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8月25日,A股市場以單日3.14萬億元的成交量,刷新了自2024年10月以來的歷史紀錄。
上證指數突破3883點,創業板指單日漲幅超3%,算力硬件、創新藥等板塊集體狂歡,甚至連爛泥中的地產股,也都紛紛抬頭大漲。
這場面似曾相識,上一次出現還是在去年十月。
但詭異的是,雖然市場熱得發燙,百度指數和微信指數中“股票開戶”、“基金”等關鍵詞的搜索量卻穩得一批,幾乎沒什么動靜。
數據顯示,七月證券開戶數達到196萬,看起來蠻多的,但仔細一比,環比增長連19%都不到,甚至還比不上今年二月份那波高峰。
資金方面,散戶資金凈流入1134億,比一季度日均1312億還差了一截。
這便形成了一種奇特的景象:
場內交易如火山噴發,場外散戶卻冷若冰霜,仿佛主力資金已經把場子燒到38度高溫,而散戶投資者們還穿著羽絨服,集體變身“人間清醒”。
哼~又想騙我充值信仰。
沒人能想到,中國房市居然能跌回十年前的水平。而現在,股市好像也在拼命嘗試回到2015年的“盛況”。
這種似曾相識的感覺,讓不少老股民后背發涼。2015年那波牛市,最后是以連續暴跌、千股跌停收場的,很多人到現在還沒解套,還在為十年前那場“狂歡”默默買單。
歷史當然不會完全重復,但押的韻腳總是很像。比如,同樣寬松的貨幣環境,同樣被點燃的市場情緒……
但不一樣的是,眼下經濟面臨的壓力可比當年狠多了。實體經濟復蘇并沒預期中那么強勁,GDP增長5.3%背后,藏著一個尷尬現實:核心CPI已經連續六個月趴在2%以下。
說人話就是:東西賣不動,企業不敢漲價。
翻了一圈這波行情的解讀,分析師給出的理由是:居民正在進行存款搬家。
確實!眼下國內居民儲蓄規模已經超過了130萬億元,哪怕只有一小部分流入股市,也足以掀起驚濤駭浪。
問題在于,為什么分析師特別青睞這個指標?
答案恐怕是:別的理由,實在編不出來了。
經濟基本面不支持、企業盈利改善不明顯,外部環境依然復雜嚴峻……想來想去,也只有居民存款這個“堰塞湖”,還能給“牛市故事”湊點邏輯。
可現實卻是,這個“堰塞湖”看上去并沒有開閘。散戶異常冷靜,和機構的狂熱唱起了反調。
經過幾輪A股“生死局”的中國散戶,好像真的變聰明了。比起2015年排隊開戶、券商服務器被擠爆的場面,這一次大家冷靜得讓人驚訝。
這種集體淡定,不是沒理由的。是被市場反復毒打之后,終于長出記性了。
首先,這幫人可是經歷過2015股災、2016熔斷、2018去杠桿和2020疫情沖擊的“老韭菜”,他們太知道股市翻起臉來有多可怕。
以前那種“贏了會所嫩模,輸了下海干活”的賭徒心態,正在悄悄被“穩住別浪,慢慢賺錢”代替。
其次,眼下實體經濟啥狀況,大家心里都有數。失業率居高不下,工資不見漲,房價還一直陰跌……這種環境下,普通人投資怎么可能不謹慎?
當你身邊不是有人在找工作,就是在愁房貸,哪還有多少人能心無旁騖沖進股市?
第三,現在投資的選擇也比以前多多了。黃金、外匯、數字貨幣……哪個不在搶資金?A股早已不是唯一選項,資金自然會被分流。
還有很關鍵的一點:自從房價下跌之后,很多人突然發現——除了錢,啥都在貶值。房子、車子、手機……沒有一個不掉價的。
更扎心的是,物價仿佛退回到二十年前,連大學畢業生的起薪也回到了二十年前!
前幾年流行一個調侃:這幾年,但凡努力折騰、拼命創業、加杠桿投資的人,絕大多數反而欠了一屁股債。
這反而說明一個殘酷現實:這年頭,亂動不如躺平。躺平至少錢還在,還能買更多東西。手握現金,就是贏家。
這也反向說明,與其拼搏,還不如選擇躺平不動,躺平不動自己的錢還在,能買的東西更多,手上攥住本金,就是贏家。
沖進股市?別說賺錢,本金能不能保住都是問題。
于是,越來越多人進入了一種“風險嫌惡”狀態——買房怕跌,炒股怕虧,買黃金都可能被套。
在這種極端不確定的環境里,最基礎的生存策略變成了:保住工作、守住存款,比啥都強。
所以,哪怕指數再熱鬧,哪怕新聞再沸騰,這屆散戶堅決不輕易出手。他們不是看不懂行情,而是太懂這個世界了。
真正的成熟,不是相信機會遍地都是,而是知道哪些機會不屬于自己,要是炒股能賺錢,那么開戶就一定要許可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