去,最終走到?jīng)Q裂的地步。
這期間中國發(fā)生的一些過激行為往往都是紅衛(wèi)兵和造反派自發(fā)的一些行為。
官方的角度來看,一些報刊和文件當中從來沒有稱朝鮮為修正主義國家,一些政策性文件也從來沒做出過不利于朝鮮的指示。
對于中國的一些過激行為,朝鮮的報刊也往往不予報道不予理睬。
對于朝鮮的一些含沙射影的批判,中國方面往往也不予理睬。
1967年初的時候,朝鮮外交官散布了一則謠言,就是說中國打算利用1956年逃到中國的朝鮮干部來反對朝鮮。但實際上中國在這方面的做法是非常克制的。
只不過在文革初期,隨著中朝交惡,逃到中國的朝鮮干部生活情況得到了改善,把他們從流放和勞改地安排到了北京、上海、西安、太原、青島等地,生活情況確實有所提升,但是確實也沒有打算利用他們做一些什么反對朝鮮的事情。
![]()
至于經(jīng)濟關系,金日成曾對蘇聯(lián)人講,中朝雙方的貿(mào)易雖然沒有中斷,但是也只是維持在最低水平。
雖然雙方簽訂了貿(mào)易協(xié)定,但是顯然中方不打算履行相關的責任。
實際的情況是1966年的時候,中朝貿(mào)易額達到了2億多美元,這是歷史最高水平。
即使到了1969年還有9200萬美元,顯然他所說的并不符合實際情況。
推薦《紅墻大事》
一本超級精彩的書 ——《紅墻大事》。
?這本書以獨特的視角和詳實的史料,帶我們走進那些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它猶如一扇時光之窗,讓我們得以窺見歷史風云背后的故事。
在閱讀的過程中,你會被書中生動的描寫和深刻的分析所吸引。作者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和細膩的筆觸,展現(xiàn)了一個個鮮活的歷史人物和驚心動魄的歷史瞬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