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破頑空:西游知識學》,趙毓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2025年8月版。
內容簡介
《西游記》創造了一個龐大而豐盈的中國魔幻宇宙,該書把這一古代奇幻世界從知識經驗和西游“通關”的角度拆解開。這是一部小說知識學的百寶書:《西游記》經歷了五百年的歲月滄桑,從身份之謎到版本流變,從宗教民俗到新知佚聞,作者帶你體悟文本的多重世界,探尋經典重讀的多種可能;這更是一部《西游記》的通關寶典:讓我們跟著猴王一起成長,追隨他“關關難過關關過”,陪伴他經歷神魔世界里的“城頭變幻大王旗”。猴王最終抵達靈山,實現了終極愿望,我們最終將會走向何處,卻未可知,只有在破與悟的共生之旅中尋找答案。
目 錄
第一回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001 這一切,要從一塊石頭說起?
002 花果山究竟在哪里?
003 東勝神洲,到底應該怎么讀?
004 猴王是從石頭里蹦出來的嗎?
005 孫悟空是反抗型英雄嗎?
第二回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006 孫悟空讀的是職業技術學校?
007 混世魔王是豬腰子臉?
第三回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008 沒了金箍棒,悟空還玩得轉嗎?
009 金箍棒有什么寓意?
010 悟空為什么要到龍宮借兵器?
011 龍王到底長什么樣?
012 地獄里的“老大”,是不是閻羅王?
第四回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013 大鬧天宮是因為猴王良心喪失?
014 神魔世界的人情,是冷還是熱?
015 “弼馬溫”本來是個“肥缺”?
016 是“五人組”,還是“七兄弟”?
017 “齊天”難為兄,“通天”難為弟?
第五回 亂蟠桃大圣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018 王母娘娘是什么“咖位”?
019 為什么吃蟠桃能成仙?
第六回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圣施威降大圣
020 是戰斗,還是游戲?
021 到底有幾位二郎神?
第七回 八卦爐中逃大圣 五行山下定心猿
022 火眼金睛是燒出來的,還是熏出來的?
023 為什么是雷神圍攻悟空?
第八回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024 取經為何從盂蘭盆會說起?
025 釋迦牟尼佛是極樂世界的教主嗎?
026 觀音是釋迦牟尼的弟子嗎?
附錄 陳光蕊赴任逢災 江流僧復仇報本
027 第九回從哪里來的?
028 爸爸去哪兒了?
第九回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029 漁樵為啥扯閑篇?
030 涇河龍王無辜嗎?
第十回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031 門神里有哪些大咖?
032 唐太宗去地府做什么?
第十一回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033 劉全去地府做什么?
第十二回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像化金蟬
034 唐三藏就是玄奘嗎?
035 吃唐僧肉能長生不老嗎?
036 唐僧到底是誰的御弟?
第十三回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037 野怪如何起名號?
038 太白金星為什么忙?
第十四回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039 觀音菩薩有啥小算盤?
040 龍王也讀史書?
第十五回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
041 為什么先收白龍馬?
042 龍馬原來就是白皮的嗎?
043 還有一套安保團隊?
第十六回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044 金池長老應該得到同情嗎?
045 唐僧有哪些法寶?
第十七回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046 黑熊精有多可愛?
047 孫悟空的“壞習慣”是跟誰學的?
第十八回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大圣除魔
048 天蓬元帥是什么咖位?
049 豬八戒的本土 DNA 來自哪里?
050 豬八戒的進口 DNA 來自哪里?
第十九回 云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051 豬八戒為什么又叫木母?
052 我們為什么喜歡豬八戒?
053 我們為什么同情豬八戒?
054 背《心經》有用嗎?
第二十回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055 神魔小說就不寫日常生活嗎?
056 虎先鋒“虎”在何處?
