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新能源汽車行業進入 “淘汰賽” 下半場,蔚來的每一份財報都像一場公開的 “壓力測試”。2025年9月,蔚來2025年第二季度財報出爐:190億元的季度營收環比暴增 57.9%,交付量同比上漲26%創下新高,可這份 “增長答卷” 的背面,卻是近50億元的凈虧損、上半年累計超120億元的虧損額 ——這是蔚來2019年以來最差的上半年表現。更刺眼的是,自2018年上市至今,這家新勢力“老大哥”已累計虧損超1000億元,資產負債率逼近93%,堪稱車圈“燒錢冠軍”。
![]()
就在市場對蔚來的資金鏈捏把汗時,創始人李斌在投資者會議上拋出重磅表態:“今年四季度要實現盈利。” 一邊是持續擴大的虧損窟窿,一邊是“拐點已至”的樂觀預期,蔚來的“止虧戰”,究竟是靠偶然的“奇跡”,還是有章法的“逆襲”?
“冰火兩重天”的盈利困局
若只看營收和交付數據,蔚來二季度的確有“回暖”跡象:72056輛的交付量,較一季度的42094輛近乎翻倍,也遠超 2024 年二季度的57373輛;190億元的營收規模,較去年同期的174.46億元也有12.4%的增長。但剝開增長的外殼,盈利能力的短板暴露無遺。
二季度蔚來整體毛利率僅10.0%,雖較一季度的7.6%有所提升,卻遠低于行業18%左右的盈利線——同期理想、比亞迪、小鵬等主流品牌的毛利率均穩定在17%-20%區間,差距顯而易見。
![]()
更關鍵的是,車輛銷售收入僅增長2.9%,遠低于25.6% 的交付增幅,這意味著蔚來的銷量增長,很大程度上是靠“以價換量”:管理層直言,車輛毛利率從去年同期的12.2% 降至10.3%,核心原因是“產品組合變化”,本質是為了沖銷量犧牲了部分單車利潤。
按照當前 10% 的毛利率測算,蔚來要實現盈虧平衡,月銷量需突破 7 萬輛。但現實是,7 月交付 2.1 萬輛、8 月交付 3.13 萬輛,距離目標仍有翻倍的差距。更何況,上半年超 120 億元的虧損已耗盡不少緩沖空間,四季度要實現 “盈利”,必須拿出遠超以往的 “硬手段”。
“三記自救重拳”甩包袱
面對盈利壓力,李斌并非無動作。從新車布局到資產調整,蔚來打出了一套“組合拳”,試圖在四季度撕開盈利缺口。
第一拳:樂道L90的“降本突圍”
7月31日上市的樂道L90,是蔚來近期最受關注的“變量”。這款車以26.58 萬元的起售價,搭配17.98 萬元的電池租賃方案,直接切入主流家用SUV 市場,首月交付即破萬輛,占8月總交付量的三分之一,成為蔚來史上“破萬”最快的產品。
![]()
但L90的意義不止于沖銷量,更在于它是蔚來“戰略降本”的縮影:取消部分非核心高配配置、搭載自研神璣芯片減少對外依賴、零部件與全新ES8共通降低采購成本,徹底告別了早期“空懸+全鋁+巨屏”的堆料式發展路徑。CFO曲玉直言,L90是蔚來自研體系和采購降本的“集中體現”,若能將其單車毛利率抬升至15%以上,甚至沖擊18%的行業線,將直接拉動品牌整體毛利水平。不過,這款車的真實毛利數據尚未在財報中體現,是“低價高毛利”的突破,還是又一輪 “貼錢換市場”,仍需時間驗證。
第二拳:換電資產的“減負剝離”
換電曾是蔚來的 “差異化王牌”——截至2025年 8月底,蔚來已在全球建成3539座換電站、4755座充電站,是國內換電布局最廣的車企。但從財務視角看,龐大的換電基建卻是“沉重包袱”:持續的建設投入、運營成本和折舊費用,不斷侵蝕現金流,成為虧損的重要推手。
