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這也是老生常談了,算是為高血壓患者提個醒吧!
都說“一場秋雨一場寒”,北方連綿幾天的秋雨之后,雖然天氣還不至于寒,但確實涼爽下來了。
秋季天氣轉涼,卻是血壓開始升高的時候。
血壓的變化是有季節性的,冬高夏低,春降秋升。到了換季的時候,血壓就會出現比較明顯的波動,一般人會波動,高血壓患者、尤其老年患者血壓波動就更明顯,血壓的不穩定就會帶來心血管風險。
![]()
剛立秋的時候,還在末伏,再加上秋后一伏的“秋老虎”,一般來說,到了八月末、九月初的時候,氣溫就涼下來了。
很巧,研究發現,秋季血壓升高的拐點就在9、10月份。
秋季血壓升高,最主要的因素還是環境溫度轉涼。研究發現,氣溫與血壓水平呈明顯的負相關。就是說,血壓水平和氣溫變化是反著來的。氣溫升高,血壓就降低;氣溫降低了,血壓就升高。不同的研究發現氣溫下降時血壓升高的幅度不一,但規律是一樣的。
![]()
氣溫降低會通過多種途徑影響到血壓升高。
- 血管的“熱脹冷縮”
天氣轉涼,血管不用那么擴張散熱了,血管收縮,血壓就會升高。
- 天氣轉涼,出汗減少,水分鹽分丟失減少
血液里的水分、鹽分增加,血容量增加;血管壁里的鹽分水分增加,血管不容易舒張,都會導致血壓升高。
- 進食油脂鹽分增加
北方有“立秋貼秋膘”的習俗,就是立秋后要多吃肉。確實,天氣涼爽,食欲大增,也容易吃得下。早先這么做,是為了彌補夏季的進食減少,并且為過冬儲存能量。可現在生活條件改善了,夏季吃不下飯、“疰夏”的人也少多了,反倒是肥胖的人多了;冬季各種方式取暖保暖,也不缺吃喝能量,“貼秋膘”的意義就不那么大了。反倒是大吃大喝、進食油膩會使得進食油、鹽增加,不但影響血壓,還影響血脂,導致血液粘稠呢!
吃得多了,更胖了,體重增加,血壓也得升高!
- 運動、戶外活動影響
秋天轉涼,早晚溫差大,清晨鍛煉氣溫低時對血壓影響就更大。在北方寒冷的地區,隨著氣溫降低,人們在戶外活動鍛煉會減少,活動少了,體重也會增加,血壓也會升高。
![]()
- 神經內分泌調節
天氣轉涼、氣溫下降,身體代謝增強、產熱增加,這時候交感神經是興奮的,心跳會加快,血壓也會升高。而且天冷的時候,身體里血管緊張素Ⅱ這類升高血壓的物質,分泌也是增加的。
- 另外,還有研究認為血壓升高與日照時間縮短、維生素D合成減少有關。
由秋入冬的季節變換中,氣溫是波動性地降低,血壓也會跟著波動性地升高,對人體就會帶來損害和危險。
入秋換季時如何管控波動升高的血壓?
- 首先還是健康生活方式
天氣轉涼,注意及時添加衣物,避免寒冷刺激;如果晝夜溫差大,清晨寒涼,就不要清晨鍛煉了。飲食上不要忙著貼秋膘,還是要科學膳食、控油控鹽。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不熬夜。另外,秋天物燥,人也容易煩躁,著急上火,要注意管控好情緒,心態平和也有助于血壓穩定。
- 監測血壓
從我們的臨床觀察來看,立秋之后,血壓就開始慢慢地升高了,只是多數人血壓升高沒有什么感覺,不監測就不容易早發現。監測主要是早晚測血壓,有時間還可以增加測量時段。早上測血壓一般是在起床后1小時內,服藥吃飯之前。測量血壓的結果要記錄下來,包括測量時間,看病時供醫生參考。
![]()
有文章提出四種人特別要注意監測血壓,那就是⑴老年人;⑵有心血管病/相關慢性病如糖尿病、慢性腎臟病等患者;⑶血壓控制不穩定者;⑷長時間戶外工作的勞動者,比如環衛工人、建筑工人、外賣小哥等。
- 堅持服藥,及時就醫,不擅自調藥
高血壓患者日常服藥要堅持,發現血壓變化后要及時就醫,在醫生指導下調整藥物。一定不要自己擅自調藥,也不要血壓高時盲目加藥加量,那樣不僅可能加劇血壓波動,還有可能發生藥物不良反應,導致嚴重的不良后果。
(原創,版權所有,未經本人授權不得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