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浩輝,80后
香港僅存不到十位
還在手工吹制霓虹燈的藝術家之一。
他將霓虹燈從傳統招牌的應用,
拓展成為具有觀賞性的藝術媒介。
![]()
電影《重慶森林》劇照

香港街頭現存的霓虹燈招牌
霓虹燈招牌作為香港的特色標志,
貢獻了《春光乍泄》《墮落天使》《重慶森林》
等老電影中數不勝數的經典畫面,
卻在過去十幾年間迅速減少。
![]()
劉浩輝在他的工作室
2022年,劉浩輝創作出大型的《龍鳳》霓虹燈作品,
并因此在這夕陽行業中嶄露頭角。
他把東方元素和更現代的創作理念,
融入到傳統霓虹燈制作中,
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年輕人與藝術家們
來與他交流學習霓虹燈的手工吹制技術。
一條在劉浩輝位于香港的工作室里與他見面,
和他聊了聊對于霓虹燈制作
這門傳統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以下是他的自述:
編輯:俞書涵
責編:魯雨涵
![]()
![]()
劉浩輝在工作室
最開始,我玩霓虹燈只是出于興趣,并沒有想過把它當作職業來做,只是覺得它的光很美、很獨特。因為我自己是設計師,就嘗試把一些設計理念和藝術方向融入霓虹燈,把它從單純的招牌轉變為觀賞性的媒介。
![]()
作品《龍鳳》
很多人因為《龍鳳》這個作品認識到我,很多人喜歡這件作品,這種傳統神獸、具有東方色彩的角色,我感到非常滿足。
這個作品的故事對我來說也是很幸運的。在2021年,我工作室剛開業的時候就把視覺設計圖畫出來了,但是當時我覺得自己的技術還沒有成熟到可以真正完成它。到了2022年,有一家畫廊看到我畫的一些草圖和概念圖,就問我有沒有可能把它做出來。
我花了大概一個月的時間完成這個作品,這個經歷對我來說非常深刻。我不知道哪來的勇氣,去做這樣一個對當時的我來說是非常大型的一個作品。
![]()
不同顏色的玻璃管
我特意為這個作品買了很多新的顏色管,這些管子和我之前用的不同,需要更高的火溫,物理特性也不同,粘度也不一樣。我花了很長時間去試驗顏色管、不同的燒管方法和連接方法。最后,用了三個星期完成龍的部分,又用了一個星期完成下面鳳凰的部分。
![]()
![]()
劉浩輝與弟弟和父親安裝霓虹燈作品
當時,我弟弟剛好在找新的工作,他每天陪我一起花很長時間。作品運送到畫廊準備安裝到墻上時,是我們和爸爸一起完成的。我爸爸是做室內工程的,也在整個霓虹燈創作旅程中給予我很多幫助,大大小小的支持,這對我來說都是很重要的瞬間。
![]()
劉浩輝與其作品合影

工作室的奶牛霓虹燈
其實我是一個比較跳動的人,所以我在題材方面是比較大膽的,會做一些很funky的東西。
香港的流行文化是很濃厚的,電影、音樂都會對我的作品有影響。我們是聽廣東歌長大的,工作室一進門就能看到的在跳舞的奶牛,這會讓我想起我小時候,看到張國榮跳《莫妮卡》的MTV,我也會跟著他一起跳。
![]()
3D霓虹燈作品
還有一些3D的作品。比如用霓虹燈管做的3D折疊椅,非常具有香港特色,在路邊大排檔都可以看見。


3D系列作品,熨斗(左)與平底鍋(右)
立體的霓虹作品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本身就是一個發光體,只靠玻璃和氣體就能形成不同的形象。當它站立起來時,可以360度發光,把整個空間,比如天花板、地面、墻壁,都映照成它的顏色。

![]()
3D作品衣架(左),與創意作品:Switch手柄(右)
我家里也有一個很funky的霓虹燈裝置,在天花板上。它是通過開關控制,可以轉換橘色和藍色兩種顏色。橘色的部分是一些好像小孩子亂畫的一些隨機線條,藍色的部分是一個圓的形狀,這個概念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藍色的部分是比較靜的形態,橘色的部分就是比較動態,更活潑。當我覺得需要安靜的時候我就開藍色的燈光,我需要比較動一點,我就開橘色。所以是有意識地用不同的顏色來營造不同的氛圍,也算是一個跟情緒有關的實驗。
![]()
![]()
1:1的圖紙與玻璃管
霓虹燈其實是工藝和科技的結合,制作霓虹燈的過程本身就像是一個實驗,我們會接觸到化學、物理,還有玻璃的手工藝。
最初的步驟是設計,有的時候客戶會提供圖案或者Logo,有時候可能只是一個概念,我會把它設計出來,做成與最后需要的成品1:1的比例。
圖紙完成后,我們會設計燈管的各個部分:從哪里開始,在哪里放電極,還有電源的位置,以及安裝部分的考慮,這些在設計階段就要一并規劃好。

第二個步驟是玻璃管。用火槍把玻璃管加熱到大約1600攝氏度,進行彎曲成型,同時使用不同工具調整造型,燒彎完成后安裝電極。

用機器將吹制好的燈管抽成真空狀態(左)

