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性一幕即將發生,俄本土或將被大舉入侵,普京的麻煩大了。
![]()
來自美國的最新消息,數小時前,特朗普在個人社交媒體上發文,提醒澤連斯基:“不攻擊入侵國就想打贏戰爭是不可能的。”這是特朗普上臺后,第一次說這種話,這說明美國不但允許而且鼓勵烏克蘭攻打俄羅斯本土。特朗普這個變化,確實太大了!
而就在8月21日當天,烏克蘭軍方也傳出重磅消息:烏克蘭已成功試射“火烈鳥”遠程導彈,這是烏克蘭迄今為止最牛的導彈,飛行距離能達到3000公里,包括莫斯科在內的所有俄羅斯大城市,全都在其射程之內。
![]()
事已至此,普京還能靠誰?那些獨聯體國家,現在基本上都不吱聲了。現在真正能拉俄羅斯一把的,就是兩個國家:朝鮮和中國。
作為俄羅斯的最大強援,金正恩那邊已經做好了準備。前幾月前,韓國國防部稱:“朝鮮已經準備好了數萬人,準備再次援助俄羅斯。”到了7月份,韓國國防部又發文稱:“朝鮮已經向俄羅斯提供了1200萬枚炮彈!”
烏克蘭導彈出鞘
![]()
8月21日,烏克蘭軍方高調宣布成功試射“火烈鳥”遠程導彈,這款射程達3000公里的武器瞬間將莫斯科、圣彼得堡等俄羅斯核心城市納入打擊范圍。
央視新聞援引軍事專家分析指出,該導彈大概率采用渦扇發動機與自殺式無人機技術結合的設計,既能以巡航模式規避雷達探測,又能通過終端機動突破防空系統。
![]()
這種“低成本飽和攻擊”戰術對俄羅斯現有防御體系構成致命威脅——俄空天軍現役S-400系統對低空突防目標的攔截效率不足40%,而“火烈鳥”憑借3000公里射程可從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等鄰國邊境發起攻擊,徹底繞開前線防空網。
更令俄方擔憂的是,美國已通過“租借法案”向烏克蘭提供300套“海馬斯”火箭炮配套的M31衛星制導火箭彈,其290公里射程與“火烈鳥”形成戰術互補。
![]()
特朗普8月17日在社交媒體宣稱“澤連斯基可立即結束戰爭”的同時,又在8月21日暗示“攻擊入侵國是勝利前提”,這種矛盾表態實質是為對烏軍援“松綁”。
美國國防部近期向國會提交的機密報告顯示,烏軍已在蘇梅、哈爾科夫等地部署12個“火烈鳥”導彈連,其作戰計劃包括摧毀科拉半島核潛艇基地、喀山航空發動機廠等戰略目標。
![]()
面對這種“導彈雨”威脅,俄羅斯傳統防御體系暴露出致命短板:西部軍區70%的防空部隊仍依賴蘇聯時代的S-300PMU2系統,其雷達對隱身目標的探測距離不足80公里;而東部軍區為應對日本方向威脅,將最先進的S-500系統部署在濱海邊疆區,導致歐洲方向出現防御真空。
俄軍事專家蘇申佐夫在《今日俄羅斯》撰文警告,若烏克蘭獲得北約情報支持,其導彈部隊可在48小時內癱瘓俄西部電網和鐵路樞紐,使前線俄軍陷入補給中斷的絕境。
朝鮮“炮彈洪流”馳援
![]()
在俄羅斯最危急時刻,朝鮮成為其最可靠的“彈藥庫”。韓國國防部2025年3月披露,朝鮮自2024年8月以來已向俄羅斯輸送超過1.2萬集裝箱彈藥,包括152毫米榴彈炮炮彈、240毫枚火箭彈和KN-23戰術導彈,總價值超過20億美元。
這些彈藥通過“暗船”運輸——朝鮮貨輪關閉AIS應答器,經韃靼海峽抵達俄羅斯東方港,再通過西伯利亞大鐵路連夜轉運至頓河畔羅斯托夫的前線倉庫。
![]()
更具戰略意義的是朝鮮的“兵員輸出”。2024年10月曝光的“庫爾斯克戰役”中,朝鮮第11集團軍1.2萬名特戰隊員身著俄軍制服參戰,承擔清掃雷區、夜間突襲等高危任務。
韓國聯合參謀本部評估,這些士兵接受過無人機操作、電子戰干擾等現代戰術訓練,其傷亡率(約33%)顯著低于俄軍同類部隊,反映出朝鮮軍隊的實戰化水平。
作為交換,俄羅斯向朝鮮提供了“伊斯坎德爾”導彈制導芯片、蘇-35戰機矢量發動機技術,并協助其修復2024年墜毀的“萬里鏡1號”軍事偵察衛星。
![]()
