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在通常印象中,北宋與遼國勢同水火,有著無法跨越的文明差距。前者象征著繁榮和進步,而后者不過是野蠻、黑暗的代名詞。哪怕武人的匹夫之勇更勝,依然在軍事工程學領域落后一頭。所以能形成微妙平衡,為中原正統留下自己的半壁江山。
然而,殘酷的歷史真相恰恰完全相反。契丹人的蠻族頭銜,不過是某種特定視角下的偏差。他們的工程學造詣絲毫不輸宋人,甚至能在實際發揮中更勝一籌。
![]()
趙氏兄弟一直對城防建設比較用心
由于唐末五代戰亂頻繁,宋朝自960年建立起就有意強化城防設施。譬如由工部下轄將作,專門監掌城郭營繕之事。甚至連太祖趙匡胤本人,都會親自過問都相關設施修繕。不僅強調城門等重點區域建設,還制度性普及護城河、羊馬墻、女墻和戰棚等附屬設計,確保各區域的中大型城池皆能固若金湯。
![]()
宋朝古畫上的開封城樓
其中,又以都城開封的規劃最為嚴密。前后進行過四次大型擴建,用堅硬而有粘性的黃土層層疊加,從而比普通城墻厚3-4倍,高度可達12.8-13米。每隔155.5米就設置一處馬面戰棚,且每隔311米就有城防庫。即便用于加固城門的各個甕城,都有10400-19800平方米面積,理論上可供23.8萬將士鎮守外城。另在內城與宮城建造縱深陣地,將整套體系又原封不動的復制一遍。
![]()
宋朝開封城的復原模型
相比之下,年代稍早的遼國上京就有些不夠看。除北側皇城有3丈高外墻和樓擼,南側的漢城墻高不過2丈,還缺乏必要的防御配置。但僅僅到修建中都大定城時,規模、規格都有顯著提升,每隔95米就設置馬面。其他的幾個區域首府,如南京幽州或西京大同,防御設施大致類似。
![]()
遼國的上京城復原圖
這種差距背后,不僅取決于定居人口多寡,更是政治、經濟權益相對分散平均的體現。畢竟,宋朝全境只有一座開封,其他州縣的防御等級不可能僭越皇城。而且雙方并無技術落差背景。所以,任何小修小補或實操狀態起伏,都能成為左右勝負的關鍵要素。
![]()
遼國的中京城復原圖
我們仍以北宋為例,他們在初期的大舉北伐中,幾乎沒遭遇過任何長時間圍攻戰。除遼國的南京幽州外,余下中小城市常望風披靡,甚少需要讓攻方停下來從容謀劃。
彼時,宋人陣中不乏手拉式投石機、床弩等遠程利器,還配有針對護城河的壕車、折疊橋,專攻城門的撞車,以及掩護士族挖墻腳的棚車。只不過在西夏的木鵝梯引進前,協助攀爬的器械等級稍次,略微影響攻勢效率。但云梯技術已相當成熟,完全不影響優勢兵力的同步發難。
![]()
床弩是宋軍最忠愛的遠程機械武器
然而,宋軍在近二十天的強攻中毫無所獲。僅有某次夜襲表現亮眼,險些讓300死士偷摸占據某段城墻。奈何剛被察覺,即刻引來守城遼軍的包圍反殺。等到契丹主力拍馬感到,就只能在皇帝駕驢車落荒而逃后徹底崩潰。
![]()
宋軍的攻堅能力不足在高粱河之戰已有暴露
此后,宋朝完全龜縮回專守防御狀態,依靠保定到塘沽之間的自然水系構筑堡壘群。甚至不惜強行改道黃河,用本國平民遭災為代價,換取少許理論上的地利優勢。怎么看都不像是對城防能力充滿信心。
![]()
澶淵之盟后宋軍的河北防御全都依托天然水系
另一旁證來自西北前線。由于屢次野戰失利,宋軍大量構筑山地營寨,企圖與黨項對手進行殘酷消耗戰。西夏方面缺乏戰略縱深,只能依葫蘆畫瓢構筑梯次防御。不過,這類小型要塞的規模和建造工藝都比較抱歉,遠不如河北地區的永固城池。
奈何宋軍還是沒表現出任何技術領先,只能靠體量+外交偓佺獲取略微進展,攻城略地的節奏堪稱龜速。可見兵書記載中的繁多花樣,真要具體落實就會大打折扣。
![]()
宋軍在西北前線的營寨攻堅同樣缺乏優勢
諷刺的是,契丹人雖未在遼國時期強攻大型宋城,卻在稍后成為金兵南下的重要幫手。若是沒有他們提供步兵、輜重和技術支持,女真新貴們恐怕根本沒信心對太原與開封兩城輪番發難。因此,早期的宋金攻堅對抗,其實可以看做是對前朝的一次武備技術檢驗。
