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去泉州蟳埔體驗簪花圍,在河南看鐵水潑灑成滿天星河,在貴州火把節感受熾熱的狂歡、去內蒙古那達慕大會看策馬奔騰……
這兩年,非遺文化正在掙脫“古老”的標簽,以更加鮮活的姿態進入大眾視野。
社交媒體的裂變式傳播,讓人們認識到,非遺距離我們并不遙遠,新疆烤馕、河南胡辣湯這些充滿煙火氣的本地菜肴,年輕人追著打卡的漳州布袋木偶戲、周口淮陽泥泥狗,都屬于非遺文化。
“華流才是頂流”的認同感在年輕人中愈發強烈,越來越多的人主動奔赴小城,打卡非遺美食、體驗非遺文化。
這場非遺熱潮,不僅給游客帶來別開生面的深度體驗,還撬開了當地經濟的新增長極,讓那些藏在深巷里的非遺文化,成為實實在在拉動發展的動能。
為了更深入地了解非遺旅游的真實體驗,最近,《DT商業觀察》針對有過“非遺旅游”(即在旅行中有過非遺體驗)的人群展開了一次小調研,因此在1200份樣本中,有8成人有過包含非遺體驗的旅游經歷。結合調研數據和實地采訪,我們梳理出了非遺旅游的3條消費趨勢。

追著非遺去旅行,成為中國人新的旅行習慣
屬于中國人的旅行方式——非遺旅行,越來越火了。
一方面,在旅行中參加非遺體驗的人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體驗過一次非遺文化的人,下次還想體驗,甚至把非遺當成決定旅行目的地的“指南針”。
在調研中,88.7%的受訪者會為了非遺體驗,專程奔赴一座城市。
其實,非遺旅行的門檻并不高,在苗寨穿民族服飾扮一回“苗疆少女”,在寺廟趕一場煙火氣的廟會,在揚州路邊小店感受一次扦腳,都是非遺文化體驗的一部分。
上海打工人王小碗為蘇州評彈,特地來了場 “特種兵旅行”。“經常刷到吳老師(蘇州評彈表演藝術家吳亮瑩)的評彈視頻,想感受一次‘吳老師一開口,我便來到了真江南’”,為此她專門安排了一趟蘇州短途游,“大清早坐高鐵趕去搶座位,然后順便玩了兩天。”
這份火熱也映射到了社交媒體上。近兩年,抖音上“非遺+旅游”的內容聲量持續走高,#發現寶藏小城 話題獲得73.8億次播放,抖音官方“發現寶藏小城-有非遺”活動期間,話題增量超過30億,很多人一邊刷著短視頻,一邊被種草,轉頭把非遺體驗列進了旅行清單。
在調研中,我們還請大家票選出了非遺旅行的“人氣活動”,發現非遺表演、地方飲食、節日狂歡成為人們最感興趣的非遺活動 TOP 3。
79.5%的受訪者期待河南打鐵花、瀏陽煙花等觀賞性表演;73%的人偏愛內蒙烤全羊、北京涮羊肉這類“舌尖上的非遺”;72.5%則盼望扎進那達慕大會、火把節的熱鬧里,沉浸式感受節日狂歡。
![]()
而今年夏天的兩大非遺盛會,把人們對非遺旅行的期待落到了實處。
7月19日,那達慕大會在錫林郭勒開幕,#內蒙古第35屆草原那達慕 、#那達慕的一百種打開方式 相繼沖上抖音全國熱榜 TOP1。抖音話題#寶藏錫林郭勒 播放量達3.6億次,#那達慕大會 獲2.4億次播放。
游客們涌入錫林郭勒,圍觀草原兒女賽馬、騎射,轉頭扎進小吃攤吃奶皮子、擼羊肉串。當地餐廳“幸會四季”順勢推出了蒙餐、烤全羊、蒙古族下午茶等特色套餐。
老板孫世奇告訴我們:“今年那達慕吸引的人比往年多了很多,平時店里主要是本地人,今年那達慕外地游客可以達到50%。”
