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雙隱老叟(洛川民俗博物館原館長、研究員段雙印)
雕陰之戰,最早見于《史記·秦本紀》:周顯王三十六年(秦惠文王五年,公元前333年),“秦伐魏。秦將公子卬,斬魏卒八萬,俘魏將龍賈,遂取雕陰。”記載甚為簡略。綜合有關文獻記載,可以大略知道這次大戰的背景與經過。
戰國時期(前453——前222),秦魏兩國隔黃河相望,又都先后進行過變法改革,是戰國七雄中的兩個強國。兩河接壤的河西之地,大約是今黃河西岸陜北南部與渭水北部相連之地。這片土地,控山帶河,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誰控制了它,誰就占據東進或西伐的橋頭堡。數百年間,秦魏兩國為爭奪這片土地,上演了一幕又一幕戰爭悲劇。
戰國初期,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任用李悝率先變法圖強,國力日益強盛。公元前409年,他拜吳起為大將,渡河擊秦,幾年間全部控制河西地區,先后修建了臨晉(今大荔東)、元里(今澄城元里)、郃陽(今郃陽),洛陰四城。任吳起為西河郡守鎮守這一戰略重地。公元前395年,魏武侯即位,吳起因功高受讒,一度被免去西河郡守職務,秦國乘機又奪回河西之地。不久,魏武侯重新起用吳起,以五萬武卒,擊潰秦國五十萬大軍,重新奪回河西之地。吳起死后,魏國收縮河西防線。公元前359年,“魏使龍賈帥師筑長城于魏西垂。”(《水經注·濟水》引《古本竹書紀年》)。這段長城,自華陰沿洛河北上,經大荔、蒲城、白水、澄城直達魏國雕陰(今富縣、甘泉間)之地,對強秦采取防御之勢。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任用商鞅變法,發展生產,獎勵軍功。公元前354年,商鞅率秦軍突襲魏國河西重鎮少梁(今韓城),次年,又攻克魏之固陽(今內蒙包頭北固陽)。商鞅將河西之地的得失,視為秦國霸業成敗的關鍵。公元前341年,商鞅又建議秦孝公伐魏,盡取河西之地。秦孝公任用商鞅為將軍,率大軍伐魏,一舉擒俘魏國主將,迫使魏國將河西南部之地獻給秦國。西河一失,魏都安邑(今山西夏縣境內)便失去屏護,只得遷都大梁(今開封)。
公元前333年(秦惠文王五年),秦國又謀取魏國河西北部之地,派大良造公孫衍率秦軍進攻魏國的軍事重鎮雕陰(今富縣、甘泉間),大敗魏軍于雕陰城下。雕陰城依山傍河,為魏國上郡的南大門,軍事地位十分重要。魏國一面增筑城砦,一面增兵,由大將龍賈率領八萬大軍據河防守。秦國為了打通北上之路,也是志在必得。公元前331年,又派公子卬率精兵10余萬騎,再次圍攻雕陰城。秦軍以排山倒海之勢,一舉攻克雕陰城,魏軍敗退數十里。秦軍乘勝追擊,在今富縣城西太安原上,俘虜魏軍主將龍賈,斬殺魏卒數萬眾。傳說這里的伏龍村便是以此而得名。雕陰之戰,大戰兩次,歷時兩年多,是秦魏反復爭奪河西、上郡兩地戰略決戰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從此,魏國在軍事上無力與秦抗衡,開始走下坡路。魏國河西防線再次收縮,其長城由澄城縣改道向東,經郃陽縣,到達少梁(今韓城),防守河西的最后堡壘。這便是人們通常所說的魏長城。
這場大戰之后,魏國又將河西北部割交與秦。秦國以此為戰略支撐,向東挺進河東,先后攻占汾陰(今山西萬榮)、皮氏(今河津西),曲沃(今山西曲沃)等地。又繼續北進。公元前328年,在秦國的強大攻勢下,魏國一敗涂地,又將上郡15縣全剖割劃秦國。《史記正義》云:“魏前納陰晉,次納同、丹二州,今納上郡,而盡河西濱洛之地矣……按、鄜、坊、丹、延等州,北至固陽,盡上郡地。魏筑長城界秦,自華州鄭縣濱洛,至慶州洛源(今吳起)縣白于山,即東北至河西上郡之地,盡入于秦。”從此,陜北全境除河套南新秦中之地外,幾乎全部劃入秦國版圖,為以后秦筑長城、直道奠定了基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