隨著不同氣體的充入,燈管會顯示相應的色彩(右)
第三步是充氣。這個步驟是把燈管內部的雜質清除,把燈管抽成真空,確保干凈后再充入惰性氣體,然后封好玻璃,燈管就完成了。
最后還要根據實際情況,要放在戶內還是戶外,把燈管安裝在不同的背板上面,比如木板、金屬等。
![]()
劉浩輝在臺灣向黃順樂師傅學習制作的單極霓虹作品,
《山岳之眸》(左);《花之頌》(中);《生命之源》(右)
由飄雅活藝支持及孕育
我也去臺灣學了單極霓虹的制作,傳統霓虹燈是兩極的,有頭和尾;但是單極霓虹只有一個單極,它可以擰到玻璃雕塑里,使玻璃雕塑發光,達到一種特殊的發光效果。
國外有一些藝術家會用玻璃塑形,再結合發光技術,做出發光的雕塑。我覺得這是一種打破傳統的方式,不再局限于一根管子的形態,而是能有更多造型的可能,可以做成任何形象。
![]()
單極霓虹作品細節
所以我也學習了這個技巧,希望把單極霓虹的可能性拓展得更遠。在這次展出的三個作品里,有兩個受到我老師的影響。他的創作貼近大自然,因為他的工作室被山脈環繞,所以他的作品題材很多來自大自然里的植物、小動物、昆蟲。
![]()
其中一個作品是“眼睛”,它是我開始發展屬于自己的創作方向。這個題材跟當下社會的現象有關。比如在互聯網中,有很多碎片化的信息,不管是文字還是圖片,讓人很難判斷這些信息是否可信。所以“眼睛看到的才是真實”,這是我想要探索的一個主題。



單極霓虹由于其獨特的物理性質,與人體接觸時會有特殊的反應
單極霓虹最特別的地方就是我們人體其實可以跟它互動,因為我們人體是帶電的,所以我們碰到作品的時候會影響里面氣體膨脹的狀態。我碰到哪里,里面這個部分的光反應會更強,讓我覺得這個作品真的好像是有生命一樣。

霓虹燈制作任何一個環節出錯,都會影響燈管的壽命和最終效果。
比如玻璃造型,如果技巧掌握不好,會出現瑕疵;如果燈管不夠干凈,使用壽命會受影響;安裝不當可能導致電線短路或者燈管易碎。還有對玻璃特性是否了解,是否清楚不同玻璃對火的反應,對惰性氣體的屬性和顏色呈現的了解程度等等。
所以做霓虹燈需要對每個制作步驟都充分理解和掌握,才能把它的美感和功能完整全面地體現出來。但是對我來說,它并不是困難,而像是一條更遠、更有趣的道路,可以去探索,發掘更多可能性。
![]()
工作室里的作品
我也聽過一些老師傅說,霓虹燈長期以來主要停留在招牌的應用上,但其實它還有很多潛力,可以被重新發現和發揮。所以,對我來說,現在的霓虹燈是一種“未來的光”。
![]()
![]()
電影《辣手神探》劇照

我記得我小的時候能看到街上各種招牌林立,錯綜復雜,很有世界性的感覺。很少有一個地方會有那么多不同的招牌,同時展示出不同的形象、文字、圖案和語言,這個畫面讓我印象非常深刻。
90年代香港的電影工業對我來說,也是一段非常深刻、重要的記憶。那時候很多知名導演都創作出了非常出色的作品,他們常常把香港街道作為背景,用霓虹燈制造獨特的光影效果,拍出了很多經典又美麗的畫面。世界各地的人通過這些電影,看到了香港街道的美景。
![]()
香港街頭的當鋪,蝙蝠叼金錢形狀的霓虹燈招牌
霓虹燈里有很多不同文化的符號和圖案,都很有特色。在香港,很多霓虹燈招牌上有非常豐富的東方特色的符號,比如經常能看到的蝙蝠叼錢幣的霓虹燈,中國文化很多時候會用諧音來表達寓意,這些圖案其實就是象征好運、福氣和財富。
過去霓虹燈幾乎是戶外招牌的唯一媒介,但現在由于LED的普及,尤其是它相對較低的成本,市面上對于霓虹燈招牌的需求減少、壓縮了它的生存空間。
然而,不只是我,很多我溝通過的客戶,都認為它的光非常美麗、特別,相比LED有一種更吸引人的質感。霓虹燈和LED就好像是鉆石和人造水晶的區別,可能隨便一看是差不多的,但是仔細看的話你一定能看出區別的,霓虹燈的光更透,光暈也是不一樣的,鉆石相比于人造水晶是更漂亮的。
![]()
劉浩輝的霓虹燈作品
![]()
劉浩輝的工作坊
我也有開設工作坊,因為我覺得讓更多人接觸到霓虹燈也是一個很好的推廣方法。我覺得自己這里好像一個平臺,來的人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style,或者有自己想要做的東西,都可以從這里出發。
我在把玻璃做成不同形態的時候,自己會非常沉浸在那個過程之中,把時間和心血投入進去。就算有代替品出現,我覺得也是不可以輕易把老朋友忘掉的。

現在也還是有一些具有香港特色的霓虹燈點綴在蘭桂坊下面的幾條街,包括我和另外幾位師傅一起做的廣告牌。中環很多人走路速度都很快,大家生活節奏也都很快,所以會想要讓他們看到一些比較有香港特色元素的東西。
在匆忙的現代生活里,也不要忘記去感受環境,不要忘記自己的節奏跟興趣,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充滿色彩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