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盡了全力對孩子好,無微不至的關心,結果孩子卻變得很脆弱和厭學。
這不是家長想看到的結果,但往往因為家長自以為是對孩子的好,卻變成了壓倒孩子最后一根稻草。
01
在咨詢的過程中,我遇到過單親家庭的家長,也遇到過經濟條件不算太好的家庭。
尤其是單親家庭中,對孩子的愛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加倍的給。
因為媽媽覺得孩子缺少父親的呵護與疼愛,便把缺失父愛的那部分,一并補給孩子。
但愛在日常行動中,慢慢就走了樣,變成了密不透風的控制與無微不至的關心:
不舍得孩子受一點苦,把最好的都給孩子,哪怕委屈自己;
犧牲了自己的全部社交與休息,用來陪伴孩子學習與成長;
對孩子所有的要求都回應,在沒有邊界中寵愛與溺愛;
關心孩子微妙的情緒波動,對孩子的情緒變化和不開心的瞬間極為敏感。
![]()
在媽媽密不透風的圈養中,孩子變得既敏感又驕縱,既任性又脆弱,既心比天高又手比眼低。
變得只仰望星空,卻習慣性不腳踏實地。
孩子在遇到困難和逆境時,就習慣躺平了,將所有的難題都交給了家長。
家長也會著急,也會催促,也會發飆:
我對你那么好,我培養你花了那么多時間和精力,你怎么可以這么廢?
家長會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到孩子沒良心和太不爭氣上,卻很少反思是自己的太能干,扼殺了孩子的生命力與自驅力。
懶孩子都是被家長太勤快而養成的,玻璃心和厭學的孩子,是被家長既包辦又高要求之下慢慢“中毒”的。
02
單親家庭和經濟條件不好的家庭,并不是讓孩子內耗和擺爛的根源。
窮不是一種病,但心窮和內心空洞,就是一種“空心病”。
孩子根本不知道自己要怎么努力?自己想要什么?自己真正喜歡什么?以后要過什么樣的人生?
因為在家長的包辦與軌跡引導下,孩子從來不用動腦子思考,也從來沒有自主意識。
即便孩子有一點自己的想法,也被家長打壓與否認了。
家長習慣用自己的方式與經驗,給孩子規劃一條成功和成材的捷徑,從來不管這是不是孩子想要的,也不管孩子怎么想。
![]()
自以為是對孩子的好,讓家長也累很辛苦,付出了時間也花費了大量的金錢,甚至透支自己也要卷孩子。
只為了讓孩子不輸在起跑線上,但往往是起跑線很高,但跑著跑著孩子就跑不動了,甚至中途躺平和停滯。
這讓家長根本無法接受,一方面是對孩子的痛心,另一方面是對前期投入的落差與自我的否認。
似乎孩子的躺平與擺爛,就是自己的失敗與丟臉。
家長越是這樣想,自己就越痛苦與內耗,也會將加倍的內耗與內疚投射給孩子,導致孩子更加自我否認與行動上的寸步難行。
玻璃心與厭學,一方面是家長做得太多,用力過猛,一方面是家長根本不懂孩子的心,一味地按自己的要求讓孩子聽話照做。
03
我能理解單親家庭的家長,很希望給孩子更多的愛,不讓孩子感到孤單與落差。
我也能理解一個本不富裕的家庭,為了給孩子教育投資,是咬著牙也不能苦孩子。
但掛在嘴上的“我為你付出了那么多,這個家為了你燃盡了全部”之類的話,不會讓孩子更加奮進,只會增加孩子的心理包袱。
變成無形的壓力,孩子越覺得家長為自己付出了全部,越是覺得自己要爭氣,要做到完美。
一旦做不到的時候,孩子就會內疚,就會產生自我攻擊與自我否認。
這時候家庭的托舉,反而變成困擾孩子內耗的來源。
![]()
在輔導父母的過程中,我一直勸家長:
不要為孩子付出那么多,要克制對孩子好,不要透支自己去愛孩子。不要對孩子事無巨細的包辦,要讓孩子體會努力,自主與自由。
家長太操心,太過用力的愛,用100分還不夠的深情,不僅幫不了孩子,還會變成阻礙孩子前行的“無形的手”。
這是因為家長在關心過度,操心過度時,會給孩子傳遞無形的壓力,也會剝奪孩子自成長的動力,讓孩子習慣依賴家長來搞定所有問題,本能逃避下就躺平了。
家長先要學會放手,孩子才能在試錯與直面中,慢慢去面對和克服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