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場上,國軍與日軍正面激戰,八路軍在敵后戰場與敵作戰,論功不分上下,而日軍對哪一支部隊最為憎恨呢?當屬八路軍!為何這么說?
中國有一句古話:“閻王好見,小鬼難纏”。
正面戰場,日軍將士及武器裝備都比國軍強,正面交戰,日軍根本不懼,從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以來,幾個月內,日軍連戰連捷,占北平,攻天津,接連拿下數座重要城市,接連的勝仗讓日軍竟狂妄道:“三個月內滅亡中國。”
![]()
見日軍攻勢太猛,國軍死亡無數,蔣介石也不敢硬拼,下令保存部隊,收緊兵力,等待戰機,而負責敵后戰場的八路軍的作用就很大,正面激戰,沒有哪支部隊是日軍的對手,可是要論游擊戰,沒有誰能贏過八路軍。
![]()
自打紅軍時期,部隊就獨創了諸多游擊戰術,應用到抗日戰爭也是屢試不爽,日軍也怕襲擾,說不定哪天睡夢中就遭到八路軍攻擊,這讓日軍非常頭疼,眼見自己占領的地盤都有八路軍武裝力量滲透,睡不安穩,想要決戰,八路軍根本不搭理,煩不勝煩之下,只能采用鐵桶政策,對八路軍進行大掃蕩,想借殺光、搶光之策,使得八路軍無藏身之地。
可是,多年與國軍游擊經驗,讓八路軍的游擊戰術使得出神入化,1938年,八路軍一二九師接到軍委命令,自主開展山地游擊戰,尋找日軍薄弱之處進行痛擊,從各路情報來看,一二九師決定對黎城日軍發起襲擊,黎城是日軍的軍事要地,存儲著日軍晉西會戰的糧食彈藥等,在城西南有日軍重要據點,駐守著三千余日軍。
![]()
這一戰該怎么打?徐向前認為,攻其一處,引日軍前去救援,即“圍點打援”之策!以三八五旅陳錫聯率一個團佯攻黎城,以陳賡率領三八六旅三個團打伏!
戰術已定,三八六旅召開會議,選取伏擊地點,根據地圖,三八六旅決定在神頭嶺設伏,神頭嶺位于潞城和黎城之間,其中高地、矮坡穿插,打伏擊最為合適,可旅長陳賡不放心,決心去實地勘察,抵達現場讓陳賡十分驚愕,實際地形和地圖相差甚遠,這該怎么辦?陳賡陷入了沉思。
![]()
最終,陳賡還是決定就設在神頭嶺,陳賡認為,游擊戰,打的就是“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雖然神頭嶺四周一片空曠,可還有國軍殘留的廢舊工事,日軍斷然想不到,八路軍會埋伏在這四周,附近公路是日軍的運輸線,對此早已見慣,根本不會懷疑會有八路軍蟄伏。
當陳錫聯部在黎城打響以后,日軍與其交上火,涉縣和潞城日軍前往增援,當行至東陽關時,被769團打退,不明形勢,日軍只能抽調一千五百余騎兵火速增援,行至伏擊圈后,陳賡率三個主力團發起襲擊,將該部截成數段,將其全殲!
此一戰,日軍未能有任何還手之力,打結束了還不知發生了何事,此戰后,日軍再也不敢輕視八路軍,就連日軍的隨軍記者在脫險記中寫道:“神頭嶺戰斗,皇軍元氣大傷,八路軍的靈活戰術,實在令人難以捉摸。”因為此戰,日軍的裝甲車上海專門貼著“專打386旅的”標識,由此可見,慣用游擊戰術的八路軍,究竟有多讓日軍頭疼。
![]()
兵書有云:“不戰而屈人之兵”,面對兵多,裝備精良的強敵,戰術謀略才是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唯一方法!此戰后來被美國西點軍校當作一典型戰例進行研究!
曾多次聽聞這么一句話:“將軍墓前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希望能通過文章帶動“將軍墓前人來人往,戲子家事無人問津。”知將軍之事,繼承將軍遺志,強國強軍。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