后記
《西游記》第一回,猴王得須菩提祖師賜名,從此喚作“孫悟空”。有了大號,就算正式為人了,悟空當然喜不自勝,連叫了三聲“好!”書中隨即接入兩句詩:“鴻濛初辟原無姓,打破頑空須悟空”。
![]()
連環畫《悟空拜師》封面
特別強調一番:這個法名,不是隨便起的,而是與故事主旨密切相關的。
悟空的成長,以“打破頑空”為第一道關。
整部小說,是以猴王為第一主人公的——貫穿“大鬧天宮”與“西天取經”兩大段落的主線人物,正是悟空。而故事的線索,也是悟空由“抗爭”走向“歸順”的過程。
悟空又稱作“心猿”,無論從宗教哲學的邏輯,還是從世俗哲學的邏輯來理解,悟空都是“心”的象征。如此一來,悟空的成長經歷,也可以看成一個人修“心”的過程。
既然要“修心”,就需要修行主體有“悟性”。悟空是天產的靈明石猴,他汲天地精華而生,“通變化,識天時,知地利”,當然有悟性,但即便是具有超出常人的悟性,也總要邁過第一道關——頑空。
這里的“頑空”,本是佛教術語,指一種無知無覺的狀態。道教將其吸收進自己的煉養觀念,用來指稱一種缺乏生機的修煉狀態。
![]()
《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趙毓龍著,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6年版。
今天,我們是把《西游記》當作一部純粹的文學作品來看的,書中的佛道觀念、邏輯、術語,不會引起絕大部分人的好奇。
閱讀過程中,我們甚至反感這些內容——它們不僅缺乏趣味性,又妨害了故事的流暢性,更誘導現代讀者走回傳統“證道派”的老路——遇到相關表述,便直接略過了。對于“頑空”的深刻意涵,也就不去尋根究底。
不過,就算是從世俗立場、文學立場來理解故事,“頑空”也是重要的。
拜到須菩提祖師門下以前,悟空固然有靈性,但說到底,還是一只懵懵懂懂的小野猴子。與其他猴子——那些每日除了滿足生理需求,對于周圍世界缺乏足夠的好奇心與探索力,對自身命運也缺乏思考意愿的“小畜生”——相比,悟空固然表現出了一種“成長的自覺”,畢竟還是“矬子里拔大個兒”,他仍舊是一只原始蒙昧的猴子。
他渴望長生,希望能夠“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但這并不是意識到自己處于一種原始蒙昧的狀態,渴求實現精神飛躍,而是希望通過技術手段,無限期地延長目前的狀態——令人滿意的狀態——原來修成不死之體,也只是為了長長久久地傻吃、傻喝、傻玩、傻樂!
這就是悟空當時的認知——從石卵風化成形,到水簾洞中稱王稱霸,再到出海尋仙訪道,直至找到斜月三星洞的山門,悟空始終處于這種認知狀態。
書中特地描寫悟空在山門外等候的情形:“跳上松枝梢頭,摘松子吃了頑耍”。這固然是其天性使然,但也生動地表現出:悟空此時還是一只小野猴子。
![]()
胡勝、趙毓龍校注《西游戲曲集》,人民文學出版社2018年5月版。
有了“悟空”之名后,猴王才進入精神飛躍的實質進程。可以說,悟空在須菩提祖師門下,并不僅僅學到了長生不死之術,以及配套的地煞數變化(另外白饒了一個筋斗云),他實際上完成了精神上的“受洗”儀式——須菩提祖師賜名的情節,我們可以看成是對悟空的洗禮。
當然,并不是說自此以后,悟空就徹底擺脫“頑空”狀態了。既然是天然的原始蒙昧狀態,不可能在一朝一夕間發生質變。
我們的思維,總是不由自主地陷入“二極管陷阱”:認識問題,往往習慣性地聚焦于“原點”與“終點”,忽略其間的“過程”。
讀到“打破頑空須悟空”,大部分人會首先捕捉到“頑空”與“悟空”這兩個關鍵詞,進而構建二者的矛盾關系——這是我們自幼學習辯證法的一種“條件反射”。但它還不是徹底的辯證法。進一步的辯證認識,不止應當看到兩頭端點之間的矛盾,還應當發現線段與端點之間存在更為深刻的矛盾。
也就是說,“打破”與“頑空/悟空”之間存在矛盾。
![]()
《西游寶卷集》,胡勝、趙毓龍、趙鵬程輯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25年5月版。
現代漢語里,“打破”是一個完整的雙音節詞,但如果進一步分析,“打”是動作,“破”則可以看成“打”的結果。做出了“打”的動作,未必得到“破”的結果。悟空成長的目的,不是為了“打”,而是為了“破”。所以,這部書的主標題隱去了“打”字,直接用“破頑空”三字——聽起來,也鏗鏘有力。
當然,這并不是說要把本書讀者導向“唯結果論”,筆者的一貫主張,是既重結果,也重過程的。我們其實也要從過程的維度去理解“破”。
既然“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那么“頑空”也不是發揮一次能動性,就可以被徹底突破的。需要一次又一次地“破”,才能進入不同的精神境界。
相應地,不止一次地“破”,就需要持續地“悟”。這也符合《西游記》中悟空的成長歷程。
從小野猴子到悟空,是一次“破”;從鬧天宮的“大圣”到奔西天的“行者”,又是一次“破”;從魔性未褪的猴王,到自覺翦除魔性的猴王,又是一次“破”;直到過了凌云渡,靈山正果,才真正完成了“破”的歷程。
如果在第一回就徹底完成了“破”的工作,故事豈不是可以就此結束了?后來的九十九回,難道都是結尾的“彩蛋”嗎?!