![]()
(圖片來源:抖音)
幾乎同一時期,貴州畢節彝族火把節也火成了 “現象級”非遺活動,游客和本地人一起手舉火把,圍著篝火跳舞狂歡,滿眼都是鮮活熱辣的視覺盛宴。抖音話題#畢節火把節 播放量破 5.4 億次,網友形容現場 “比火山爆發都震撼”。
在火把節期間,超千萬粉絲抖音達人@南翔,也來到了畢節的街巷,在小吃攤前嗦一碗當地的脆哨面,跟著人群擠進彝族長桌宴,在一街一巷的日常里體驗非遺的魅力。
![]()
(圖片來源:抖音)

一年3-4次非遺旅行最普遍,85%的人追求沉浸式體驗
當非遺旅行越來越普遍,它已經不是偶爾嘗鮮的“調味劑”,而是成為不少人心心念念的必備項目。《DT商業觀察》調研顯示,85.1%的受訪者對非遺旅行都有一定的計劃。
大約47.6%的人計劃一年進行3-4次非遺旅行,這個比例在所有頻次中最高,26%的人打算每年1-2次非遺旅行,還有11.5%的人把目標定在一年5次甚至更多,足見它有多讓人上頭。
![]()
尤其在一線城市的受訪者中,49.4%的人計劃每年3-4次非遺旅行,比整體高出1.8個百分點,還有20.9%的人計劃每年5次以上非遺旅游,比整體高了9.4個百分點,可見非遺旅行在高線城市中的滲透力。
不僅旅游頻率提升了,人們對旅行質量也有了更高要求,不滿足于“下車拍照,上車睡覺”的打卡式體驗,而是追求沉浸式參與,從“打卡游”轉向“深度游”。
![]()
調研結果顯示,84.2%的受訪者追求沉浸式體驗,參與當地民俗儀式、節日狂歡等活動,比如穿蒙古袍體驗一場策馬奔騰,在潑水節跟著當地人加入灑水祈福的狂歡,或是在火把節舉著火把擠進人潮。
78.8%的人希望非遺體驗融入旅行日常,在生活場景中感受非遺,就像在老街小攤前嘗嘗非遺小吃,住進掛著蠟染布的非遺民宿,讓文化融在日常的吃喝住里。
年輕人尤其吃這一套,92%的00后希望沉浸式感受非遺文化,比整體受訪者高出7.8個百分點;83.5%的00后希望在生活里感受非遺,比整體高出4.7個百分點。
當然,每個人對非遺旅游的關注點都不一樣。
![]()
66.9%的受訪者認為“親手體驗”很重要,62.8%的人看重“感官沉浸感”,希望通過視聽味多維度感受非遺文化,不只看在眼里,更要摸得著、聽得見、嘗得到。
這種 “沉浸式感受”,其實就藏在旅行的日常細節里。
那達慕大會期間,不少游客追著草原的煙火氣鉆進本地館子,演員@斕曦 也不例外,她打卡了錫林郭勒本地餐廳“幸會四季”,餐桌上的錫林郭勒羊是當地產量稀少的品種,在美食中品嘗到了當地文化的特別。
![]()
(圖片來源:抖音@幸會孫世奇)
此外,“能分享”也成為一個隱性需求,接近一半的受訪者在意,有沒有能發社交媒體的內容。
一方面,大家希望可以把記錄現場的畫面上傳到社交平臺上,既是保存,也是紀念,方便日后想要回顧的時候尋找。
另一方面,把內容發到社交平臺上,不僅可以和家人朋友分享,也有機會吸引到當地的人,或者對這些內容感興趣的人,進一步把非遺的魅力擴散給更多人知道。
那達慕大會期間,抖音千萬粉絲達人@旖旎不風光 穿上蒙古袍扎進人群,用視頻記錄下自己騎馬、射箭、跳舞的瞬間,評論區立刻有人追問“現在還有嗎?已在錫林浩特市”“看搏克手摔跤看得我躍躍欲試!”
