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不是一部特別“好看”的電影,更不是一部讓人輕松愉悅的電影,很多情節甚至讓人很壓抑,但它是非常值得一看的電影。尤其適合那些處理親密關系有障礙的人群,比如那些對別人非常彬彬有禮,對家人、愛人經常易燃易爆炸的人群。
![]()
電影講述的故事很簡單:一個離婚帶娃的女人,在社交活動上,遇到了一見鐘情的男人,便開始勇敢地追求那個男人,大膽示愛、表白后,兩人的感情迅速升溫,順利步入婚姻,有了2個可愛的孩子。
![]()
隨著時間推移,熱烈的戀愛變成了平淡的日常,她與男人的關系也開始變成“無來由”地吵鬧、冷戰直至分居。
與此同時,女主與青春期的女兒也經常處于劍拔弩張的爆發狀態。
![]()
無奈之下,女主開始向好朋友敞開心扉,并決定接受心理咨詢。痛苦至極的時候,女主去拜訪了她的母親,兩人卻發生了一場讓彼此都非常痛苦的深度交談(爭吵)。
就在與母親爆發性爭吵的過程中,女主開始清晰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她一直覺得自己是被母親施舍了巨大的愛意與犧牲;一直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夠善良,不配得到真正的愛與幸福。以至于,在第二段婚姻明明應該非常幸福的時刻,她產生了強烈的恐慌——害怕丈夫突然抽身離去,害怕丈夫意識到她不配被愛不再愛她。
這種恐慌讓她在日常相處中,會下意識地出于防御性的心理,去貶低丈夫的行為,去破壞丈夫的心情。比如刻意讓丈夫覺得他分不清孩子們的衣服,照顧不好孩子們的起居,進而想讓丈夫覺得他不如自己,他能娶到自己是莫大的福分,所以他不能離開自己。
![]()
她跟青春期女兒的關系非常惡劣,本質也是一樣的。因為她心底總覺得自己不配被愛,害怕那些她深愛的人離她而去,所以她總是試圖用一種恐怖又扭曲的方式讓那些人覺得有愧于她,從而無法離開她。
當她把這種心底的隱秘吐露給好友聽時,她的好友都震驚不已,覺得不可思議。
好在,女主慢慢發現了自己的問題根源,也在影片的結尾處努力去接納完全的自己、認可完全的自己,愛上完全的自己。然后用一種相對平和的方式去面對自己的丈夫、女兒,給他們選擇的自由與空間,即便他們選擇離開也可以接受,因為女主有自己做后盾。
![]()
整部影片并沒有什么炫技的花活兒,也沒有什么刻意煽情的橋段,反而用一種非常客觀、冷靜又完全外部的視角,把主題故事講得深刻、透徹。既像顯微鏡一樣放大了那些存在于親密關系中的問題;也像刀子一樣剝開了女主內心的隱疾、脆弱、撕裂與痛苦。
女主的表演非常自然、入戲,簡直成了角色的化身,迅速讓觀眾共情。
看到女主被困在角色的失落、掙扎、瘋狂中困獸猶斗的狼狽模樣,就像看到了一個熟悉的朋友正在經歷一段混亂的痛苦。
影片結尾,女主終于開始克服那些問題與挫折,走出了身心的沼澤地時,作為觀眾又感到由衷地欣慰,就像自己的朋友重新獲得了感受陽光、感知生活美好的能力。
一直以為,認識并接納自己并不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看過電影,發現自己的這個論斷有些片面,真正認識完全的自己有一種釜底抽薪的痛苦。更讓人痛苦的是,認識了完全的自己,發現了很大的自身問題,卻不知道——要不要去改變,能不能做出改變,以便讓自己的感情、生活、工作都更加順暢、融洽一些。
某種意義上,這部電影也是一面鏡子,可以讓觀眾去審視自己的親密關系狀態。如果你是那種在親密關系中的易燃易爆炸的人,是那種很少完全袒露自己,尤其是脆弱的、帶刺的、黑暗的一面的人,是那種會對親人造成傷害但事后非常后悔的人,這部電影就非常值得一看。
這里并不是說,女主的經歷和選擇就是唯一解,而是通過電影去跟最全面的自己做一次對話與交流,去發現屬于自己的問題與釋然。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愛的暫停鍵》由莉莉婭·英戈爾夫斯多蒂爾自編自導,赫爾加·古蓮主演,今年一舉獲得了第15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女主角等多項大獎。8月24日,該片在北京舉行了首映禮,并將于9月5日在國內正式上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