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面對美國的單邊關稅威脅,歐盟未與中國等聯合反制,反而接受美方條件,簽署了明顯對自身不利的協議。美國之所以發起貿易戰,倚仗的是“不對稱壓制能力”。但中國不同于歐盟,其出口結構多元,貿易布局廣闊,對美依賴度降低。歐盟領導層既無法頂住美國壓力,又對中國攜手共促全球化發展的倡議存在顧慮,暴露其戰略自主性不足,困于意識形態與陳舊觀念,最終選擇了一條更為艱難、被動的道路。
本文為中國觀察智庫獨家約稿,轉載請注明來源: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
作者:喬鮑·莫爾迪茨
(Csaba Moldicz)
匈牙利馬蒂亞斯·科爾維納斯國際學院院長
歐盟委員會和美國政府經過數月的談判,終于在7月底達成了一項貿易協議。美方以單邊關稅為武器,威脅包括歐盟在內的許多經濟體,這本可以促使各國采取聯合行動,尤其是中國與歐盟合力反制。然而,歐盟委員會未能把握住這一良機,反而不顧多方反對,同美國達成一項備受質疑的協議。
現在,讓我們回到故事的開頭,看看歐盟委員會是如何一步步讓自己陷入這種尷尬局面的。2018年,特朗普在社交平臺推特上表示,“貿易戰是好事,很容易打贏”。這背后反映的是所謂的“升級主導權”或“不對稱壓制能力”,意思就是一個經濟體有能力使另一個經濟體的情況持續惡化,而后者卻無法對前者實施對等反制。特朗普相信美國有這種能力,因此他認為自己挑起的這場貿易戰一定打得贏。
可惜,特朗普選錯了對手。他的這套邏輯如果放在歐盟身上,沒準真能成立;但如果換成中國,那就大錯特錯了。
為什么中國“不一樣”?它比歐盟“強”在哪?中國強就強在出口結構多元且覆蓋面廣,而且近年來成功實施了貿易多元化戰略,有效拓展了貿易合作格局。東盟現已成為中國最大的貿易伙伴,而美國占中國出口的比重則從2018年的19.2%降到了2024年的14.7%。
![]()
圖片來源:新華社
中國和歐盟對美國的出口都大于進口。2024年,美國對歐盟貿易逆差達1610億美元,而對中國的貿易逆差更是高得多。歐盟占美國貿易逆差的近20%,僅次于中國和墨西哥。簡而言之,美國對歐盟的貿易逆差巨大且長期存在——換句話說,美國對歐依賴度并沒有增加,這與美方所謂“需要征收高關稅”的理由相悖。
歐洲領導人未能抓住機會拓展外交政策和貿易選項,對中國遞來的“橄欖枝”也視而不見。最終美國對歐盟關稅定在了15%,雖然低于最初威脅的30%,但仍然是一個顯著的增長。
歐洲領導人能否履行承諾,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向美國投資6000億美元,這個問題不好說。因為投資的主體是歐洲的私營企業,它們是否赴美投資,不由歐盟委員會或歐盟成員國政府說了算。另一個問題是,根據協議,歐盟“有義務”在特朗普第二任期內對美采購價值7500億美元的能源。然而即使規定了這樣的“義務”,歐盟委員會也無法從法律上強制要求歐盟各國從美國購買能源,因為同樣的道理,實際的賣家和買家既不是美國也不是歐盟,而是雙方的私營企業。
根據白宮發布的一份公告,歐盟“將按照貿易協議購買大量美國軍事裝備”,但歐盟官員否認了這一說法。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美歐貿易協議的許多細節都不透明,遭到了許多方面的強烈批評。法國總理貝魯說,這是歐洲“黑暗的一天”。法國企業家阿爾諾·貝特朗在社交平臺X上給出了更加精妙的總結:“這一點也不像是兩個平等的主權方達成的協議,反倒更像是19世紀殖民者強加于其他國家的那種不平等條約。只不過這次,歐洲變成了被迫接受條約的一方。”
雖然德國總理默茨和意大利總理梅洛尼對該協議表示歡迎,但這兩國的工業和農業界人士代表卻高興不起來。意大利農民聯合會主席克里斯蒂亞諾·菲尼表示,美歐貿易協定更像是一份“投降書”。德國工業游說團體表示,這對于未來美歐貿易關系而言是個“致命信號”。
在馮德萊恩的領導下,歐盟委員會的軟弱體現在很多地方,最近的對美貿易協定只是其一。盡管她在7月初的歐洲議會不信任投票中僥幸“過關”,但她政治實力已遭削弱。她不僅沒有頂住美國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她拒絕了中國攜手構建全球化的邀請,全然不顧中方建議其實也符合歐洲利益。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如果歐洲能夠在中國的支持下,加強戰略自主,推動構建一個貿易自由、人員和資本流動成為常態而非個例的國際環境,那將是一個重大的進步——但遺憾的是歐盟沒有這樣做。
對歐盟來說,加強同中國的伙伴關系是最合乎邏輯的選擇。中國不會對歐盟構成軍事威脅,相反,它致力于維護自由的全球經貿秩序。然而,歐盟最終選擇了與美國簽訂一項顯然對自身不利的貿易協定。這項協定將來還會被反復重新談判,因為美國有能力升級貿易摩擦,置歐盟于不利地位,令其付出高昂代價,而歐方卻無力還擊。
歐盟本可以增加對華接觸,從中國在貿易和全球化方面的努力中受益,但這樣的局面短期內恐怕難以實現。原因何在?主要問題就出在歐盟委員會及其領導層。他們無力修訂歐盟戰略框架,增強歐洲的獨立自主性。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無法克服意識形態上的差異,明顯還在固守“歐洲模式優越論”的錯誤概念框架。
![]()
圖片來源:中國日報
本文原文發表在中國日報國際版,原標題為 "Wasted opportunity"
出品:中國日報中國觀察智庫
責編:宋平 杜娟 高進安
編輯:張釗
![]()
![]()
中國觀察 (China Watch Institute)是中國日報旗下的傳播型智庫,匯聚全球中國問題研究的意見領袖、政商精英和學界翹楚,建設全球中國議題“朋友圈”;集納海內外“最強大腦”的權威觀點,建成內容具有聚合性、權威性和工具性,傳播效果具有穿透性的高端平臺和中國議題最權威的風向標。
我們關注的重點議題包括國際關系和全球治理、經濟、科技、人口、氣候環境、衛生健康、糧農土地等。歡迎國內外專家學者和機構同我們聯系,分享智慧成果,建立合作關系。
投稿/合作:editor@chinawatch.cn
電話:+86-10-64995765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惠新東街15號
www.chinawatch.cn

好看,請點 [分享] [點贊] [在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