不少游客也舉著手機拍當地人賽馬、搏克,這些可能沒那么精致但寫實的視頻,既是自己來過的證明,也把那達慕的歡騰傳遞到了更多人面前。
畢竟,跟著人群跳舞狂歡,剪一段視頻發到網絡上,再和評論區問“怎么去”“還有嗎”的人聊兩句,那份參與感會落得更扎實。
不管怎么玩,可以肯定的是,非遺旅行的熱不是一時新鮮,而是人們以低門檻靠近文化的一種方式。
不需要刻意啃書本,也不一定要趕場看展覽,非遺就藏在佛山祖廟的醒獅表演里,藏在福建三明的沙縣小吃里,藏在西湖斷橋的白蛇傳說里。

將近一半人,都在小城體驗過非遺旅游
非遺旅游,正在小城崛起。
最近兩年,縣城旅游火了起來,人們發現除了青山綠水,這些小城更是非遺文化的天然展館。那些還沒有被過度商業化的技藝、沒有脫離日常的民俗文化,都讓小城成為非遺旅游的新主場。
《DT商業觀察》的調研數據顯示,48.1%的受訪者去過三線及以下小城體驗非遺,還有48.1%的受訪者暫時沒去過,但有興趣去。幾乎對半的“去過”和“想去”,足以說明小城非遺旅游的熱度。
![]()
為什么小城非遺旅游格外受歡迎?
在調研中,81.6%的受訪者認為,小城市的非遺體驗更加原生態,對非遺的保存比較好;81%的人認為,小城市有其他地方找不到的獨特非遺。
不同群體的偏好有所不同,00 后、95 后更看重非遺文化的獨特性,他們追求其他地方沒有的新鮮感,比如為一場火把節奔赴畢節、為那達慕大會扎進草原。
而年長些的群體,更傾向于在旅行中獲得“原生態的非遺體驗”,近距離接觸非遺文化,或是和當地手藝人聊聊天。
在調研中,我們請大家填寫了自己印象深刻的小城和非遺體驗。
在人們印象最深刻的TOP10非遺旅游地中,除了泉州和佛山,剩下8個全是四線以下小城或鄉鎮。其中,烏鎮、景德鎮、歙縣占據前三。
烏鎮是國內開發較早的古鎮,不僅有水鄉景觀,也有不少非遺體驗工坊,游客可以親手體驗藍印花布印染技藝,既有參與感,又能帶走成品做紀念。
在景德鎮,制瓷的氛圍彌漫著整座城市,年輕人學習拉胚、捏塑、上釉,從遠遠看的人,變成親手做的人。這時非遺不是擺出來的展品,每個人都能親身體驗、感受、打造自己作品。
安徽歙縣作為文房四寶中徽墨、歙硯的主要產地,人們可以沉浸式“玩墨”,在當地師傅的指導下完成一錠徽墨,或是體驗“徽州三雕”中的木雕創作。
這些小城本就是非遺生長的土壤,吸引游客的不僅僅是遠遠觀賞一下非遺文化,而是過一段有非遺文化浸潤其中的生活,從而對非遺有更深刻、更切膚的認知和了解。

爆火的非遺旅游,也給小城商家帶來了生意的增量
非遺旅游不止是文化層面的熱鬧,也給城市帶來了商機。
抖音等短視頻平臺,成為城市熱度的關鍵推手,一邊把小城非遺的熱度烘托起來,一邊把線上流量穩穩引向線下商家。
就像錫林郭勒的那達慕大會,抖音上 話題瀏覽量高達3.4億次,錫林郭勒的城市搜索量直接創下全年峰值,較日均增長315%。7月19日開幕式當天更是迎來爆發,搜索峰值較2024年同期提升62.5%。
流量一動,消費端就立刻有了反應。
錫林郭勒文旅數據顯示,截至7月21日,超20萬人進入主會場,會場業態綜合收入超6000萬元,同比增長40%。那達慕開幕式前后5天,錫林郭勒盟全域累計接待游客150萬人次,同比增長17%,帶動旅游綜合收入10.8億元。
