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丁玲21歲,從上海來到北平。這時她經(jīng)濟困窘,完全依賴母親生活。
父親早亡,母親一力支撐,她來上海求學已經(jīng)三年,花光了家中積蓄,母親也只有一點微薄的收入。她不忍心把生活的重擔全部壓到母親羸弱的肩膀上。她必須自立。
這時她得到一個擺脫貧困的好機會。一位商人看中她的才華,力邀她擔任自己的秘書。
這位商人在多地經(jīng)商,丁玲若做他秘書,可以增加見識,也可以經(jīng)濟獨立。但內心深處,丁玲不甘于如此,她苦讀多年,并不為可以掙多少錢,更多是對于文學與寫作的熱愛,她想在這條路上一直走下去。
然而于現(xiàn)實而言,這條路又過于艱辛,連填飽肚子,掙來日常開銷都不可能。前途一片迷霧,看不見未來,看不見希望,還要堅持下去嗎?
![]()
丁玲在這兩難的抉擇中茫然不已,最終她想到了魯迅先生。
魯迅先生是當時青年的指路明燈,而且他本人也特別愿意幫助青年。丁玲于是決定給魯迅先生寫一封信,讓他給自己指點迷津。
多年后丁玲回憶此事說道:
于是我?guī)е鵁o邊的勇氣和希望,給魯迅先生寫了一封信,把我的境遇和我的困或都仔仔細細坦白詳盡地陳述了一番。
信中,丁玲還請求魯迅先生幫助她找一份可以糊口的工作,大致內容如下:
我(寄信人)只是一個弱女子,如今生活極為貧困,不知該如何在社會上生存下去,如今我在北京漂泊,但還是沒有找到任何出路,想請魯迅先生幫我找一個能賺錢吃飯的地方,哪怕是報社或者書店的印刷工人職位都可以。
丁玲懷著忐忑的心情寄出了這封信,自此開始熱切期待魯迅先生的回信。
半個月,一個月,二個月……
丁玲等到花也謝了,心也涼了,也沒等到魯迅先生的回信。懊惱之中,她想,我這樣一個名不見經(jīng)傳的小人物,魯迅先生日理萬機,大約是不會理我的。
要么就是魯迅先生沒有收到我的信。
真正的答案,丁玲要很多年后才知道。
![]()
實際上,魯迅先生收到了丁玲的信,也仔細閱讀了。
1九二五年四月十三日,魯迅先生在日記里寫下“得丁玲信”四字。
以魯迅先生當時的身份、地位和影響力,幫助丁玲解決這樣的實際困難沒什么問題。但是魯迅先生不但沒幫丁玲,甚至連封信都不曾回復。這太不像他的作風了。
魯迅先生一向樂于幫助青年,尤其青年女性,因為他覺得,那個時代,青年女性能夠勇敢走出家門實為不易,故而總是鼎力相助。但他這樣冷淡地對待丁玲,又是為了什么?
答案令人啼笑皆非,這是魯迅先生鬧了一個烏龍。 當時正出了歐陽蘭一事。這個叫歐陽蘭的是個在北大上學的男生,他用“琴心”的筆名寫了很多抒情詩,讓人以為他是女的。他曾寫信讓魯迅先生幫他推薦稿子,魯迅先生上了當。
后來,他的詩還被指抄襲郭沫若,他又換個筆名為自己辯護。
這事讓魯迅先生深惡痛絕,自此之后,他一旦看見女青年來信,就格外地小心謹慎。
丁玲的這封來信,魯迅先生看后,便拿去給別人看,到處打聽是否有丁玲這么個人。
結果人家告訴他,這信的筆跡像是“休蕓蕓”的。休蕓蕓是沈從文取得一個筆名。當時沈從文從湘西來到北京,窮困潦倒,所以就用這個女性化的筆名向各大報刊投稿賺點稿費。
![]()
魯迅自然也知道休蕓蕓就是沈從文。他未經(jīng)核實,就認為是沈從文冒充丁玲向自己求助,非常惱火。
那時胡也平正在追丁玲,他跑到魯迅門上求見,說自己是丁玲的弟弟。魯迅先生在屋里聽到了,生氣的很,心想這個沈從文還沒完沒了了,居然寫了信沒用,還派個人冒充丁玲弟弟上門求助,于是在屋里大聲說道:就說我不在!
胡也平吃了個閉門羹,只能怏怏地回去了。
魯迅先生之后對朋友說起此事,不免語帶諷刺:
近來出了個沈從文,取了個女人名字給自己寫信,又讓人扮成這女子的弟弟,實在可惡!
1925年7月,《國語周刊》發(fā)了沈從文一篇文章,署名“沈從文”。魯迅用十分鄙夷的口氣給錢玄同寫信,說:“這一期《國語周刊》上的沈從文就是休蕓蕓,他現(xiàn)在用了各種名字,玩各種玩意兒。”其中的“各種玩意兒”便是暗諷沈從文化名“丁玲”向他求助。
沈從文真是莫名躺槍,啥也不知道,弄了一身臊。
沈從文得知此事后,十分委屈,又因為魯迅先生的辛辣諷刺深感屈辱,自然不會主動與魯迅先生來往。
魯迅先生后來也知道自己弄錯了,不過兩人都是倔強脾氣,魯迅自然也不會為此而向沈從文致歉。
加之,兩人在文學觀上有頗大認知差異,曾在大的報紙刊物上數(shù)次筆墨交鋒,所以兩人終生也沒有來往過。
丁玲與魯迅后來則成了好友。丁玲漸漸在文學上嶄露頭角,特別是她發(fā)表的《莎菲女士日記》這篇小說,甚為魯迅欣賞,魯迅才知道丁玲是確有其人,才弄清楚當年自己是弄錯了。
1933年5月間,丁玲在上海的寓所被捕,魯迅聯(lián)合多位知名人士提出抗議。除了盡力營救,他還對丁玲的母親余曼貞多方照拂,他與圖書公司聯(lián)系,將丁玲小說的稿費寄給余曼貞,使丁玲的母親和孩子生活有了著落。 6月間,傳出丁玲被害的消息,魯迅先生心中大慟,賦詩一首,悼念丁玲。后來才得知又是一次烏龍,丁玲并沒有死,
魯迅先生這首題為《悼丁君》如是寫道:如磐夜氣壓重樓,剪柳春風導九州。
瑤瑟凝塵清怨絕,可憐無女耀高丘。
![]()
一二句用自然環(huán)境隱喻社會氣候的黑暗與殘酷,三四句則化用屈原的詩句來表達悼念與惋惜之情。
尤其最后一句“可憐無女耀高丘“,這是魯迅先生化用《楚辭》中“哀高丘之無女”一句,這是他最喜歡的幾句《楚辭》中的詩句之一。
“無女”是屈原哀悼楚國無賢德之人的意思。魯迅先生認為“女”是理想的化身,他也一向以“女”自比,由此可見他對丁玲的賞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