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球化妝品原料行業正在經歷一場靜默卻深刻的革命。
《中國化妝品》雜志|孫笑笑
在全球化妝品行業快速變革的背景下,原料作為產業鏈的上游核心,其技術路線、區域偏好與供應鏈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
據柯萊恩(Kline&Company)2024&2025發布的數據,未來五年,全球化妝品原料市場預計將繼續保持增長,但增長動力與速度將呈現顯著的區域不平衡。基礎原料方面,印度、非洲和中國預計將成為增速最快的市場,主要推動力包括人口增長、可支配收入提升、個人護理意識增強及電商渠道擴展;歐美等成熟市場增速相對溫和。活性成分領域,印度、中國和巴西增長潛力最大,印度得益于人口紅利和購買力提升,中國則受到政策對生物技術產業的支持及消費升級趨勢的推動。
近日,柯萊恩(Kline&Company)咨詢顧問杜東澤在2025PCHi個人護理用品化妝品行業領袖峰會主論壇上,發表了題為“解碼全球化妝品原料市場:趨勢、差異與增長潛力”的主題演講,從全球視野分析了化妝品原料市場的現狀與發展趨勢。《中國化妝品》雜志也對其進行了獨家采訪。
![]()
柯萊恩(Kline&Company)咨詢顧問
杜東澤
![]()
消費、產業、政策共塑格局
中國生物技術尋求破局
中國成分“出海”需補齊兩大短板:一是“故事營銷”,需強化東方文化內核(如千年草本護膚傳統);二是“科學認證”,需通過扎實的臨床數據證明功效與安全性,才能讓“中國特色原料”真正走向全球。
當前,全球化妝品原料的技術選擇早已形成鮮明的“區域標簽”,這種分化并非單一因素驅動,而是消費需求、產業基礎與政策導向共同作用的結果。
柯萊恩(Kline&Company)2024&2025發布的數據顯示,歐美市場基礎原料在護膚、護發、口腔等應用領域分布均衡,活性成分以植物提取(植提)和化學合成為主;中國市場則高度聚焦生物技術類活性成分;日本市場因地理特性,對海洋成分的偏好尤為突出。
“歐美市場推崇天然有機概念,素食主義、動物保護等思潮推動植物提取物的廣泛應用;日本作為島國,善于利用海洋資源,其護膚理念強調精細與維穩,與海洋成分的修護特性高度吻合;而中國消費者對安全性的高度關注,推動了生物技術的發展。”杜東澤表示,這是消費偏好、技術標準、產業基礎、資源稟賦和政策支持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技術路徑的分化不是單一因素所能解釋的,它是一個生態系統共同作用的結果。”
杜東澤進一步補充,中國政府將生物基技術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加以扶持,這也從政策層面加速了中國在生物技術和中草藥現代化方面的獨特優勢形成。
具體來看,中國消費者對原料安全性的高度關注,讓“與人體細胞結構相似”的生物活性成分成為首選 ——透明質酸、神經酰胺、依克多因等源于人體細胞的成分,因能補充或增強生理功能、安全性高,成為本土品牌的核心賣點;另一方面,生物技術(尤其是生物基產業)被納入中國戰略性新興產業,政策扶持加速了技術落地,例如華熙生物等企業在大規模生物發酵領域的突破,正是政策與市場共振的結果。
而反觀歐美市場,則是通過“技術標準+專利壁壘”構建了較高的市場門檻。柯萊恩(Kline&Company)指出,歐美對產品安全性、可靠性的嚴苛要求,疊加工藝、配方、成分研發的專利保護網,讓其他區域短期內難以超越。
而中國生物技術的“破局點”,除了持續提升技術純度,還需解決中醫藥成分的“出海”難題。比如報告顯示,銀耳、白芍等中醫藥成分雖受“純凈美容”推動,但國際市場認知模糊,多數國際品牌僅宣稱其“有效植提”身份,而非“中國中藥成分”。