類似的消費熱潮也出現在畢節火把節。7月18日開幕當天,阿西里西?二臺坡單場涌入8.5萬人次,當地文旅部門預估,整個火把節暨避暑季將吸引近3000萬人次游客,預計接待量和旅游收入比去年提升15%左右。
人來了,街邊的小吃攤、民宿、手作店自然跟著忙起來。商家們抓住當地文旅和線上平臺的扶持,在非遺旅游的熱潮中收獲了生意增量。
畢節火把節期間,一千多家特色餐飲和酒旅商戶加入了抖音生活服務的活動。蒼蠅館子把當地脆哨面、金沙羊肉粉掛上抖音團購,借著平臺的流量推薦,精準接住了趕節的游客,實現了生意的增長。
錫林郭勒的消費數據更直觀 ,7月當地在抖音生活服務的交易額環比增長47%,完成了非遺旅游從 “流量” 到 “流水” 的轉化。
錫林郭勒的“幸會四季”餐廳就是一個例子,為了接住那達慕大會的熱度,餐廳不僅上線了蒙餐、蒙古族下午茶等特色套餐,讓游客能一站式嘗遍草原美味,還每天在抖音直播間現場烤全羊,鏡頭對準滋滋冒油的錫林郭勒羊,外地游客刷到了可以直接下單,到店核銷就能取餐。
“消費者反饋非常好,開幕式期間,店里的營收比往年增長了20%”,老板孫世奇表示。
現在,他已經摸清楚了在抖音做生意的門道,“在其他平臺是想吃才去搜,抖音是刷到就想吃”,不少外地客人一進門就會說,“我們是刷到你們家的視頻來的”。
如今再看,非遺不是擺在展柜里的文化,而是小城的日常生活,也是商家們的生意引擎。
當小城非遺通過抖音短視頻被更多人知曉,火起來的不只是火把節的篝火、那達慕的賽馬,還有街角小吃攤從早忙到晚的油鍋,民宿老板手機里響不停的訂單提示音……

現在,越來越多小城正借由這樣的路徑,讓非遺IP拉動經濟增長。
而抖音等平臺則是增長引擎的加速器,讓小城非遺能夠被更多人看見。《DT商業觀察》的調研數據顯示,70.8%的受訪者通過抖音視頻被種草過非遺旅游。
抖音千萬粉絲達人@江尋千(九月)成為河南確山打鐵花的首個女傳人,她揚起鐵水、火花漫天的視頻,讓確山打鐵花成為全網向往,@南翔 在畢節跟著老師傅學做脆哨面的鏡頭,也讓外地游客心心念念去品嘗同款。
這些帶著生活氣息的內容,比任何刻意設計的宣傳更能讓人起心動念。
其實這些年,抖音一直在非遺文旅和大眾認知之間牽線搭橋,當千萬粉絲的抖音達人走進小城,用鏡頭記錄下非遺體驗的真實場景,這些內容不僅傳遞出小城生活的溫度,也讓更多人得以知曉藏于市井的非遺文化。
2024年,抖音推出了“發現寶藏小城”活動,走過48座城市,線上40億次觀看的熱度,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非遺文化的傳播。
當用戶被抖音上的非遺視頻種草,并通過平臺提前選購高性價比的團購券,商家們便可以依托抖音龐大的流量,用優質、有特色的非遺商品,高效承接住全國各地的游客需求,完成非遺文旅價值的落地轉化。
說到底,小城非遺游的下一波熱度,拼的可能就是“讓人愿意動身前往”的能力。
當平臺能夠持續將節日的歡騰和灶上的煙火拍成勾人的視頻,當游客刷著手機就忍不住訂票動身,小城非遺文化的熱度,就是小城文旅經濟最扎實的增長底氣。
作者/ 林美汕@MICLIN000
編輯 / 鄭曉慧@mersailles
設計 / 戚桐琿
運營 / 蘇洪銳
企劃/潘志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