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年初春的北京實驗室里,51 歲的湯飛凡坐在顯微鏡前,左眼紅腫得幾乎睜不開。他剛剛完成了一項瘋狂的實驗 —— 將自己分離出的沙眼病原體滴進了左眼。接下來的 40 天里,他忍著劇痛詳細記錄:"第 7 天濾泡形成,第 14 天角膜浸潤,第 21 天出現典型沙眼癥狀..." 這些帶著血淚的筆記,后來徹底揭開了困擾人類幾千年的沙眼之謎。
這個把病毒往自己眼里滴的科學家,用一輩子的時間,為中國人擋住了一個又一個致命病毒。
從湖南貧童到病毒獵人
1897 年盛夏,湖南醴陵湯家坪的私塾先生湯麓泉迎來了兒子的降生,取名湯飛凡。這個農村孩子從小就看著鄉親們被疾病吞噬:鄰居家孩子染上天花三天就沒了,班里同學因沙眼一個個失明。父親總在油燈下嘆息:"你要能學醫就好了,至少能救幾個人。" 這句話成了湯飛凡一生的信念。
![]()
16 歲那年,湘雅醫學院成立的消息傳來,正在工業學校就讀的湯飛凡毅然退學,成為這所醫學院的首屆學生。七年寒窗,三十名入學新生最后只剩十人畢業,湯飛凡就是其中之一。1921 年拿到醫學博士后,他拒絕了開業行醫的邀請,選擇到協和醫學院進修細菌學。當同學不解地問他為何放棄賺錢的臨床醫生職業時,他說:"當一個醫生一輩子能治好多少病人?我要研究傳染病,讓更多人不用生病。"
1925 年,湯飛凡帶著這樣的理想遠赴哈佛醫學院深造。在歧視中國人的美國實驗室里,他每天工作超過 16 小時,別人做一遍的實驗他做十遍,連顯微鏡鏡片都擦得比誰都亮。有次為觀察細菌生長,他連續 36 小時沒合眼,趴在實驗臺上睡著時,手里還攥著培養皿。
![]()
1929 年,32 歲的湯飛凡放棄美國優渥條件,帶著幾箱實驗器材回到戰火紛飛的祖國。他接手的中央防疫處破敗不堪,連像樣的培養箱都沒有。這個留洋博士愣是在南京的舊廟里搭起實驗臺,用罐頭瓶當培養罐,煤爐代替恒溫箱,開始了中國最早的病毒研究。
戰亂中的疫苗防線
1937 年抗戰爆發,湯飛凡帶著防疫處員工和設備,輾轉長沙、貴陽,最終在昆明郊外的山洞里重建實驗室。敵機轟炸時,他們就抱著菌種箱躲進防空洞;物資匱乏時,湯飛凡賣掉自己的疫苗換得 2000 大洋,給職工養豬種菜維持生計。就是在這樣的環境里,他領導研制出中國第一支狂犬疫苗、第一支白喉疫苗,還改進了牛痘疫苗生產工藝,為后來消滅天花奠定基礎。
![]()
最讓人動容的是青霉素的研制。1941 年,當得知這種 "神藥" 能救治戰場傷員卻全靠進口時,湯飛凡帶領團隊在防空洞里啟動研究。沒有發酵罐就用腌菜壇子,沒有恒溫箱就徹夜守著煤爐添煤,為尋找菌種,他們甚至到菜市場收集發霉的皮鞋和豆腐。1944 年 9 月 5 日,中國第一批青霉素終于在昆明誕生,盡管只有五瓶,每瓶 5000 單位,卻立刻送往前線救了無數戰士的命。英國科技參贊李約瑟參觀后在《自然》雜志驚嘆:"湯飛凡博士主持的防疫處,在戰亂中生產了 500 萬支傷寒疫苗和救命的青霉素。"
與死神掰手腕的歲月
1949 年深秋,原察哈爾省突發鼠疫,這種可怕的傳染病幾小時就能奪走生命。剛成立的新中國醫療資源極度匱乏,消息傳來人心惶惶。52 歲的湯飛凡臨危受命,帶著團隊突擊研制疫苗。他們在簡陋條件下加班加點,僅用兩個多月就生產出 900 萬毫升鼠疫菌苗,迅速控制了疫情蔓延。為弄清傳播途徑,他冒著零下 30 度的嚴寒,跟著防疫隊員在雪地里追蹤旱獺,好幾次差點掉進雪窟窿。
建國后最艱巨的挑戰是沙眼。當時中國近 3 億人感染沙眼,每 5 人中就有 1 個,很多人因此失明。湯飛凡帶領團隊從病人眼部分泌物中尋找病原體,整整一年失敗了 7 次。1955 年 8 月 10 日,當第八次實驗的雞胚切片在顯微鏡下呈現出清晰的病原體時,整個實驗室沸騰了 —— 這就是后來被命名為 "沙眼衣原體" 的 TE8 菌株(T 代表沙眼,E 代表雞卵,8 代表第 8 次實驗)。
![]()
為驗證致病性,湯飛凡做出了驚人決定。1958 年 1 月,他讓助手將病原體滴入自己左眼。隨后的 40 天里,他忍受著眼睛紅腫、流膿的劇痛,詳細記錄病理變化,直到出現典型沙眼癥狀后才接受治療。這場 "拿命做的實驗",徹底證實了沙眼衣原體的致病性,為研制疫苗奠定了基礎。
在他的推動下,中國沙眼發病率從 50% 驟降到 10% 以下。那些原本要失明的孩子能看清黑板了,靠摸路行走的老人重新看見了陽光。而他緊接著又投入脊髓灰質炎疫苗研究,1959 年成功研制出中國第一支小兒麻痹癥活疫苗,還親自跟著疫苗運輸車翻山越嶺,確保偏遠地區的孩子也能用上。
被時光銘記的豐碑
1957 年,湯飛凡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成為新中國微生物學的領軍人物。可誰也沒想到,一年后的 1958 年 9 月 30 日,這位 "病毒克星" 在特殊歷史時期的沖擊下含冤離世,年僅 61 歲。他留在桌上的,除了未完成的實驗記錄,還有一本翻破的筆記本,扉頁上寫著年輕時的誓言:"要讓中國人不再怕病"。
![]()
歷史最終給了他公正的評價。1979 年衛生部為他舉行追悼會,恢復名譽;1981 年,國際沙眼防治組織將最高榮譽 "沙眼金質獎章" 追授給他,這是中國人第一次獲此殊榮;1982 年,他的 "沙眼衣原體分離培養" 成果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更重要的是,他當年奠定的防疫體系和研發的疫苗,讓中國在 1961 年就消滅了天花,比全球消滅天花早了 16 年。
如今在湖南醴陵的湯飛凡故居,還陳列著他當年用過的罐頭瓶培養罐和那本帶血的實驗筆記。每當孩子們接種疫苗時,很少有人知道,這個讓中國人不再怕傳染病的安全世界,是一位科學家用自己的眼睛、健康甚至生命換來的。
![]()
湯飛凡從未說過豪言壯語,卻用一生踐行著 "救死扶傷" 的諾言。他就像一束光,在那個病毒肆虐的年代照亮了生路,而這束光,至今仍守護著每個中國人的健康。正如國際同行的評價:"他為中國乃至世界的防疫事業筑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長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