不斷地“悟”與“破”,也符合我們自己的人生。
我們都曾經歷原始蒙昧的狀態,但誰敢說走出“童稚時代”,自己就不再是一個“頑空”之人了?敢于說這樣話的人,大概也是無知無畏的,這倒是真應了“頑空”本來的意涵。
我們不是文學作品里的靈明石猴,而是現實生活中的平凡人,既沒有“主角光環”,也沒有預設的成長路徑;悟空的成長是有腳本的,我們的成長則充滿了各種可能性。相同之處,是持續地“悟”與不斷地“破”。
![]()
《〈西游記〉與西游故事的傳播、演化》,胡勝著,中華書局2023年8月版。
當然,悟空的“悟”,是基于宗教哲學的;我們的“悟”,則是基于世俗哲學的。更多時候,它其實也上升不到哲學范疇,只不過是日常思維——對于自己的理解,對于周遭的理解,缺乏具有哲學品位的思辨性,但也足以指導生活。
如此看來,我們的“悟”,說到底是認識的提升。隨著認識提升,我們的生活會進入不同境界,“破”的結果也繼之而來。
認識提高的基礎,是知識的累積。這里所說的知識,不止包括系統性、專門性的學問,也包括日常生活中累積的經驗。對于大部分人來說,后者其實更為重要——畢竟,它對于生活的指導性更強。
基于此,本書借用了劉勇強教授提出的“小說知識學”這一概念。
![]()
《中國古代小說史敘論》
這個概念,是從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專業立場提出的,聚焦于小說作者所掌握的知識,及其在小說文本中的敘事性體現。小說作者總是基于自己的知識結構來講故事的,選擇什么題材,服務于何種意圖,采取哪一種敘事策略,都是知識的體現。
同時,小說里不僅有“成塊”的知識,在人物塑造、情節組織、場面呈現等方面,也無不體現出知識。可以說,“小說知識學”是近年來中國古典小說研究的一個新維度。
跳出專業語境,回歸大眾閱讀的立場來看,這個概念也是有意義的。
讀者也總是基于自己的知識結構去接受、理解、傳播故事的。對什么題材感興趣,是否能夠理解作者的隱含意圖,如何評價書中的人物與事件,通過什么途徑與方式將小說里的故事傳播給其他人?這也都受到讀者知識的制約。
比如《破頑空》的讀者,十之八九,應該是相對熟悉《西游記》的,或是對這部神魔小說具有格外的興趣,否則也不會成為本書的受眾。這其實就是一種知識。
所以,本書以“知識學”為副標題,希望能夠幫助讀者發現與《西游記》直接或間接相關的各種知識,建立讀者知識與文本知識、作者知識之間的鏈接。
知識的鏈接點,當然是筆者本人的知識結構,但在這《破頑空》里,筆者絕不是在“傳授”知識,而是嘗試“分享”知識。
筆者不是在扮演“權威”的角色,或是擺出一副“家長”面孔,居高臨下地傳播(甚至灌輸)知識,而是與大眾讀者一樣,從閱讀經驗的立場出發,將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的發現,以“敘述”的形式呈現出來。是否接受這些敘述,選擇權在于讀者;如何理解并“二次傳播”這些敘述,也是讀者的自由。
為了盡可能保證讀者的選擇權與自由度,本書不得不弱化、消解自己的“結構”——不設置主旨議題,也不交代核心邏輯,更不講究布局——轉而回歸百回本《西游記》的結構,逐回講讀,聚焦重點。知識的串聯線索,不是筆者的學術研究思路,而是故事本身的發展進程。
![]()
李天飛校注本《西游記》
換句話說,筆者與本書的讀者一道,跟著猴王一起成長,追隨他“關關難過關關過”,陪伴他經歷神魔世界里的“城頭變幻大王旗”。猴王最終抵達靈山,實現了終極愿望;我們最終走向何處,卻未可知。
