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裸辭”到農場去
在一個平常的清晨,走進百香果田,我看到金黃色的百香果掛滿枝頭,三月底種下的百香果樹又迎來了第二批花,忙著授粉的蜜蜂在耳邊嗡嗡作響,眼前的景象如此真實鮮活,可又讓我有些恍惚。
我和安添是一對90后夫妻,現在生活在福建省龍巖市寨下村。時光倒回兩年前,我們怎么也想不到今天會在這里種地,那時我們還是城市里一所私立學校的老師,過著朝八晚五的規律生活。
![]()
?安添與三七。
在學校的日子其實是一眼就能看到頭的,我們倆都想去尋找新的生活方式。雖然沒完全想好離職之后會去向哪里,但唯一能確定的是我們彼此都想要一個能讓自己發揮創造力的生活空間,而且都喜歡自然,喜歡鄉村。
于是,在2024年1月,我們“裸辭”了。那時正好是春節,我和安添在各自家鄉過年。我在網上搜索有關生態社區的信息時,看到了食通社的招募,便把推文發給了安添。我欣喜地跟他說,這或許就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設想是頭腦里的,只有腳踏實地地去鄉村生活,才會確定自己要走什么樣的路。
3個月之后,我們如愿來到了廣州從化的銀林生態農場。實習的半年,我們跟著農場的阿姨和種植小組下地學習、策劃農場活動、民宿軟裝改善、偶爾幫忙揀貨打包。我們把農場運營的大部分工種都嘗試了一下,以便更好地了解一個農場的正常運轉需要做的工作,為自己今后開農場做準備。
![]()
?銀林村的朝霞。
在這些工作中,最重要也是最難的部分,當屬種植技術。生態種植不同于常規種植,不使用農藥化肥,對土壤的要求很高,只有健康的土壤才能種出健康的食物。銀林生態農場用中藥渣堆肥,然后用這些堆肥改良土壤。我們則是在改良的土壤上學習如何種植黃瓜、西紅柿等作物。
![]()
?跟著種植小組學習。
時間過得很快,在中秋節之前,我們“圓滿”地結束了這段實習,帶著在農場學習的經驗,滿懷信心地回到安添的家鄉,期待著我們新的生活與實踐。可未曾想,真自己做起生態農業來卻是困難重重,甚至一度想要放棄。
2
被農藥重重包圍
當我們回到村子后,才發現有些事情是我們在實際踏上這片厚重的土地之前,從未預想過的。
在5月份的寨下村,如果從山坡上向下望去,會發現一個非常醒目的景象,在一片枯黃的大地中還星星點點地分布著幾個綠油油的小塊田地。這是因為,村子里每年的春天會種煙,然后再種水稻和花生,而在種煙期間,人們會噴灑大量的除草劑除草,等到煙葉采收完之后,山坡上的梯田就會變得黃黃的。至于那被包圍的幾小塊綠,則是我們田地里長勢旺盛的雜草。
![]()
?村民灑了除草劑的田埂。
這是安添從小生長起來的土地,可如果不是因為在這里做生態農業,我們很難意識到,僅僅經過幾十年的時間,村里人用藥的觀念就變得如此根深蒂固,作物換季時要噴除草劑,田埂邊的草長得高時也要噴。
剛開始我們種百香果時,旁邊只要有村民在,他一定會說:“田里的草要除掉啊,長這么多草不行的。”安添則會用客家話跟他們說明:“不要拔草的,草長大了,割下來就變成肥了。”
這樣的對話重復過多次,每一次安添都會耐心地解釋,想著如果他們理解了其中的原理,會不會改變他們的種植方式。后來,再有人說,有村民在旁就會幫忙解釋:“他們就是不除草的。”雖然不被理解,但開始有村民知道我們的做法了。
和使用除草劑的觀念一樣根深蒂固的,大概就是人們對草的厭惡。以下是安添與當地村民的一次對話:
安添:“魚塘邊上怎么要撒除草劑啊?”
村民:“長草了啊!”
