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光漫過邯鄲道南城門青灰色的磚檐,輕柔灑在邯鄲新聞傳媒中心小記者們的紅馬甲上。孩子們胸前掛著小記者證,仰頭專注聆聽老師講述古街故事——這里,是李白筆下“醉騎白花馬,西走邯鄲城”的繁華地,是岑參詩中“驅馬邯鄲道”的交通要沖,更承載著杜甫“設備邯鄲道,和親邏些城”的悠遠歷史記憶。
![]()
圖為小記者史亞飛(右)講述成語典故“負荊請罪”。
從南城門到和氏璧廣場,長僅數百米的街道,卻貫穿了三千年時光。它曾是戰國時期車馬奔騰的驛道,也是明清年間商賈往來的鬧市,如今變身為孩子們研學的“時空走廊”。腳下青石板被歲月磨得光滑如鏡,耳畔不時響起小記者們的驚嘆聲;指尖觸碰3D打印復原的“胡服騎射”場景模型,一場跨越古今的對話,在無聲中悄然發生。
行至回車巷,小記者李思月舉手發問:“藺相如真的是在這里為廉頗回車讓路的嗎?”帶隊老師李寒霜停下腳步,向圍攏而來的“紅馬甲”們娓娓道來:“這條窄巷不只是歷史的遺存,更是‘和’精神的源頭。古人說‘將相和,則國家安’,這是邯鄲道的靈魂所在。”筆尖摩挲筆記本的沙沙聲,與遠處市井的喧聲交織,仿佛是歷史的回響在古街縈繞。
“相傳戰國時,趙國上卿藺相如曾在此為大將廉頗回車讓路,這條巷因此得名‘藺相如回車巷’。有一次兩人途中相遇,道路狹窄無法同時通過,藺相如就主動退進小巷,請廉頗先行……”聽完老師講解,小記者史亞飛主動講起“負荊請罪”的典故,引得同伴們紛紛點頭。
隊伍繼續前行,沿途的歷史印記處處可見:明代萬賓樓的石基歷經風雨仍穩固,清末舉人李景濂故居的雕花窗欞紋路清晰,“恩褒三世”石坊上“圣旨”字樣依稀可辨,每一處都在訴說著古街曾經的人煙與風華。孩子們不時踮腳觀察建筑細節,時而俯身觸摸磚石肌理,風聲、講解聲與怦怦心跳聲交織,一同刻進這段研學記憶。
在李景濂故居,一場“古今對話”正在上演:機器狗表演傳統武術,翻滾騰躍,科技與歷史碰撞出新的火花。水陸畫文創館內,負責人劉武生正向孩子們講解這項非遺藝術的淵源。最熱鬧的屬“學步橋”小磨香油體驗區,石磨咕嚕轉動,芝麻香氣四溢——“膏膩凝結,香聞數里”,小記者們邊記邊嘆,司馬遷筆下的古街情景仿佛重現。
“左手持杯以為禮,右手托杯以為敬,心懷感恩以為品,請喝茶……”在邯山書院舊址的茶桌前,小記者們跟著老師的示范,認真模仿傳統茶藝禮儀。裊裊茶香中,傳統文化的韻味悄然沁入童心。
活動的終點站設在和氏璧雕塑前,孩子們整好隊伍合影,清脆的笑聲在古街回蕩。這時,老師李寒霜忽然發問:“大家知道為什么選在這里集合嗎?”“因為和氏璧代表‘完璧歸趙’,也是‘和’的象征!” 孩子們異口同聲。
這不是邯鄲道第一次迎來研學團隊,卻是首次完全由孩子擔任“記者”角色。他們提問、記錄、思考,以雙眼丈量古街,用雙手觸摸歷史。這條街不長,但每一塊碑石、每一座牌坊背后,都藏著一段可追溯的往事——從“胡服騎射”到“將相和”,從過去商旅絡繹的驛道,到如今傳統與科技交融的研學基地,邯鄲道始終是這座城市的文化內核。
當小記者們在古街中穿梭,或俯身石磨聞香,或立于舊址提問,歷史不再只是教科書上的鉛字,而成了可觸、可感、可對話的鮮活生活。邯鄲道的千年故事,正在孩子們的筆尖與鏡頭里,續寫著屬于新時代的嶄新篇章。
來源:新邯鄲
編輯 孫晗熠 | 初審 趙丁 | 復審 沃豪杰 | 終審 李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