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英九這個人,在臺灣政壇混了這么多年,算得上是個老資格了。他1950年7月13日生在香港,祖籍湖南衡山縣,一歲多就跟著家人去了臺灣。家里背景不簡單,父親馬鶴凌抗日時期加入青年軍,后來干國民黨黨務,母親也是國民黨黨員,環境里從小就浸著政治味。馬英九1967年加入國民黨,那時候他才17歲。1972年從臺灣大學法律系畢業,之后跑去美國深造,1977年拿紐約大學法學碩士,1981年哈佛大學法學博士。學歷高,英語棒,外加長得還行,回臺灣后很快就混出頭。
1981年,馬英九開始給蔣經國當英文秘書,幫著翻譯國際場合的講話,很快就得到賞識。1984年升國民黨副秘書長,管黨內協調。1988年轉行政系統,當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搞政策評估。1993年當上法務部長,那時候他大力掃黑反腐,抓了不少人,得罪黨內一批,但也撈到民眾支持。1996年短時間干政務委員。
1998年,他第一次選臺北市長,打敗陳水扁上位,干得還算勤懇,2002年連任。2005年高票選國民黨主席,那時候國民黨低谷,他拉起泛藍陣營。2008年到2016年,當臺灣地區領導人,兩任期里推動兩岸經貿,堅持九二共識,簽了不少協議,但后期民調滑坡,2014年國民黨地方選舉大敗,他辭國民黨主席負責。
卸任后,馬英九沒閑著,2016年成立馬英九基金會,專注兩岸青年交流和文化活動。他堅持不統不獨不武的立場,說統一得民主,得臺灣人同意。但兩岸關系大勢里,他這套越來越邊角化。2023年3月27日到4月7日,他卸任后第一次去大陸,帶臺灣青年去南京、武漢、長沙、重慶、上海,祭祖、參觀歷史遺址,還在復旦大學座談。大陸給高規格接待,高層陪同,媒體熱炒,算破冰之旅。那時候兩岸氛圍緊張,這次行被看作緩和信號。
![]()
2024年4月1日到11日,馬英九第二次去大陸,到廣東深圳看騰訊比亞迪,陜西參加清明公祭軒轅黃帝,北京看盧溝橋抗日紀念館,還見大陸高層。12月18日到26日,第三次去黑龍江四川,哈爾濱冰雪節、成都大熊貓基地,用方言聊汶川地震援助,強調兩岸互助。這些次都挺熱鬧,接待積極,媒體跟進。
但到2025年6月14日到27日,第四次去大陸,就不一樣了。他帶大九學堂學員,去廈門參加海峽論壇、甘肅天水公祭伏羲、敦煌莫高窟參觀。行程還是文化交流為主,但大陸官方預告和報道都低調,用“歡迎認同九二共識的臺灣人士”這種通用話,沒像前幾次突出馬英九個人。海峽論壇上,他發言強調和平民主統一,得尊重臺灣意愿,但現場反應平平。敦煌時,他又提類似觀點,國臺辦負責人宋濤當場回應,說臺灣前途由全體中國人決定。這被解讀為糾偏,馬英九的民主統一論里隱含臺灣人單獨決定的意思,跟大陸原則有差距。整體報道克制,規格降溫,沒高層高調陪同,輿論也沒前幾次熱烈。
![]()
這背后,馬英九的立場跟大陸核心原則有距離。他長期不統不獨不武,統一綁民主和臺灣民意,大陸強調全體中國人決定,統一是歷史大勢。馬英九以為自己是兩岸橋梁,高估分量。其實,大陸推進兩岸交流,不靠單個臺灣政客。
臺灣統一大業里,政客群體多余,真正卡點是美國干涉,大陸和臺灣關系本質中美博弈。賴清德那些激進的想拔高政客價值,搞臺獨,馬英九沒那么極端,但也想統一過程得臺灣政客點頭,像中介抬價。但大陸不需要中介,統一后保留臺灣行政體制,只為管理方便,降低阻力。時機成熟,美國干預不了,臺灣生活不亂,那政客就得接受。
![]()
馬英九第四次遇冷后,回臺灣繼續基金會工作,推動青年交流,但影響力漸弱。他反對臺獨,堅持九二共識,推動兩岸和平,但國民黨內部都亂,2024年大選國民黨敗,民進黨繼續執政,兩岸更僵。馬英九還表達兩岸同屬一中,制度差異大,但統一條件不成熟,得和平民主。可大陸立場堅定,反對外部勢力,推進融合發展。馬英九這類卸任政客,在兩岸大棋局里,作用有限。臺灣問題外交層面是中美,民生層面關民眾生活,政治層面不需臺灣政客主導。
馬英九政治生涯起起落落,從金童到領導人,再到卸任交流者,本想留歷史定位,但遇冷讓他看清現實。不是大陸需要他,而是他把客氣當福氣,高估自己。兩岸青年交流重要,但大勢不由個人左右。統一時機看國際格局和民眾福祉,政客得順勢而為。馬英九的經歷提醒,臺灣政客別總想當主角,大陸推進統一,自有節奏。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