![]()
今年 7 月,蔚來宣布設立“蔚來能源”獨立平臺,計劃將換電網絡從整車主業中剝離,引入外部資本或社會化運營。李斌多次強調:“換電的資產不應該長期壓在車企賬上。”若這項剝離能在四季度落地,蔚來的財務報表將立刻“減負”:現金流壓力緩解、固定成本和折舊費用減少,甚至可能通過資產出售獲得一筆短期收益,為 “季度盈利” 鋪路。但問題在于,換電商業模式的估值尚未明確,市場是否有資本愿意接盤這一“重資產”業務,仍是未知數。
第三拳:CBU機制的“降本增效”
早在 2025年初,蔚來就全面落地 CBU(Cost Breakdown Unit)成本管控機制,從研發、銷售到管理全鏈路壓縮開支。從二季度財報看,這套機制已初顯成效:研發費用同比下降6.6%至30.1億元,銷售及管理費用環比下降9.9%至39.6億元,單位交付對應的運營開支明顯優化,費用增速低于銷量增速。
![]()
但橫向對比來看,蔚來的運營費用仍處于行業高位。一方面,蔚來同時推進蔚來、樂道等多品牌戰略,組織架構和營銷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直營體系和“滿配”服務體驗(如免費換電、上門維修)仍需持續投入。要將費用壓縮至“盈虧臨界值”以下,還需更激進的 “減法”,而這可能會犧牲部分用戶體驗,陷入“保利潤還是保服務”的兩難。
盈利目標是拐點?
需要明確的是,李斌口中的 “四季度盈利”,并非指全年盈利,而是 “經營性現金流轉正、單季實現盈利”。這意味著,只要四季度財報上出現 “正數”,即便全年仍巨虧,蔚來也能對外宣稱 “扭虧為盈”—— 這是行業內常見的財務表述技巧,但并非真正意義上的 “盈利拐點”。
![]()
即便蔚來能通過 “三記重拳” 實現四季度盈利,更大的挑戰仍在后面:盈利的可持續性。短期的財務優化(如資產剝離、費用壓縮)能換來單季盈利,但長期來看,蔚來仍未解決核心矛盾:
產品溢價與成本的平衡:以價換量能沖銷量,卻犧牲毛利;若恢復溢價,又可能失去市場份額,品牌定位始終在 “高端” 與 “走量” 間搖擺。
商業模式的驗證:換電剝離后,如何保證服務體驗不下降?自研芯片、電池技術的投入何時能轉化為盈利優勢?
行業競爭的擠壓:新能源市場內卷加劇,理想、比亞迪等對手已形成 “規模 + 利潤” 的雙優勢,蔚來若不能快速建立穩定的盈利模型,現金流壓力將持續增大。
結語:2026才是真正的試金石
對蔚來而言,四季度盈利更像是一場 “生死突圍戰”—— 它需要用這個“正數”穩住投資者信心、緩解資金壓力。但功夫汽車在原文中提到的觀點值得深思:“盈利一次不難,難的是持續。”蔚來的根本問題,不在于能否讓財報“好看一次”,而在于能否構建穿越行業周期的盈利模型。
![]()
如果四季度盈利只是靠資產剝離、費用壓縮等“短期手段”,而非產品毛利提升、規模效應釋放的“長期動力”,那么 2026 年將成為真正的“生死大考”:當短期利好耗盡,虧損壓力可能卷土重來;若換電業務未能找到合適的接盤方,現金流缺口或將進一步擴大;而多品牌戰略若不能快速見效,組織負擔會越來越重。
李斌的“三記重拳”能否破局?目前尚無答案。但可以肯定的是,新能源行業的“淘汰賽”已進入深水區,僅靠“財務幻術”無法長久,只有真正解決“賣車賺錢”的核心問題,蔚來才能從千億虧損的泥沼中真正走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