沿著《破頑空》的知識路徑,不同的讀者,可能會走進別樣洞天。即便處于同一洞天里,知識結構有異,看到的景觀也千差萬別——我眼中的日升,可能是你眼中的月落;他看到花上露,你卻聽到林間風;起初,你品到杏兒酸,停一停,再咂摸一番,又嘗出棗子甜。
不管是杏兒酸,還是棗子甜,嘗出滋味,或許就已經到了靈山。
后 記
這部書,是在喜馬拉雅付費節目《趣談西游記》的基礎上整理而成的。
口頭表述與案頭表述,總是存在差別的。這不僅僅是語氣、詞匯的差別,也有表述邏輯的根本區別。口頭表述是訴諸聽覺的,敘述的邏輯要盡量簡單,線性特征也更突出;案頭表述則是訴諸視覺的,紙面上的文字,可以形成更為復雜與靈活的組織關系,“讀者”也可以比“聽眾”表現出更強的能動性,在接受與分析信息的過程中,具有更多自由。
![]()
《明清小說倫理敘事研究》
同時,平臺的“算法”對于敘述的形式與體量提出了具體要求,這也限制了敘述的結構與策略。
盡管在整理過程中,我進行了一些調整,但讀者依舊能夠發現:書中保留了大量口頭表述的痕跡。對此比較介意的讀者,本人在這里先表示歉意。
原來的節目以“趣”為關鍵詞,如今改以“知識”為關鍵詞,并不是換“馬甲”以博眼球,而是考慮到兩者之間的關聯。
在大眾閱讀中傳播的知識,首先應當是有趣的。
一提到“知識”,許多人會感到無趣,甚至覺得枯燥、乏味,十有八九,這是因為他們回想起自己在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習體驗——缺乏愉悅感的體驗。
基礎教育階段的大部分知識,是“凝固”在課本上的,其內容是“格式化”的,知識的傳播方式也不是“分享”型的,而是“教導”型的,甚至“灌輸”型的,與其說它們是知識,不如說是教條。教條當然也是有益的,尤其具有指導性,但很少有人會覺得它們有趣。
當我們脫離基礎教育階段,會逐漸發現:原來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教條,它們有豐富的形態,有各種各樣的成色。知識未必是“絕對正確”的,但它們總可以是有趣的。
尤其是參與了文學閱讀活動的知識,伴隨著由文字幻化而成的藝術世界,勾連著我們對于生活、人生的體驗和思考,形成一個龐大而豐盈,又不斷向外延伸的知識網絡,既幫助我們加深對于作品本身的理解,又幫助加深對于我們內心世界的理解,以及對于外部世界的理解。它們是具有指導性的,又是有趣的。
當然,與不同作品相伴隨的知識,其知識性也是不同的。
![]()
《中國古代小說簡史》
比如《紅樓夢》,在相當長的時間里,與之伴隨的知識網絡,都帶有一股濃重的“精英”氣息,過去流行一句話:“開談不說紅樓夢,讀遍詩書也枉然。”這當然反映出《紅樓夢》的經典性,但明顯不是大眾的趣味,“讀遍詩書”已經預設了小說的期待讀者,設置了閱讀量與理解力的門檻。
相比之下,《西游記》本來就是一部真正屬于大眾的文學作品。在“世代累積”的成書過程里,推動故事演化,使其如“雪球”一般越滾越大的動力,主要是大眾的興趣。
在這部小說的后世傳播階段,道教徒評點者固然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他們將《西游記》視作“神仙之書”,借金丹大道發揮原著主旨,雖然偏離了文學的軌道,卻變相地促進了作品的經典化——但大眾的推動力量才是根本性的。
![]()
朱一玄《西游記資料匯編》
大眾因何喜愛《西游記》?說到底是這部小說滿足了我們對于文學敘事的趣味性的期待。主人公為什么是一只猴子?這只猴子又是從哪里來的?他為什么要護送一位“膿包”和尚去西天,一路上會有哪些奇幻經歷?