安添:“除草劑有毒的,流到魚塘里魚不就死了。”
村民:“我知道有毒,但長草了就要除掉。”
這樣的對話,聽起來又氣又好笑,隨之而來的則是一種深深的無力感。人們并非不知道除草劑有毒,但相比之下,雜草叢生似乎是更不能被容忍的事情。
家里的長輩也是一樣的觀念。當家里人種來吃的菜長蟲要灑藥時,安添總會說農藥有毒,對身體不好,反正是自己家吃的,少一點也沒關系,吃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后來家里用的藥的確少了,但除草劑的使用還是沒辦法避免。
村里的人們現在種地只記得農藥化肥,他們是真正的小農,可似乎又離傳統農耕如此遙遠。經驗的積累需要世世代代,而遺忘只需要幾十年。
![]()
?田邊丟棄的農藥包裝袋。
其實村民也知道不用農藥化肥種出來的東西好吃,但是在生計的壓力下,他們要的是產量,是經濟效益,而有了農藥化肥,產量就會變高。
我們的處境,樂觀一點說,是“獨善其身”,悲觀一點則是“四面楚歌”“十面埋伏”。
在這種情況下,一塊比較獨立的土地對我們來說非常重要。但痛點恰恰就在這里,我們這里是梯田,當初分田時為了公平,每家人的地都是上面有一點,下面有一點,十分分散。雖然我們不用農藥,但很難幸免,隔壁的田一旦用藥,多多少少會飄過來一點。不知道,這是否也是許多新的生態農人面臨的共同困境?
其實,我們也曾想通過租一整塊地來解決這個問題,但很難辦到。村子里有種煙的傳統,一到年后,村民就會種煙,即使自己家不種,也會給親戚種。種煙對于這里的村民來說是一筆穩定的收入,不愁銷售,只要種就能夠賣的出去。而且煙草公司有配套的服務,怎么種,加什么肥,用什么藥都配好,村民只負責種就好。因此,這里并沒有荒地,也很難找到整塊的地來租。幸好百香果田的選址相對獨立,邊上有水溝、竹林作為自然隔離帶,受到的影響較小。
![]()
?我們與草共生的百香果。
3
沒有一成不變的自然農法
除了外界因素的干擾,我們自己在種植方法上也遇到了不小的挑戰。之前在銀林農場學習時,我們了解到了自然農法。這種農法一是更貼近自然的狀態,二是能節省成本。所以剛回村時,我們十分堅定地要用自然農法,想象著這種“不施肥、不翻耕、不除草、不用藥”的種植方式,正是我們未來要去的方向。原本以為只要按照這樣的“四不”原則來做就好了,可在實踐的過程中,我們才發現事情沒那么簡單。
最主要的是土壤問題。自然農法的基礎是土壤要足夠肥沃,可我們的百香果田是新翻的地,那里之前是十幾塊小梯田,為了便于管理,我們用挖機重新分區,變成了五塊梯田,所以地里也就沒什么腐殖質,也就是說沒什么營養。
![]()
?整理新翻的百香果地。
要解決這個問題,一種方法是用時間來換,先種上豆科植物,等它死亡后變成肥料回田,慢慢養地。時間夠長,土壤的有機質也就慢慢變多了,而這種方法少說也需要三五年。另一種方法是添加有機肥,先讓土壤先有一些肥供作物使用,這種方式則需要人工和肥料的支出。地少還好,地大了也是很大一筆支出。
除此之外,這中間的過渡階段還有其他方法嗎?考慮到在村里的生計問題,我們只能選擇放有機肥,這樣第一年才有收成。而施了底肥之后還要不要繼續施肥呢?我們又想不明白了。
這樣的困境也引來了村里人們的質疑,他們堅信不加肥是種不出東西的。“不信你就看!”我們之間的對話常常以此結尾。
面對這樣的質疑,我們無力回答,只有默默堅持。雖然我們堅信自然農法,但心里的迷茫卻無法掩藏。
我們這個時候才意識到,自己對自然農法的了解僅限于它是一種強調遵循自然規律、盡量減少人為干預的農業生產方式,其核心理念是尊重生態平衡,通過自然的力量實現可持續的農業系統。可面對一個個現實問題,我們又該如何把這樣的理念貫徹下去呢?