![]()
前遼降軍在圍攻太原時制造過30門投石器
公元1125年7月,金國西路軍由元帥完顏宗翰率領,自西大同殺向面積達方40里的太原。面對眾志成城的守衛軍民,搬出30座投石器集中轟擊。有些石彈大過于斗,每發擊中都能摧毀城上樓櫓等防御設施,說明其射程、威力都在守軍的同類裝備之上。
![]()
遼金軍中的云梯等攀爬器械同樣不輸宋朝
接著,金兵推出50多節壕橋車。上置用鐵葉裹護的木屋,使之前后相連相續,構成一條上有遮蔽的巷道,以便通過巷道進行運土、搬木、送柴、放薪等填壕作業。他們將大木板放入壕中,繼而把薪柴放到木板上,又向薪柴上倒土。如此輪番作業,將壕填平壓實。最后,圍攻者的大型高層攻城車抵近外墻,還有云梯與火梯強行攀登。
![]()
宋朝守軍的武器射程總是弱于進攻方
誠然,守將王稟不斷見招拆招,但宋朝守軍始終在技術層面處于絕對被動。他們更沒有辦法通過技術來實施反制,只能在堅墻后忍饑挨餓。經過250天反復折磨,眼睜睜看著太原陷于敵手。
![]()
第一次開封圍攻戰宋軍明顯是技術優勢方
公元1126年1月,金國東路軍第一次對開封進行圍攻,9天時間就順利突破外圍壕溝防線。由于大量工程部隊被牽制在西線,被迫用最原始的方法強取城頭。結果遭宋軍用投石機和床弩肆意射擊,甚至會在夜間被霹靂砲等原始火器偷襲。只能議和后撤,靜候太原方向的戰事結束。
![]()
第二次開封圍攻戰金國重新奪取技術優勢
到該年11月,東西兩路軍會和重組,終于有足夠的前遼國技術兵種參與。于是,在針對開封的第二次圍攻中,金人重新掌握到技術主動。不僅批量打造50門七梢砲、五梢砲、二梢砲、旋風砲、虎蹲砲等大小投石機,還在四周用潮濕小榆木蒙生牛皮,即使被守軍火箭射中也不易點燃。
尤其是梢長3丈的七梢砲,每次發射必須有250人同步牽引,方能將100斤大石彈拋射至50步外。等到壓制住城頭宋軍,再派遣較小的虎蹲砲到城下拋射,強化針對人員的殺傷效果。
![]()
一旦前遼技術兵種到位守城宋軍就陷于被動
此外,金軍學習能力出眾,開始掌握原始火藥工藝。這讓原本就有優勢的砲兵如虎添翼,能夠逐個焚燒開封城墻上的馬面或塔樓。那些安放在城樓的床弩、投石機,更是容易被點燃燒毀。
![]()
宋軍素以大量裝備遠射武器著稱但射程卻不如所謂蠻族
與之相對,宋軍的各類遠程機械武器,竟在第二次圍攻中“莫名隱身”。歸根結底是技不如人,無法制造更大型號來奪取射程優勢。以至于靠構筑臨時護城硬抗,又嘗試采用磚塊構建更多甕城,期望能頂住拋石機的圓彈轟擊。
![]()
宋軍構筑臨時護城不過是在拖延時間
最后寄希望于增加火藥產量,幾乎為所有弓弩都添加助燃屬性。但依然受制于射程困境,只能傷及抵近目標,不能對金兵的砲兵實施反制。等到對方采用泥土覆蓋浮橋、云梯,就再也無法遏制沖鋒。
![]()
金人攻克開封主要是依靠契丹和漢兒部隊
不過,金人繼承自遼國的專業部隊數量有限。一旦戰事繼續擴大,就無法兼顧距離越拉越遠的多條戰線。這就讓處于青黃不接狀態宋軍獲得喘息之機,可以依托其他大城城池,不斷消磨對手的銳利兵鋒。
![]()
女真權貴從未給予契丹與漢兒盟友多少實際利益
另一方面,女真統治者基于本族的歷史仇恨,對歸降的契丹和漢兒軍戶都缺乏必要尊重。換句話說,忠心耿耿的投誠者無法為自己謀得二等人身份,也沒法將手中的技藝擴大傳授。金國軍隊的技術水準也在短時間內出現嚴重下滑。當海陵王完顏亮重啟滅宋戰爭,麾下只有炮灰性質的簽軍可供差遣,最后還慘死于契丹軍戶的謀反暗殺。
![]()
采石磯之戰宋軍重新拿回技術優勢地位
公元13世紀,成吉思汗的草原鐵蹄不斷南下。這些掌握軍事技術的契丹和北方漢兒,大都選擇倒向蒙古新貴,把心胸狹隘的女真宗主徹底拋棄。于是,當年參與靖康之變的同一批人后代,又為蔡州和襄陽的陷落貢獻良多,直至南海之濱的崖山血戰......
![]()
(全文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