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起員工與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xx分行的勞動糾紛一審判決引發廣泛關注。這場圍繞績效工資的爭議,歷經漫長的仲裁與訴訟程序,一審結果不僅關乎當事人權益,也為職場薪資糾紛處理提供了典型樣本。
![]()
糾紛源于員工認為分行拖欠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26日的績效工資。2023年9月26日,仲裁委裁決不予支持其訴求。
但員工并未放棄,于2023年10月7日向法院提起訴訟,開啟漫長的司法維權之路。起初進入訴前調解階段,然而橙色行(疑為銀行方相關表述,此處按原文)拒絕調解,使得案件走向正式訴訟程序。2023年12月15日,法院正式立案,開庭時間一度懸而未決 。
隨著案件推進,2024年2月7日,法院將本案審理程序由小額訴訟程序轉為普通程序獨任制,最終確定2024年3月27日開庭。
![]()
庭審中,因橙色行起初未完整交換證據,后續又補充提交新證據,導致案件于2024年7月30日復庭。整個一審過程波折不斷,持續近11個月,足見案件復雜性與司法程序的嚴謹性。
員工一審訴求與原勞動仲裁一致,主張金額為38113.33元。從訴狀中可看出,員工認為自己在規定工作期間的績效工資未得到足額發放,嚴重損害自身權益。而一審判決結果為,被告平安銀行股份有限公司xx分行需在判決生效之日起十日內,一次性向原告支付2020年1月1日至2021年6月26日的欠發績效工資34166.54元。
![]()
判決金額與員工主張金額存在差異。一方面,員工自身計算主張金額時存在誤差;另一方面,一審法官在計算判決金額時也有偏差。盡管如此,兩者金額相差不大。對于這一判決結果,雙方態度尚不明朗,暫未傳出是否上訴等消息。
這起案件凸顯職場薪資糾紛處理困境。漫長的仲裁、訴訟程序耗費當事人大量時間、精力與經濟成本,從仲裁委裁決到一審判決近一年時間,期間當事人承受巨大心理壓力。
網友@小紅薯6528A211在小某書上敘述了自己訴訟的過程: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