那個時候,我們正好看到曾經在銀林農場把自然農法介紹給我們的賈波老師,又要在成都逗豆樂農場開班分享自然農法,我和安添便報名參加了。在這次的進修中,我們對自然農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
?在逗豆樂農場學習自然農法。
自然農法并不意味著完全不需要人為的介入和干預,而是要在充分了解和尊重農作物生長的情況下,進行必要的干預,干預的技巧又需要在日復一日的實踐與觀察中積累。
例如自然農法強調以草本身就是營養這一原理進行種植,但實際上對草的干預又有很多門道:如果種果樹,大多數的矮草就沒有關系,它們不會擋住果樹的陽光,很難影響果樹;爬藤類的草就不能留,藤一旦繞到樹上,就會影響樹的生長,甚至讓樹死亡;在作物最開始生長的時候,周圍的草要拔掉,這樣能夠讓作物的根長得更好。當作物比較茁壯時就不用拔草了,如果草長得比作物旺就要割。
![]()
?逗豆樂農場與草共生的西紅柿。
通過學習,我們不再執著于一成不變的自然農法,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當下的情況靈活運用。結合土壤貧瘠的現狀,我們改用生態種植結合自然農法的方式,慢慢走向真正的自然農法。現在,我們的地分成兩種情況:作為經濟來源的百香果加有機肥,但其他人為干預盡量減少。而自己吃的自留地就用自然農法,不施肥,因為沒有產量的壓力,不管長得怎么樣都能接受。
4
百香果、花生和西紅柿
種什么也是一個真正自己做農場的人要優先考慮的問題,而種植品類的選擇是非常復雜的,需要結合多個因素考慮。
一是當地的地理環境氣候適合種什么。這個是最重要的參考因素,如果當地不適合種,需要額外做很多的人工干預,例如大棚等等。而我們希望減輕投入,減小一開始的經濟壓力,才能把生態農業變成可持續的事業。所以,只有用大棚才能種植的蔬菜,并不在我們的考慮范圍。
二是什么品類比較好運輸。生態種植的產品很難地產地銷,因為成本高,價格也會比較高,當地人很難接受。對于當地來說,便宜的才是最受用的。所以我們的產品只能往外銷售,這樣就需要快遞,篩選下來,能種的種類就很有限了。
三是生態種植出來的是否與常規種植有較大差別。這個因素其實是出于銷售方面的考慮,如果生態種植的產品吃起來和常規種植的沒太大區別,受眾就比較有限。選擇生態產品的人群很少,如果在口感和味道上明顯地感覺到生態食材的不同,就有更多購買的可能性。
基于以上三種因素的綜合考量,也是通過實際觀察當地村民的種植品類,我們選擇了適宜本地種植且方便運輸的百香果和花生,作為農場的當家品種。
目前,西紅柿的種植也在嘗試中,雖然西紅柿不易運輸,但是它在口感上與常規種植差異是最明顯的。只不過由于上半年種植得晚,又正好碰上高溫高濕的天氣,最終番茄全軍覆沒。
![]()
?我們自己種的西紅柿。
可以預見,種的品類多了,往后需要的時間和精力也會更多,對種植技術的要求更高,也需要我們在種植品類數量和精力上尋求平衡。這樣看來,生態種植的道路似乎是沒有盡頭的,難題一個接著一個。但我們仍然為自己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這里感到驕傲,并且會繼續走下去。我們最近還注冊了自己的家庭農場,開了微店,也慢慢地建立微信群分享自己的種植和經營日常。一切正在有條不紊地向前,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這是食通社第740篇原創-
![]()
食通社
作者
三七
返鄉青年,在野生活農場主理人,一位正在探索自然農法的新農人,可持續生活實踐者。
本文圖片均由作者提供
編輯:玉陽
版式:小寸
掃碼打賞,支持原創知食
![]()
點擊關鍵詞,進入更多文章合集
![]()
![]()
![]()
![]()
![]()
![]()
![]()
星標我們,不錯過更新
「點贊」「轉發」「在看」「留言」
▼ 擴散美味知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