這還僅僅是關于主人公的好奇,書中的其他人物與事件,也引起我們極大的好奇。我們正是帶著一連串的好奇,開始了由知識網絡伴隨的閱讀活動,嘗試在作品內外尋找答案。無論是否找到了真正的答案,“尋找”的過程本身就是有趣的。
也正因為這一點,本書的每一節都拋出一個問題。有些問題是與作品直接相關的,有些則“扯”得遠了一些;有些問題是屬于文學范疇的,有些則靠向了敘事學、歷史學、民俗學、人類學等領域;有些問題引入了學術的思考范式,有些則滑入日常生活的庸俗邏輯。這樣,既能充分調動讀者的興趣,也保證與《破頑空》相伴隨的知識網絡是具有彈性的。
至于本書的解讀,是否提供了讀者想要的答案,也是有彈性的。
本書的責編老師希望將其塑造成一部閱讀《西游記》的“通關寶典”,筆者則更愿意將其比作一盆“亂燉”。一方面是自感不具備撰寫“寶典”的資格,另一方面也覺得“亂燉”一詞,顯得更具有彈性。
亂燉的魅力,在于食材與食客,而非烹飪者——想來,再高明的廚子,在亂燉這道菜上,也玩不出“大花活兒”(聽上去,筆者是在做免責聲明),歸根到底還是食材與食客間是否匹配。俗話說:蘿卜白菜,各有所愛。但蘿卜白菜確實能夠滿足食客的“最大公約數”。
讀過此書,如果一部分讀者覺得少了些滋味,可能是鍋里缺了食材,比如海鮮——總要照顧對海鮮過敏的朋友;另一部分讀者或許給出“不高級”的評價,筆者只能再一次致歉——畢竟,恐怕再“高級”的廚子,也不會在“亂燉”鍋里加松茸,這既是對松茸的不尊重,也是對“亂燉”的不尊重。
![]()
《古典小說》
當把這盆“亂燉”端上桌的時候,除了感謝面前的食客們,還要感謝師友們的鼓勵與幫助。
感謝恩師胡勝教授。正因為有老師作為專業后盾,我才敢于嘗試在學術研究之外,做一些大眾文化普及的工作。在本書的撰寫過程中,老師也給出了許多專業性指導。感謝師弟趙鵬程副教授,以及馮偉博士。他們分擔了相當一部分教學工作,我才有足夠的時間和精力做“雜事”。
要特別感謝本書的策劃者馬佩林老師。從《趣談西游記》到《破頑空》,都是由馬老師一力策劃、促成的。
![]()
《觀世相:古典小說里的浮生與世情》,苗懷明主編,貴州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版。
本人原來也擅長“亂燉”,這不是馬老師最早發現的。但正是感動于馬老師的熱情與真誠,同時折服于其溝通、協調、組織的專業能力,我才最終選擇走出書齋,來到灶臺邊,系上了圍裙。否則,可能直到現在,我還抱著“君子遠庖廚”的老觀念,在逼仄的書齋里“獨樂樂”,而不愿(或者說不敢)走出來“眾樂樂”。那樣的話,也就沒有《破頑空》這部書,以及后續的一系列產品了。
最后,要再次感謝本書的讀者朋友,不止在于各位捧場,更感謝諸君對《西游記》的喜愛。
乙巳年正月于在田小舍
作者簡介
趙毓龍,80后青年學者,遼寧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備受高校學生喜愛的“講合男神”。主要研究方向為明清小說與戲曲。致力于“西游” 故事的跨媒介、跨文本、跨地域、多民族濱化、傳播研究。著有《西游故事跨文本研究》《明清小說倫理敘事研究》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