對此,杜東澤表示中國成分“出海”需補齊兩大短板:一是“故事營銷”,需強化東方文化內核(如千年草本護膚傳統);二是“科學認證”,需通過扎實的臨床數據證明功效與安全性,才能讓“中國特色原料”真正走向全球。
![]()
從短期成本驅動到長期技術升級
競爭力實現質變
中國原料供應商的競爭力已不再是單一價格,而是技術達標后的“性價比+穩定性”。
柯萊恩(Kline&Company)2024&2025發布的數據顯示,2023年全球50%的化妝品企業更積極地更換供應商,其中選擇中國供應商的比例顯著提升,且這一趨勢在營業額超1億美元的大型企業、品牌商及歐洲市場中更為突出。
回溯疫情前后的供應鏈邏輯,中國供應商的角色已發生根本轉變。杜東澤談到:“疫情前亞洲供應鏈的核心優勢仍集中在價格——即便部分原料純度略遜于國際水平,較低的成本仍能吸引采購方;但疫情后,多重因素推動中國供應鏈價值升級”。
背后的原因其一是技術能力快速提升,不僅原料純度達標,生物活性成分的穩定性也達到國際標準;其二,歐洲能源危機導致當地生產成本飆升,而中國生產端的能源供應與產業鏈完整性更具穩定性;其三,中國生物制造業的戰略地位明確,政策持續扶持下,產能與技術迭代速度遠超其他新興市場。
從短期看,歐洲成本壓力確實加速了企業向中國供應鏈轉移的步伐;但從長期維度上看,技術升級才是中國供應鏈鞏固優勢的核心。
杜東澤談道:“中國原料供應商的競爭力已不再是單一價格,而是技術達標后的‘性價比+穩定性’”。
這種優勢不僅體現在基礎原料(如表面活性劑、潤膚劑),更延伸至高附加值的活性成分(如生物技術衍生成分)。此外,中國供應鏈的“穩定性”在全球不確定性加劇的背景下更具吸引力,相比歐洲受能源、地緣政治影響的生產波動,中國的產能保障能力成為品牌商的重要考量。
![]()
環保與成本性能的平衡:分層次、分階段
整體來看,在前沿技術量產中突破瓶頸、在可持續發展中平衡成本與性能,將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命題。
盡管目前“可持續性”已成為行業關鍵趨勢,但現實挑戰依然嚴峻:基礎原料中石化衍生成分(如聚合物、表面活性劑)仍占主導,而替代原料面臨“成本高、性能不匹配”的雙重約束。
在環保訴求與成本/性能之間如何找到平衡,杜東澤表示,行業的平衡策略并非“一刀切”,而是“分市場定位、分階段推進”,核心邏輯是先解決膚感與安全,再逐步優化成本。
比如高端產品與中低端產品采取差異化路徑。高端產品率先承擔“環保試錯成本”——在新品研發中主動規避石油基成分,轉向可降解、非石油基原料。
實際上,現在部分高端護膚品牌已采用植物來源成分替代傳統石化類成分,即便原料成本上漲,仍能通過品牌溢價消化。
此外,杜東澤還建議品牌可以主動尋找適配性強的過渡型原材料。“比如現在很多成分,雖然本質是碳基成分,但部分碳鏈來自天然來源,其余碳鏈則來自石油有機來源,屬于天然與石化來源的混合成分。”
她進一步說明,這類成分能替代一部分傳統碳基原料,對品牌優化整體碳循環有實際幫助。像GTL(天然氣制油)這類成分也值得關注,它們雖源自石油基,但具備出色的可降解性,同樣是符合可持續需求的過渡選擇。
整體來看,在前沿技術量產中突破瓶頸、在可持續發展中平衡成本與性能,將是決定未來競爭力的核心命題——唯有以技術為根基、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能在這場結構性變革中占據主動。
2025年的全球化妝品原料市場,正處于“區域格局重塑、技術路徑迭代、供應鏈價值升級”的關鍵期。對于中國而言,既有生物技術突破帶來的“技術破局” 機遇,也有供應鏈升級帶來的“全球采購話語權”提升,更需應對中醫藥成分出海與可持續發展的挑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