朝鮮的軍事介入正在重塑戰場格局。烏克蘭國防部情報總局局長布達諾夫透露,2025年2月的哈爾科夫反擊戰中,朝鮮士兵組成的“暴風突擊隊”使用俄制T-72B3坦克實施楔形突擊,其戰術協同效率令烏軍裝甲部隊措手不及。
俄聯邦委員會國防委員會主席邦達列夫坦言,朝鮮提供的炮彈使俄軍日均彈藥消耗量從2024年的8000發恢復至1.5萬發,重新掌握頓巴斯地區的炮火優勢。
中國“貴客登門”
當俄朝在戰場上并肩作戰時,中國以另一種方式介入局勢。
![]()
2024年5月普京訪華期間,中俄簽署《關于深化新時代全面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聯合聲明》,明確將能源合作置于首位——俄羅斯對華原油出口量提升至每天150萬桶,占中國進口總量的28%;中俄還啟動“西伯利亞力量2號”天然氣管道談判,計劃2030年前實現年輸氣量500億立方米。
這種能源綁定使俄羅斯在西方制裁下仍能維持每月70億美元的外匯收入,支撐其戰爭開支。
在技術合作層面,中國航天科工集團與俄羅斯戰術導彈公司達成協議,聯合開發“海燕”高超音速巡航導彈,其1.2萬公里射程可覆蓋美國全境。這種“非對稱威懾”武器的研發,使中俄在戰略平衡上獲得更大話語權。
![]()
此外,中國中車集團為俄羅斯升級改造1200輛T-72坦克,將其火控系統精度提升40%,并加裝主動防護系統,直接增強前線部隊戰斗力。
值得關注的是,中國通過“第三方市場合作”模式間接支持俄羅斯。2024年8月中俄總理會晤期間,雙方簽署價值320億美元的合作協議,包括在哈薩克斯坦共建石油煉化基地、在蒙古國開發稀土礦等項目。
![]()
這些布局既規避西方制裁,又為俄羅斯開辟新的經濟生命線。正如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專家李自國所言:“中國的‘貴客登門’不是軍事結盟,而是通過經濟紐帶構建命運共同體,為政治解決沖突創造條件。”
變局中的大國角力
面對俄朝中三角合作,美國正陷入戰略焦慮。特朗普政府一方面加速對烏軍援,另一方面施壓北約成員國增加國防開支——2024年12月北約外長會決定,將烏克蘭納入“成員國行動計劃”,承諾2025年提供400億歐元軍事援助。
![]()
但這種“以烏制俄”策略面臨現實困境:德國總理默茨公開表示,若烏克蘭攻擊俄羅斯本土,德國將暫停“豹2A7”坦克交付;法國總統馬克龍則提議在白俄羅斯邊境部署“歐洲版薩德”系統,實質是為沖突設置“防火墻”。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北約內部出現“戰略自主”聲音。匈牙利外長西雅爾多直言:“兩年半的軍援證明,北約策略完全失敗。繼續拱火只會讓歐洲成為戰場。”
這種分歧在2025年3月北約峰會上達到頂點——土耳其拒絕批準瑞典加入北約,要求北約承認其在敘利亞的“安全區”利益。這種內耗使北約對俄威懾力大打折扣,為中俄朝合作創造戰略空間。
![]()
在這場大國博弈中,中國始終保持清醒定位。外交部發言人毛寧強調,中方“不是危機制造者”,將繼續通過“和平之友”小組推動對話。
這種“不選邊站隊”的立場,使中國在紅海危機、俄烏沖突等熱點問題上保持外交靈活性,正如耿爽在安理會所言:“真正的安全不能靠軍事對抗,而要靠共同利益的編織。”
當烏克蘭導彈劃破天際、朝鮮炮彈傾瀉前線、中國能源列車隆隆駛過西伯利亞時,一場重塑世界秩序的大變局正在上演。
歷史的吊詭之處在于:曾被視為“邊緣國家”的朝鮮,如今成為改變戰爭天平的關鍵力量;一貫低調的中國,正通過經濟紐帶悄然改寫地緣規則。
![]()
而俄羅斯,這個曾經的超級大國,能否在這場風暴中守住大國地位,將取決于其能否在軍事對抗與經濟轉型間找到平衡點。
信息來源:
央視新聞——射程3000公里!烏克蘭量產“火烈鳥”意味著什么
![]()
光明網——特朗普稱澤連斯基能“幾乎立即”結束俄烏沖突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